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导语:陶器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生活用具,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陶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

陶器背后包括制作陶器的技术、制作了陶器的人群、陶器制作技术的交流以及陶器掺合料的使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为各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茶语,陶器的制作水平还呈现出高低发展的不同;哪怕是同一时期的陶器制作,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内也体现出陶器制作水平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透过陶器我们能够看到新石器时代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以及不同陶器背后到底人群信息。

一、史前的陶器与陶工

1.陶器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陶器最早产生于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之交,陶器的制作也被视为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场巨大革命。因为有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史前人类盛储食物的问题,也适应了早期社会人们频繁迁移的需要。更值得注意的是,陶器的出现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炊煮食物的方式。陶器不仅是盛储器,同时也是炊器,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锅。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新石器时代居址复原

2.陶器的分类

陶器的种类繁多,根据用途来分,可以分为专门盛储食物的盛储器、炊煮加工的炊器、取水所用的汲水器以及用于生产加工的生产用具,如陶刀、陶矬、陶纺轮、陶弹丸等。事实上,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同一件陶器的使用功能往往不是一种,有的陶器往往既可以用以炊煮还可以用来存储食物,甚至在陶器损坏不能使用后啊,还能够对陶器进行二次加工,成为可以投入生产领域的重要工具。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新石器时代彩陶

根据用途来分,可能会引起一些分类不明的问题,如果根据陶器的器型来分的话,就能够很大程度地将陶器区分开来。从陶器的底部特征来看,陶器可以分为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尖底器等类。史前社会中人们对于陶器器型特点的设计不是一时兴起,也不单单是为了美观,他们更为注重的应该是陶器的实用功能。也正是如此,陶器的设计就更加耐人寻味,陶器底部的不同特点表现出了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需求。

二、圜底器和平底器

圜底陶器和平底陶器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早出现的陶器器型,同时也是当时最为常见的陶器器型。要了解这两种类型陶器的具体功用,我们必须首先对陶器的器型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圜底陶器

首先是圜底陶器,圜底陶器的重要特点就是陶器底部呈现弧形或者圆形,这种陶器因为底部与地面的直接接触面积较小,因此很难直立起来

。这也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最为常见的陶器形制之一。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甘青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常见有这张圜底陶器,器型主要包括圜底罐、圜底釜等与炊煮饮食有关的器类。在马家窑文化中也常见有圜底罐和圜底的瓶等。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圜底陶器

圜底器因为器身为圆鼓腹,弧形很难直立,因此这类器物往往与游牧民族生活联系起来。为了适应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需要这一类器物往往被随身携带,因此不必要做成平底。游牧民族用它炊煮食物时只需要将圜底炊器用工具吊在搭好的架子上,然后在陶器下方生上火堆就可以烹煮食物了。

当然,圜底陶器也不单单是适应游牧民族生活需要,在以定居农业为主的史前文化中也见有这种圜底器。这种作为炊煮所用的圜底器因为底部较圆,因此受热均匀,易于加工食物。在使用时,圜底陶器需要配合陶支座使用,一般为2-3个陶支脚支撑在陶器底部,腾出空间用于生放火堆,如此以来就能够适应定居生活需要了。这种圜底器在日常存放或炊煮时还可以在地面挖掘一个坑,将它置于上方固定。尽管圜底器的使用相对麻烦,但是古人还是对这种陶器青睐有加,想来是为了最初适应移动性生活需要所致。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陶支脚

2.平底陶器

平底器是陶器最为普遍的器型,几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所有文化分布的区域都见有这种陶器器型。平底陶器的底部平整,能够直接与地面接触放置,能够用以盛放和炊煮以及随身携带等各种用途所需。平底器常见器型也是最多的,主要有平底的罐、杯、釜、杯、碗、钵、壶、盆、盘等器类。根据器物底部平底所占比例的大小,平底器还可以分为小平底器和大平底器两类。这两种平底器在用途上区别并不是很大,应该是制作陶器的人群的审美选择和某种需要导致的。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平底陶器

