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金閣才成又銀閣,

紅桃豔李醉芳筵。

料知經濟無他術,

海外唯求永樂錢。”

這是幕末明治之際日本文學侍從龜穀子省的一篇《詠史》,很不厚道地譏諷了四百年前室町幕府的經濟政策。雖然在那個尊皇的時代,武家政權往往會被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臣賊子而遭受汙名化,而凌駕於攝關家之上,幾乎取王家而代之的足利將軍家更是各種尊皇義士、國家主義者用來宣洩不滿情緒的靶子,但是龜穀子省的這一番話,卻並沒有說錯。

以足利將軍家為核心的室町幕府,確實是一個靠著外匯支撐的政權。

眾所周知,在足利義滿君臨日本的時代,靠著加入了中世紀版的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朝貢體系”,從而讓幕府賺了個盆滿缽滿。作為日本歷史上最特殊的一位將軍,足利義滿有著宏大的格局和高超的手腕。對昔日藤原北家盛衰始末了如指掌的他,一直致力於開拓並壟斷對外國舶來品的貿易。所以這位掛著守成之君的名頭,但實際上卻又把江山又重新“打”了一遍的幕府將軍決定效仿昔日御堂關白藤原道長的手法,將日本與大陸之間的貿易納入囊中,並藉助外匯建立新的貨幣體系。

只不過,當初藤原北家是靠著外包的方式獲來自於中原和江南,甚至是西域的各種奢侈品——也就唐物;相比之下足利義滿則走的更遠,他直接以朝貢天朝、防備倭寇為由,以官方身份參與對大明朝的貿易。並且利用勘合貿易的遊戲規則,讓武家社會徹底獨吞了這塊大蛋糕。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在渡唐錢佔領日本的貨幣市場之前,日本也曾經鑄造過精美的銅錢。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沒有與大明朝的合作,明朗而絢麗的室町文化就無從談起。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為了加入國際社會,足利義滿放下了無用的傲慢,因此繁榮了日本社會。但他的付出卻遭到了後人的輕詆。


一開始,在勘合貿易中大部分貨物都是來自於足利將軍家,都是刀劍、藝術品和瑪瑙這類的珍貴資源,只有一些土特產如大友、島津兩家的硫磺、銅錠等,則由擁有該特產的守護大名等提供。 換回的貨物有不少都是當時最頂級的奢侈品,比如永樂二年(1404AD)明成祖回賜“日本國王源道義”的物品中就包括

“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其實是銀茶罐)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蓆諸物——但是,對於當時的的日本社會來說,尤其是在需要在“六十六國”大樹特樹幕府將軍絕對權威的“鹿苑院太上天皇·日本國恭獻王”足利義滿那裡,比奢侈品更重要的貨物就是那一貫貫黃澄澄的銅錢:永樂通寶。僅永樂五年(1407AD),在明成祖對足利義滿進行最後一次回賜時,只銅錢一項即達一萬五千貫。

此後,凡勘合貿易使團來大明朝進貢,必然要引永樂賜錢故事,求朝廷賜給銅錢。尤其是明憲宗成化四年(日本后土御門帝應仁二年,1468AD),已經陷入困境的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將軍上奏大明朝廷,請求賜予銅錢:

”書籍、銅錢仰之上國,其來久矣。今求二物,伏希奏達,以滿所欲。書目見於左方。永樂年間多給銅錢,近無此舉,故公庫索然,何以利民?欽待周急(濟)”。

而從大明朝這邊來說,之所以如此樂於賞賜銅錢,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永樂六年(1408AD)、九年(1411AD)所鑄造的永樂通寶一開始初始目的就是對外貿易——因為大明朝自洪武八年之後,從法律上便只允許紙幣,也就是大明寶鈔流通。但是剛剛從大元朝那會兒熬過來的百姓們則對“

開河、變鈔,禍根源”的事情是記憶猶新,自然再也不會上這個當。故而,民間基本上還是鈔、錢並行。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剔紅漆器,是當時最頂級的奢侈品,擁有這些小玩意兒往往意味著社會地位和財富。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一開始竟然是“牆內開花牆外香”。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第一個將外匯定為日本法定通貨的是平清盛。他的特點是脖子上掛一串由宋錢編成的項鍊。

到了正統年間,大明君臣終於明白:無論你是誰,跟市場作對,是要倒黴的。所以就承認了既成事實——也就是從法律上承認了銅錢的合法流通,但精美的永樂通寶卻因為那個輝煌而血腥時代遭到了世人唾棄,從而受到了市場的排斥——比如,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說,就是和永樂通寶有關。在這個傳說中有這樣的描述——明成祖在靖難後曾拜託建文遺臣練子寧書寫錢文,練子寧一口回絕道:

“永樂難寫”。

結果被處以極刑且禍及全族,受株連者竟達百餘人。

這個悲壯的故事在時間上是錯位的。明成祖鑄錢在永樂六年,而此時練子寧早就為明成祖所害,雖然也是因為政治立場的原因殉難,但並非是因為拒絕書寫“永樂通寶”錢文而死。不過,這個傳說映射了兩個問題:第一,當時大明朝的士庶臣民普遍不太喜歡明成祖;第二,永樂朝讓大家普遍感到不快樂。故,當時大明主要使用明太祖初期發行的大中通寶和洪武通寶,以及宋元的古錢——而大明朝到宣德八年為止,也一直沒有鑄造過新錢。

