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發展環保產業,關鍵是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全球化》撰文指出,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把環保產業打造為一大支柱產業,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需求。

當前,最為緊迫的是抓緊做好空氣汙染治理、水汙染治理、垃圾處理和土地面源汙染治理,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發展環保產業,關鍵是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使對環境治理的投資能夠取得合理回報。大體上可以把環保項目分為三類,分別實行不同的政策:一是從環保投資產生的經濟效益中可以收回投資並有一定盈利的項目,應交給市場,通過競爭吸引投資;二是環保投資能產生一定收益,但不足以補償投資的項目,應運用政府與企業合作的PPP模式,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通過招投標選擇投資者;三是環保投資只能產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投資者不能獲取經濟收益的項目,要由政府投資或由政府通過協議委託企業投資,政府給予補償。

鄭新立:發展環保產業,關鍵是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

總之,環保投資所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政府要通過精細化管理,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才能為環境治理找到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能不能建立環保投資資金的籌集機制,是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驗。

比如,全國固體廢物包括建築垃圾、工業固廢和綜合垃圾存量已高達800多億噸,堆積和填埋佔地約1400多萬畝,對地下水和環境帶來一定汙染和安全隱患。隨著國內環保科技進步和投資能力增強,我們已經有條件逐步把這些歷史累積和新增的廢物轉變為寶貴資源。初步測算,建設處理全部存量和増量固廢約需總投資4萬億元,單廠建設週期半年至一年,全部建成後可形成年產值4.1萬億元,年利稅2400多億元,未來10年可減少佔地2600萬畝,新增就業240萬人,減少碳排放6億噸以上。實施固廢再生工程,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將發揮積極作用。發展固廢再生產業,主要可依靠市場機制,所需要的是政府的規劃和投資引導。

又如,煤炭清潔利用技術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改性甲醇消除了普通甲醇腐蝕性、溶脹性、低溫啟動難三大弊病。用改性甲醇替代汽柴油和燃煤,顆粒物排放量可減少50%以上,將成為治理大氣汙染的有效手段;利用我國豐富的低階煤資源製取甲醇,工藝成熟,成本低廉,可在西部大規模建廠擴大就業;2019年我國進口石油超過5億噸,用甲醇替代石油,可以減少以至完全取消石油進口,將來甚至可以出口。科學界把甲醇稱為“液態陽光”工程。做好這件事,現在技術、資源、資金、市場、勞動力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政策。

再如河流、湖泊水汙染治理,必須把全流域的人都動員組織起來,從源頭開始治理。做好這件事,也必須發揮政府的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用全民動員抗擊新冠肺炎的成功經驗,來治理水汙染。(悅琪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鄭新立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 吳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