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邊關第一哨:放馬哨所

○作者:魏立功

紅河邊關第一哨:放馬哨所

放馬哨民兵哨所,位於河口瑤族自治縣橋頭苗族壯族鄉東面海拔1626.8米的地域,主峰陣地海拔1650米。這裡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是防範外敵入侵的戰略要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是祖國的西南前哨之一。

紅河邊關第一哨:放馬哨所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鄰國當局反華排華、驅趕華僑越演越烈。1976年,為了管理“難民”非法出入境和及時瞭解對方軍事動態,先後臨時成立新店哨所、南拉哨所和碉樓哨所,成為放馬哨的前身。隨著軍事形勢惡化,為適應戰備需要,於1978年將3個哨所合併遷往東瓜嶺茶場,正式命名為“放馬哨民兵哨所”。後來,又將哨所向前推2公里遷往現址,並全力投入哨所的營房和陣地建設。建哨初期,條件十分艱苦,山上氣候變化無常,哨所的一塊磚一片瓦、一袋米一筐菜,全靠哨所民兵們肩挑背扛上去,每次背水都要下山上山往返走幾公里的山路。遇到風雨忽至,山路泥濘崎嶇,他們就穿荊棘、爬陡坡、踩泥濘,在風雨裡艱難跋涉,上到山頂後身上的衣服都染上了“泥彩”,人也變成了“泥人”。哨所民兵們不懼風霜雨霧,不畏飛沙滾石,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韌勁,硬是在荒山頂上站住了腳、紮下了根。在上級的堅強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放馬哨前後兩任哨長喻發富、韓金林,帶領民兵把哨所建設成為紅河前線的“民兵第一哨”,被人們譽為“南疆臥虎,國門盤龍”。

紅河邊關第一哨:放馬哨所

自建哨以來,放馬哨民兵依託居高臨下的險要地勢,無數次擊退敵軍的偷襲,守衛著轄區6000多米邊境線,擔負著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參加駐哨執勤的民兵先後達191人,都是橋頭鄉的苗、壯、瑤、彝、漢、布依6個民族的青年民兵。他們先後執勤400餘人次,配合部隊作戰和獨立作戰20餘次,斃敵、傷敵、俘敵20多名,繳獲各種武器、彈藥一批,排除地雷130多枚。放馬哨於1988年11月被成都軍區授予“英雄民兵哨所”榮譽稱號,被省評為“先進民兵哨所”,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5次,有2名個人榮立二等功、32名個人榮立三等功,有5人出席過成都軍區、省軍區表彰會。

紅河邊關第一哨:放馬哨所

放馬哨於1997年2月正式撤哨,但放馬哨民兵“忠誠、奉獻、戍邊、衛國”的精神已經深深地滲透到每個放馬哨民兵的骨髓裡。為了祖國的安寧,年輕的橋頭鄉民兵又接過放馬哨民兵戍邊衛國的神聖火炬,傳承著放馬哨人的紅色基因,繼續將忠誠和使命鐫刻在一座座山巔上,構築成邊境線上挪不動的界碑,用青春、熱血和汗水鍛造了一條堅不可摧的鋼鐵邊防線。如今,放馬哨已成為當地黨委、政府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聲 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原創首發,圖片由作者提供作為弘揚革命英雄主義傳播之用。

紅河邊關第一哨:放馬哨所

【作者簡歷】

魏立功,男,1959年7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1978年4月入黨,1979年3月提幹,先後獲得大學專科、本科和在職研究生學歷。在黨組織的關心培養下,從連隊戰士、文書成長為軍校學員、團宣傳幹事、連隊政治指導員、團宣傳股股長、團政治處副主任,後調任思茅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江城縣人民武裝部政委(縣委常委)、祿勸縣人民武裝部政委(縣委常委)。在部隊服役期間,2次榮立戰時三等功,多次受到嘉獎,2次被大軍區評為“優秀基層政治教員”,3次被軍分區評為“優秀領導幹部”,1次被昆明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移民工作先進個人”。2003年轉業,先後任昆明市雙擁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昆明市民政局副局長、昆明市民政局調研員。此間,兼任昆明市人民政府復員退伍軍人安置辦公室主任、昆明市軍隊離退休幹部安置辦公室主任、昆明市人民政府派駐無錫市招商分局局長、昆明市參戰退役人員幫扶解困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在地方工作期間,4次被評為市級“優秀公務員”,1次被評為市級“雙擁工作先進個人”,2次被評為市級“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個人”,1次被省信訪局、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記個人三等功。曾出席雲南省軍區第八次、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出席全國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會議、全國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工作會議。2017年8月退休後,致力於文化國防公益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