這就造成了一開始日本人也信不過永樂通寶。在當時日本的賦稅制度為石高制和貫高制度。前者是指的諸侯諸大夫向采邑內的農民徵收大米;後者則是徵收貨幣——而當時不少領主都要求在繳納“段錢”,也就是土地稅時,永樂通寶的比例不能超過五分之一——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社會普遍歡迎已經流通了數百年的宋錢,而不是永樂通寶。於是,足利君臣便多次以政令的方式,強制要求各地諸侯不許將永樂通寶當做排斥對象,直到應仁之亂以後,幕府還曾經三令五申——不許限制永樂通寶的流通!差不多是在此後又過了一代人的時間,永樂通寶在日本島內的“硬通貨”地位才得到了確定。也就是說永樂通寶的冷遇只是相對而言,因為只要有著官方的支持,任何不被認可的新事物都會流行起來。

為此,掌握勘合貿易的幕府陪臣大內政弘還發布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撰錢令》,宣佈永樂通寶和宣德通寶可以用來繳納段錢和年貢,但是堺錢、洪武通寶、打平這三種不能再繼續使用,這就造成了收入不穩定且信息滯後的百姓大量破產——誰能想到自己辛苦攢下的洪武通寶、堺錢竟然成了一堆廢銅?幸好當時的市場也不買賬,所以永樂通寶作為良錢依舊和鐚錢——也就是破損銅錢及堺錢、洪武通寶、打平、私鑄錢一起在市面上流通。此後幕府和各路諸侯又多次發佈新的《撰錢令》,基本上都因為全是些如意算盤,所以起的作用也不大。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製造了戰國亂世的罪魁禍首——大將軍足利義政。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但是。靠著一貫貫永樂通寶,足利義政仍舊可以在亂世中建造出銀閣寺這樣的人間仙境。


進入戰國亂世之後,雖然作為公方的足利家江河日下,但是陪臣大內家卻因為掌握著自古以來與大陸的貿易港口博多港,從而一躍成為了西日本的霸主。與之競爭的,是另一家同為幕府陪臣的細川家。兩家一開始還能好好雙贏互惠——一同出錢造船,出使大明,掙了錢以後按本金比例分成。

但是人心苦不足,錢是任何時候,任何人都想多拿一點的“阿堵物”。於是在大明嘉靖二年(1523AD)、日本大永三年,細川家和大內家於寧波府拔刀相見,為此不僅釀成大亂,還因此破壞了已經運轉百年的勘合貿易······

具體經過是年嘉靖二年六月,左京兆大夫大內藝興遣使宗設抵寧波;未幾,右京兆大夫細川高國也遣使瑞佐並攜寧波籍客卿宋素卿到來。由於宋素卿賄賂寧波市舶太監賴恩,所以在宴會上瑞佐等人的座次高居宗設之上,而且雖然細川家諸陪臣姍姍來遲,但卻事事優先於大內家。於是宗設怒殺瑞佐,焚其船隻,並追宋素卿至紹興城下,沿途劫掠而去。明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戰死,浙中大震,史稱"爭貢之亂"。朝廷聞之震怒,下旨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並從此對日本進行經濟封鎖——這一政策直到隆慶開洋之後也沒有鬆動。

這裡要解釋一下:大明朝在勘合貿易的前期之所以會盛情款待日本使臣,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使團總會帶來大量的銅錠,而由於當時的日本冶煉技術落後,這些銅錠內往往含有大量的銀礦。所以明廷在用銅錢購買了日本的銅錠之後又從中提煉出白銀,僅此一項就可以把招待日本使團的成本撈回一部分······這也就是為何明廷從一開始就屢次容忍日本使臣的種種過激行為。而且,和現在很多人所說的完全不同的歷史事實是——即使是在鬧出了“爭貢之亂”這種惡性事件後,明廷也對勘合貿易不忍放棄。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即使是來自日本的那點白銀,對於日益奢泰亡度的大明朝來說,也變得十分珍貴。所以在嘉靖六年之後的二十年間,日本又先後五次派遣朝貢使團。而嘉靖二十六年(1547AD),大內義隆遣天龍寺僧策彥周良以正使身份再度途經舟山入明,是為歷史上最後一次勘合貿易。

勘合貿易的終結意味著細川、大內兩家獲取永樂通寶的財源被切斷,這兩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邦諸侯也就此江河日下,並逐漸被邊緣化。而日本也發生了錢荒——永樂通寶越來越少,無論是諸侯還是商人、農民,都小心翼翼地將品相好的永樂通寶儲存起來——也就是進行了自發的“撰錢”行為。這就造成了在當時的日本,永樂通寶的使用基本上是用於大額支付或者是當做匯率換算是的標準。因為在當時的日本除了永樂通寶、宋元古錢、私鑄錢之外,金、銀、布匹、唐物、大米都可以算作廣義的“貨幣”。永樂通寶則在這些五花八門的“貨幣”之間形成了匯率,在當時有人估算過,戰國中期七百貫永樂通寶相當於現在的一億日元。

