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1982年臺灣“中影”集團出品的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拉開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

《光陰的故事》的風評極高,為臺灣本土電影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

《光陰的故事》分為四個部分,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聯合導演,影片總體講述了一位臺灣普通人的前半生:兒童、少年、青年和中年四個時期,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定下了臺灣新電影的基本語調:臺灣普通人的人生與臺灣整個社會的聯繫和共生。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影片《光影的故事》採用了散文式的敘事結構,這也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相較於70年代及以前的電影的“創新”之處。

《光陰的故事》中的由柯一正執導的片段《跳蛙》,講述了圍繞一名臺灣普通青年——杜時聯,他因為“國際同學聯誼活動”不被批准而發生的各種故事。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電影的開始就隨著“鐘錶秒針”的聲音的出現,與鐘錶秒針聲隨之出現的是一種壓迫感,一種“時間快要到了”的緊張感。隨後小胖說自己“我換各種牌子的牙膏,我的牙齒還是不滿意。因為老是用同一支牙刷”。主人公的獨白映射了導演想要傳達給觀眾的自己的話語。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劇照

60、70年代的臺灣電影充斥著武打片、文藝愛情片和瓊瑤的言情片,而到了70年代末,臺灣電影又開始出現了色情、暴力的風潮,並一度氾濫成災。

在這些“險境”中,臺灣新電影才得以出現。正是因為這一批新電影運動的代表導演楊德昌、柯一正等一直想要改變當時臺灣電影界的風氣,卻屢遭失敗,所以才會在影片中說“因為總是用同一支牙刷”。

主人公杜時聯因為想要舉辦一場國際同學聯誼活動而四處找人幫忙,他形容自己“我從一出生就在準備這件事情”,也代表了導演“從一開始就想要改變或者說要“拯救”臺灣電影的心境。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杜時聯的身份在當時的社會,通過影片可以知道他是一個位於中高階層的人,他的父親有房產和家業等著他繼承。

他所代表的不是臺灣貧苦階層,而代表了“臺灣中高階層的學生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社會發展的出路”。

杜時聯在去學校找演講的父親的途中,在電梯裡遇到了一個穿白色連衣裙、手捧白花的女生。在電梯關門後,有一朵白花夾在了電梯門外,杜時聯趕忙去摘下來放入自己的上衣口袋裡。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他父親把花換成了一枚徽章夾在了他的衣服上,而主人公沒有接受這枚徽章,而是重新把花換回了口袋。主人公的這一舉動包含了導演的許多意圖。

徽章的所指代表的是臺灣中產階層,或是說上一輩人的對於生活的慾望,指的是物質、權力;而此處的白色小花的所指則是一種臺灣當下時代的年輕人的所向往的生活狀態,也是他們所選擇的“浪漫”的生活態度。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電影中出現過人物被窗框框住的鏡頭,這樣的鏡頭不僅在本部電影《光陰的故事》中出現,在同一年代的臺灣新電影運動中的系列影片中都有出現,意圖是向觀眾說明當時的臺灣年輕人在社會上的迷茫的狀態、無處發展,像是被框架禁錮住了一般。

這同時也體現了臺灣新電影的一個共同點:通過電影傳遞真實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內心訴說,電影與現實是相互關聯的。

《光陰的故事》之“跳蛙”,“蛙”在片中共出現過五次,前四次是關在玻璃罩裡或是趴在桌子上一動不動,而第五次跳到了浴缸的水中。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從全片來看,“跳蛙”代表了主人公。在生活中,主人公不願接受父親給自己的家業,像通過自己的方式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在成長上,最初對“張小姐”的暗生情愫和後來對白衣女生的情愫,對於當時的主人公本人,是難以講出口的。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主人公的迷茫反映到了“蛙”的身上。而最後一次青蛙跳到了水中,隱喻著的是主人公在國際同學聯誼活動中獲得勝利並插上了旗子,使他們獲勝。

不難看出導演所想表達的意圖,臺灣電影進入新電影運動之後,電影的表現風格有所改觀,即使它是是受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但導演還是想讓臺灣電影代表中國,在國際上更勝一籌。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國際同學聯誼活動”代表的就是各國電影風潮、電影運動此起彼伏,“在活動中獲勝”“勝利的旗子”代表的則是導演的決心,是對臺灣電影的期望。

與“蛙”跳入水中相似的鏡頭就是主人公在下雨天跳入湖中游泳的鏡頭,代表了主人公,亦或是說臺灣電影要開始掙脫束縛,要做出改變了。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也有很大的坎坷,成長過程中的“愛情階段”對一個只想贏得比賽的主人公也是頗為困難。他第一次對一起合租的張小姐產生情愫,形容她像自己的“奶媽”,在一個男生的成長過程中,“奶媽情結”是一個都會出現的現象。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而後來主人公對在電梯裡遇到的白色連衣裙女生產生情愫,乘坐電梯時,他內在的聲音在作詩,他不敢主動向她講話,只是默默的尋找。這也體現出當時臺灣青少年成長的一種狀況,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產生對異性的情感,但當代的年輕人對此表達出了困惑和無助。電影表現出的現實生活感非常強烈。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光陰的故事》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代表之作,影片風格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傾向,同時又具有人文主義追求。它包含的紀實美學風格更多地表現在了影片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上。

這部經典的影片把鏡頭轉向了臺灣的本土歷史與現實上去,以此來喚起當時的人們對電影當下環境的思考和對民族的認同。

臺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作《光陰的故事》之“跳蛙”

《光陰的故事》“蛙”的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