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退化的怪鱼?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盲螈

最著名的穴居动物中,有一种称为"洞螈"或"盲螈"的蝾螈属。它们栖息在地下水里的黑暗处,多半在洞里有缓流的泉水处。当水浅时,盲螈常困在烂泥里,但是它们喜欢活水。当水涨时,盲螈常被冲出洞外到光明处,但是它们不能享受光明,因此名字里就带有一个"盲"字。

眼睛退化的怪鱼?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盲螈

活在黑暗中的动物

盲螈最初记载于1761年,来自戚克尼次湖。常有人第一次看到这个物种的时候,会认为这是龙的幼崽,因为它的样貌确实与我们所想的龙的形象有些类似。洞螈身长不到30厘米,但也有部分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像水蜥类动物,披着光滑肉色皮肤,有时也微带斑点的痕迹,但是最显著的色彩是在三对鳃下,明显地映出血液的红色。这些鳃常分枝或成簇。头长而前端钝,稍像梭鱼的头。盲螈的腿很弱,在退化中,它们不够强,也不够长,支持不了身体。前对足有三指,后对只有二趾。游泳时,靠尾巴向侧面波动。尾巴是扁平的,和圆柱形的身体正相反。这种动物穴居者的代表,是真正的洞中生物,不生活在有阳光的地方。它的一生全在夜里,加上眼睛退化严重,每天面临的都是无尽的黑暗。

眼睛退化的怪鱼?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盲螈

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

据说洞螈能活100年以上,但至今也未得到证实,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对洞螈进行考察是非常困难的,它的栖息地人类也难进入,而且黑洞里也不便做动物学的观察,所以盲螈的生活习性很少有人知道。幸好这种动物还耐得住囚禁,能够抓一些回来观察。它们在温度低而不变的水里最易繁盛。被饲养以后,它们会吃各种水蚤和小的水栖蠕虫,如颤蚓,同时它们还能够捕捉一些小型甲壳类动物。它们虽瞎,但试放一缕一缕的生肉在水里来引逗它们,它们也找得着。

眼睛退化的怪鱼?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盲螈

在早春季节的时候,雄盲螈的尾缘有的会变高,而雌盲螈变得比平常胖,由半透光的皮下映出卵来。产卵后,卵分粘在水里突出的石头下面。每只雌盲螈一共可产12-56粒卵。受精法方面还有待研究,但是一定是在体内的,不像蛙卵是生下以后在体外受精。卵的外面另有一个套,套外有透明的胶裹住,像蛙卵一样,它们的卵约90天后卵孵化,幼鱼差不多一寸长。比起它们的父母,相似而小,只有很少几点不同。有一片细弱的不成对的鳍,从身体后背部起,连续至尾的周围。短小的后腿连两趾都没有。眼却明显地从皮下映出,成黑点。胚在暗处发育本不带色彩,但如果拿新孵出的幼虫到亮处供研究,便会很快长出许多带褐色的细点。

盲螈是卵生动物,英国科学家卡默勒博士在维也纳试验室里的很适宜的地方养了些盲螈,在地面以下16尺的深洞,常给它们一些冰冷的清水。在这种情形下,盲育螈不产卵,却产活的幼仔。很多科学家倾向于它们是胎生的,不是卵生的。生卵不是盲螈的通常生殖法,是在缺乏冷水的环境中选择的权宜之计。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十分确定所有品种盲鳗的繁殖方式,但是在洞栖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胎生的。雌盲螈产活幼仔时浮在水面,把身体前后两段向下弯着。生产期常在10月。如果以前少数的观察结果足以作为证据,我们可以说胎生是最经济的生殖方法。因为平常通常只生两个幼仔,动物在幼年的时间越短,死的几率就越小,并且家庭越小,也越安全。

眼睛退化的怪鱼?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盲螈

盲鳗的遗传和进化

盲螈在黑洞里差不多都是无色的,但它并没有失去颜色的遗传因素。因为它一到有光的实验室,很快就变得有斑纹。它的皮肤像照片那样善于感光,在数月后,它竟然会变得很黑。如果再把它放回黑暗处,它慢慢失去色彩。如果再把这变白色的标本移到亮处,它又变黑色。光是外界的"环境"因素,表现出内藏传色因素,这个因素仍然是遗传本性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骨骼化石以及古生物,我们可以发现盲鳗的眼睛一开始是很发达的,但是中途退化了,它被掩在厚皮下的深处,渐渐看不见了。但是科学家通过研究曾表明如果新出的幼盲螈在红光里长大,眼就会发育到能看到东西。经过5年红光,或用白光然后按时间给以红光,则盲螈的眼就显出透光的角膜、虹膜、大的水晶体、有棒体和锥体的视网膜。也许它在进化的时候还留了一个底牌,准备了让自己重新走入光明吧。

眼睛退化的怪鱼?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盲螈

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许多神奇的物种,我们从发现到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想了解更多有关“盲螈”或者“洞螈”的知识和故事吗?

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你想找的内容,方便、快捷又详细哦!

眼睛退化的怪鱼?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动物——盲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