而琉球、朝鮮、南蠻、紅毛等外國在與日本人進行貿易時,也大多以永樂通寶計算——這也造成了數量有限的永樂通寶流向海外,一去不返。其結果就是:因為貨幣稀缺,所以物價騰湧,進而大米就成了最重要的等價物。這也就是為何除了地處偏遠的諸侯因為想盡可能地從農民和商人身上多“掙點兒”,所以仍舊堅持貫高制之外,一些比較富裕的諸侯反而會採納看似落後的石高制。

但是,仍舊有人會設法從對華貿易中搞到一些永樂通寶——比如參與由中國商人主導的中日走私貿易,也就是“嘉靖大倭亂”——而當時日本主要的出口產品就是白銀。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戰國亂世不僅要用好劍戟刀槍,更要用好金錢。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即使是與南蠻貿易,最終還是會用永樂通寶結算。

在大內家陪臣陶晴賢發動兵變,逼死主公大內義隆(史稱"大寧寺之變")之後,繼續勘合貿易最後的可能性也就徹底不復存在。也就是說,獲取永樂通寶的合法途徑就此終結。於是擁有著石見銀礦的諸侯尼子一門就以向大明朝的海商們間接走私白銀的方式獲取了大量的財富——自然包括永樂通寶。

但是,到了大明隆慶五年(1571AD),日本元龜二年,大洋盡頭的西班牙在瘋女胡安娜與帥哥飛利浦之子,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的冒險家不僅僅在呂宋(僅菲律賓)修築了貿易大都會馬尼拉,而且還與大明朝建立了合法的貿易關係,從而將從秘魯深山中掘出的白銀拉到了全世界。

南蠻人(也就是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為主的天主教徒)在呂宋築城、秘魯的銀礦、大明朝的士大夫開始將華麗的西餐刀當做文房雅物······所有的這一切看似遙遠,但卻給日本這個孤島之國帶來了劇烈的蝴蝶效應——由於大明朝承認與西班牙的貿易為合法商業往來,但對日本繼續進行經濟封鎖,於是之前為了套購日本白銀而不惜以武犯禁的中國商人們便紛紛拋棄了日本,前往呂宋去掙合法的銀子。而在日本這裡的表現就是:優質的永樂通寶價格越來越高,為此日本諸侯也開始逐漸地以金銀為最重要的“硬通貨”。因為生於亂世的英雄豪傑終於明白:錢這個玩意兒,真的很強大。尋常百姓時時刻刻離不開須臾自不必說,一旦亂了失去了擔保其價值的信用,即便是廟堂之高的君與臣、上與下之間的綱紀也會因此崩潰於無形。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天正大判——豐臣秀吉在奪取天下之後便準備了大量的黃金儲備。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豐臣秀吉鑄造的金永樂通寶。

從“被嫌棄”到“萬人迷”——日本戰國的永樂通寶

銀永樂通寶。


但也就是在西班牙帝國展開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之前的三年,也就是大明隆慶三年、日本永祿十二年(1569AD),崛起於尾張的豪傑織田信長成為了日本的新霸主。比之於以前的霸主,織田信長對日本社會具有著更深刻的認識。信長明白,要想終結亂世,只靠暴力是行不通的——同樣重要的還要有一套能夠穩定住民生的經濟政策,而貨幣制度就是這一切的根基。所以,在這一年從五位下彈正少忠織田信長以幕府之名頒佈了最著名的一版《撰錢令》,其主要內容為:

首先以金銀為上幣,凡賞賜功臣、對外貿易,一律以黃金、白銀為通貨;其次,制定金、銀、錢之間的兌換比率;最後,制定了良錢(永樂通寶)和鐚錢(破損銅錢及私鑄錢)之的兌換比率。

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相繼成為天下之主。這兩個人基本上也都延續了織田信長的貨幣政策——逐漸建立以金銀為本位的貨幣制度。所以,無論是豐臣家的桃山相衙還是德川家的江戶幕府,都不遺餘力的在自己的“管片兒”內發掘金銀礦藏。佐渡金礦、生野銀礦、石見銀礦都是在那個時代被大規模開採。

尤其是關原之戰以後,德川家康將全國的礦山直接納入自己的管轄之下,並任用有“鬼才”之稱的大久保長安為奉行,用“蟻穴式”方法逐步掘進礦藏深處、引進荷蘭的排水技術提高開採效率、以“汞齊法”提高了提煉白銀的質量——這一切讓日本或者說是新成立的江戶幕府越來越富裕,據說當時日本的白銀出口達到了當時全世界的三分一。

在有了雄厚的資本之後,江戶幕府就開始有足夠的實力去整頓或者說建立一套穩定的貨幣制度。而永樂通寶也就在日本再度統一之後,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從由輾轉在各色人手中,流通於市場、儲蓄在錢倉之中的銅臭阿堵,便成了文人雅士書齋中的文玩清供。似乎一文在手便可以穿越回往日歲月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