平底器用作炊器时有时也会架置支脚,这也是和新石器时代的生产技术水平有关。因为造房技术有限,史前时代的房屋一般比较低矮,和历史时期巍峨高大的宫殿楼阁不同,因此室内很少见到较高地能够直立的陈设。室内的灶也只是在地上搭几块石板或者挖一个坑,如此以来就需要将炊器搭起来底部留一个火道用以加热。

三、三足器和圈足、尖底器

除了圜底陶器和平底陶器外,史前时期还常见有三足器、圈足器和尖底器,这些器类造型可能同时兼具了实用和审美两种功能。

1.三足器

三足器最为常见的形制是器物底部为圜形,然后在器底呈等腰三角形式排列分布着三个大小相同的陶支脚。这种陶支脚应该不是一次制作而成的,而是在上面的圜底器身制作完成后,再将泥钉覆按在底部,形成了二次制作的痕迹

。三足器极大改变了圜底陶器放置时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兼有审美和实用功能,在新石器时代流传范围很广。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三足钵

新石器时代中期分布于今天的豫北冀南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中就见有三足钵,三足钵上部为圜底的钵,器身绘制有刻划纹,顶部经过磨光磨平后涂绘有一道彩绘,底部的支脚小而略尖。从外观上来看,裴李岗文化的三足钵造型匀称、通身饰有纹饰而不繁杂,显得简单大方

。在甘青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中也见有一种三足瓮,翁身呈蛋形,底部略弧,并且附有三个支脚,陶器器身部分也饰有简单纹饰,器物形态显得圆润饱满,憨态可掬。

2.圈足陶器

圈足器也是陶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器类,这种器型因为简洁实用的功能甚至在今天我们常见的瓷碗、瓷杯也多为这种造型。圈足就是器物底部有一个向下的圆饼状凸起,圆饼正中中空内凹,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圈足器在新石器时代流传很广,在北方的裴李岗、磁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等都流行圈足器。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高圈足器

从实用角度出发,圈足器能够使得陶器稳定立放,另外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来说,圈足器底部内空的圆饼能够隔绝滚烫的食物,防止烫伤。圈足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地区的人群之中,这些人群以农业定居生活为主,圈足器正好适应了农业生活习惯的需要,因此才大获流行。

3.尖底陶器

尖底陶器在陶器的几种器类中不算常见,尖底器的造型主要是器身从下半部开始向中间斜收,带有一个尖突的底。尖底器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常见的小口尖底瓶,这种瓶身形较长,长颈,器身上部有两个附耳,器身上饰有各种彩绘的图案或绳纹、刻划纹等。从造型和形制上推断,我们一般认为小口尖底瓶是用作汲水器,将其倒放于河水中能够快速盛满水,然后妇女们双手扶着器身,顶在头上将水运回住地。

陶工与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与族群

小口尖底瓶

尖底器因为造型风格独特而备受人们关注,在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十二桥文化中就常见这种尖底器为主的陶器群,主要包括尖底杯、尖底盏、尖底盆等。尖底器很难直立放置,因此有人推断或许是在地面挖出一个小坑将其放在地面,又或者是在其耳部穿绳高高挂起来放置。无论怎么来说,尖底器的出现和使用是人们更加追求造型的结果,整体来看,在新石器时代使用得不多。

结语: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内容,制作陶器对于当时的的人们来说应该是存在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可能需要专门的人要制作。这批专门制作陶器的人们,我们可以称为陶工,陶工是从事史前陶器生产的专业人员,为整个部落和族群提供制作陶器的服务,他们很可能专职从事于此,在部落中享有一定的地位。他们也是整个社会中陶器时尚和变革的风向标,陶工们与其他部落人群接触,获取他们的经验运用到陶器创作当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陶器的背后是陶工,而陶工的背后则代表了一个人群,一种文化,通过解读不同的陶器,我们能够了解史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面貌

参考文献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