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冬至

導語:今天是冬至,一年裡頭夜最深、最長的時候。再往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了,春天一步步走近了。在這個陰陽平衡的節點上,向您道一聲冬至吉祥!

冬至大過年

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冬至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

冬至一般是在農曆十一月中旬,也就是陽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前後,今年是12月22日。這一天太陽正好照在南迴歸線上,是北半球一年裡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那麼冬至的“至”是什麼意思呢?“至”的甲骨字寫成這個形態:

甲骨文·至

大家看,像不像遠方射過來的箭?箭頭戳在地上,就是到達的意思。“至”本義就是到達、到來。冬至就是冬天的高峰、冬天的極致,到達了冬天的頂點。

你應該知道的冬至


還記得背《二十四節氣歌》的時候,最後一句是什麼嗎?“冬雪雪冬小大寒。”第一個“冬”指的便是立冬,立冬過後,冬季便開始了。過了小雪、大雪,然後是冬至。

雖然說冬至在冬天這一季裡面,是至極寒冷、白晝也最短的一天,但在古代,冬至反而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它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所以才會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一般被稱為亞節,意思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也叫消寒節、一陽節。也就是說,萬眾期待的陽氣要在此後慢慢升騰起來。

從周朝起,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的記載,其實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天子也是要率眾臣去迎接的。

你應該知道的冬至


大家看,古代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仍是特別有敬畏之心的,不敢辜負天時,更不敢耽誤了農耕節令。所以每逢大節的時候,是要去迎接的。

在周朝,冬至和春節是沒有區別的,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採用了夏曆,才把冬至和春節分開。所以人們就認為“亞節”冬至的重要性僅次於春節。

漢代每逢冬至,官府都有盛大的賀冬儀式,儀式持續三天,百官朝賀,君王也不再聽政了,民間歇市三日。熱熱鬧鬧,洋溢著濃郁的節慶氣氛。

你應該知道的冬至


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明清,還有“肥冬瘦年”的說法。這說法特別形象,就是冬至這一天大家要過得特別歡暢,以至於反襯得那個“年”,好像都不那麼熱鬧了。

終藏之氣,至此而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面說:“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什麼是“至此而極”?就是“陰氣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中國哲學最基本的道理是陰陽平衡,那麼冬至這一天陰氣已經到達極盛的頂點了,接下來要走向衰萎;而衰萎的陽氣要從這一天上升,這就是陰陽在一歲之中平衡的一個交界點。冬至之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了,陽氣越來越上升了,這是個吉日。

冬至也被稱為消寒節,因為這個時候冷,北方的孩子從小都會念“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從“一九”到“九九”的計算是從冬至開始的,從冬至這一天起進入“數九”,冬至這天又稱為“交九”。此後,以九天為一個單位,過完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是“出九”,那時候就春暖花開了。

你應該知道的冬至


大家知道在中國的數字裡面,“九”是一個至高的陽數,中國人對很多重大事件都用“九”來衡量,所以才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屈陽伸的生物。冬至第一候期間,陽氣雖然有那麼一絲絲的生長,但陰氣依然十分強盛,所以蚯蚓還是盤結蜷縮著身子。

“二候麋角解”。麋跟鹿是同科的,可是陰陽屬性不同。古人認為鹿角向前伸,麋角向後伸,鹿為陽、麋為陰。從冬至第二候起,陽氣逐漸旺盛,陰氣要消歇,麋的角就開始鬆動,要脫落了。

“三候水泉動”。第三候時,天氣逐漸回暖,山中的泉水也要開始解凍,流動起來了。

你應該知道的冬至


冬至夜思家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著名的詩《邯鄲冬至夜思家》,裡面就說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我們瞭解了冬至這個節日有多重要,就很容易理解詩人寫詩的心情了。本來冬至是個親人團聚的大日子,但是詩人卻獨自夜宿邯鄲客棧,一個人縮在那裡抱著膝蓋孤燈照影。

你看他寫得多形象,“抱膝燈前影伴身”,那種寒冷悽清躍然紙上。詩人遙遙想著,家裡的人今天是會歡聚到半夜吧?也許還會聊起我這個遠行人吧?這就是冬至思家的心情。

你應該知道的冬至


那老百姓過冬至的習俗是什麼?

其實到今天,大夥兒還保留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這是北方冬至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

餃子跟耳朵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大夥兒總說餃子的形態像耳朵。“冬至餃子夏至面”,這是北方的講究。據說這還是為了紀念東漢的醫聖張仲景。

傳說張仲景醫術高超,手到病除。他辭去長沙太守職務之後,回到家鄉南陽,看到老百姓食不果腹、寒無暖衣,過著苦日子,所以就在冬至這一天,在南陽城東關外面搭了個大棚,支起大鍋,把辣椒、驅寒的草藥都放在鍋裡面煮。

煮到爛熟以後,用麵皮包上羊肉,熬成“驅寒嬌耳湯”,施捨給老百姓,來治大家的凍瘡。後來人們覺得小麵皮包羊肉這麼煮著也挺好吃,這個東西“嬌耳”,就演化成了餃子。冬至時候家家戶戶吃餃子驅寒、進補,這個習俗就這麼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過去老百姓常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吃餃子圖個吉利,聚個團圓。天寒地凍,自個兒家裡熱氣騰騰,親自動手包頓餃子,一家人聚個人氣,總比煮速凍餃子更有儀式感吧?

從冬至這一天往後,天會越來越長了。為了又一個溫暖明亮的春天的到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回家包餃子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