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和朱熹提倡的修身方式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剛開始指導弟子修行的時候,也非常重視靜坐。為什麼?要從靜坐“直悟本體”,就是“致良知”。王陽明的“良知”概念出自《孟子》,所以我們要從《孟子》說起。《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王陽明和朱熹提倡的修身方式有什麼區別?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都不是我們後天培養、訓練出來的,而是我們本來先天就具有的美好素質,只不過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而已。拋開前三點不說,最後一個“智”字,不正是當下人們都在極力追求的智慧嗎?孟子告訴我們,智慧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不必向外求,而應向內求,所以他提倡“反求諸己”,就是到自己身上去找。

王陽明和朱熹提倡的修身方式有什麼區別?

人真的先天就具有智慧嗎?為什麼在絕大多數人身上我們看不到這一點?其原因就是《三字經》中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先天就具備的美好素質都是相似的,是後天的習染、薰染使人與人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了。換句話說,我們先天的智慧受到了後天的矇蔽。去掉後天對心的矇蔽,使我們先天的美好素質重放光明,這就是《大學》上講的“明明德”,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了。

王陽明和朱熹提倡的修身方式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說的“直悟本體”,就是通過靜坐直接達到“致良知”、“明明德”的狀態,就是直接認識到自己的先天美好素質,以此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可以說,王陽明最開始,就是想走一條捷徑,直悟本體。因此,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自己頓悟了,就開始指導弟子打坐修煉,希望通過靜心進入那種心的空靈狀態,認識到明德。但是推行了一段時間之後,王陽明就發現有偏差了,很多弟子在修行上也很精進,卻養成了好靜厭動的毛病。於是王陽明進行調整,開始強調事上磨練。我認為,這是王陽明提倡的修行方式上的一個巨大轉變。

王陽明和朱熹提倡的修身方式有什麼區別?

這些在《傳習錄》中都有記載。早期有弟子問王陽明:“靜中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意思是,打坐的時候,進入那種靜心狀態的時候,也覺得非常好,好像事情也都想明白了,但等到處理具體問題時,感覺就不一樣了,還是弄不明白。這就是王陽明早期提倡靜坐修身方式的弊端,所以王陽明此後提倡事上磨練。到了晚年,王陽明提出致良知,還有我們熟悉的“天泉四句教”。王陽明兩大弟子王汝中和錢德洪對“天泉四句教”的理解不同,王陽明說他倆都是對的,因此給後代引發了無窮的爭論。

我理解,王陽明說兩大弟子說的都對,絕對不是和稀泥,而是通過自己一生對修行的摸索,認為修行存在兩條道路,這兩條路就是兩大弟子的兩種不同理解。王陽明早年提倡從靜坐直悟本體,直接從良知、明德入手,致良知、明明德之後,再用良知、明德來指導人生,端正人生的事物。後來他進行了修正,強調要通過端正事物,用具體的事物磨練自己,以達到致良知。從王陽明晚年給兩大弟子解釋“天泉四句教”來看,他並不是對早年直悟本體修行方式進行徹底否定,而是認為這兩套方法都對。

王陽明和朱熹提倡的修身方式有什麼區別?

但王陽明也提到,第一種方法,直悟本體,是用來接引“利根”之人的,就是說,這種直悟本體的修行方法,是先天條件極好的人才能採用的方法,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是悟性超強的人才可以採用的方法。王陽明還說,“此顏子、明道不敢承當”,顏子即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明道即程顥,這種修行方法恐怕連顏回和程顥都做不到,那還有誰能做到?王陽明雖然沒有否定這種修行方法,但將這條路的門檻定的極高,顏回和程顥都做不到,那這條路還有誰能走呢?等於是變相地否定了。用佛教的概念做一個比喻,王陽明提倡的前一種修行方式好比是頓悟,後一種修行方式好比是漸悟。王陽明變相地否定了頓悟,也就是提倡事上磨鍊這一漸悟的路線了。

朱熹和王陽明提倡的修身方式,最大的區別是,朱熹從讀書入手,王陽明從事上磨練入手。但兩者都提倡靜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