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昊:美國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呈何種取向?


趙明昊:美國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呈何種取向?

趙明昊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隨著民主、共和兩黨全國代表大會的結束,2020年美國大選正在步入總決選階段。目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綜合民調支持率相對於謀連任總統特朗普全面保持領先,美國國內的新冠疫情、經濟形勢、種族矛盾、突發事件等動態因素的發展變化也對特朗普的選情不利。對中國而言,比預測選舉結果更重要的,是瞭解今後四年可能直接打交道的那些人及其理念和政策。本期封面話題“美國民主黨:臥薪嚐膽這四年”把焦點對準全體動員謀求重掌白宮的美國民主黨。

——編者手記


8月中旬,美國民主黨召開主題為“團結美國”的全國代表大會,並正式提名前副總統拜登為總統候選人。8月20日晚,拜登以遠程視頻方式發表提名演講。在此次全代會期間,民主黨還發布了長達92頁的新版黨綱,為未來一個時期該黨的內外政策確定基調。與此同時,拜登的多位主要外交政策顧問頻頻發聲,闡釋拜登的外交理念和政策構想。對上述內容進行梳理分析,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取向。

趙明昊:美國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呈何種取向?

| 2020年8月19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進入第三天,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發表線上講話,稱特朗普缺乏擔任總統的能力。


修復美國全球主義的外交政策總框架

拜登團隊的總體外交戰略首先強調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力,修補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國際領導地位的損害,消除“特朗普主義”的負面影響,與世界重新接觸,尤其是深化與美國盟友和夥伴國的關係。其次,將應對疫情挑戰作為上臺後的外交重點,在處理疫情及相關經濟危機問題上促進國際協調。第三,繼續在大國戰略競爭的框架下處理與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的關係,把強化美國與印度的關係作為重要優先事項,將外交政策資源進一步向印太地區、美洲地區和歐洲地區聚焦,繼續減少對中東事務的干預。第四,突出價值觀因素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拜登的重要外交政策顧問傑克·沙利文提出,必須重新擁抱“美國例外論”,“恢復對美國價值觀在世界上的力量之信仰”。

值得強調的是,雖然拜登曾擔任奧巴馬的副手,其主要政策顧問也多曾在奧巴馬政府任過職,但拜登一旦當選,並不會回到奧巴馬時期的那種“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路線上。正如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的本·羅茲所言,過去數年來美國和世界發生的變化極為深刻,包括世界對美國信心的下降、美國國內民主體制遭遇的危機等,“重要的是,拜登總統不應在過去而是當下尋求機遇”。

趙明昊:美國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呈何種取向?


未過度炒作中國議題

拜登在提名演講中僅一次提及“中國”。在談及民主黨將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危機時,拜登表示,“我們將生產國家所需的醫療物資和防護裝備,就在我們美國這裡生產。我們將不會為了保護自己的人民,而去受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擺佈”。相較於特朗普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提名演講,拜登似有意淡化“中國議題”,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著力利用演講抨擊特朗普缺乏領導力和道德品格,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應對疫情的不力表現,以及對喬治·弗洛伊德之死事件的不當處理,不希望“中國議題”等其他內容沖淡這一主題,不願間接幫助特朗普讓中國成為掩蓋其政治無能的“替罪羊”;二是,由於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持續攻擊拜登“親華”,甚至稱拜登是“中國共產黨的候選人”,拜登在策略上不願跟風炒作涉華議題,以免被對手帶偏了節奏。

民主黨新版政綱不能等同於拜登的政綱,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主黨內不同派別政策主張的“大雜燴”,尤其是吸納了以伯尼·桑德斯為代表的“進步派”的很多觀點和訴求。這份政綱系統性地指責中國的經濟、科技、南海等政策,公然宣稱民主黨在對華政策方面持“強硬立場”,表示將更加重視修復美國的同盟體系,與盟友和夥伴國共同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值得關注的是,在涉及亞太政策的部分,該政綱寫道:“民主黨尊重對臺關係法,並繼續支持以符合臺灣人民願望和利益的和平方式解決臺海問題。”同2016年版的民主黨政綱相比,有關“一箇中國政策”的表述消失了,引起各方猜測。


與中國的“正向競爭”如何開展?

目前,拜登的外交和國家安全政策團隊已經較為完備,正所謂“人即政策”,也就是說,從團隊的人員構成情況及其言論觀點,可以看出民主黨外交和對華政策的基本取向。概括民主黨政綱和拜登外交團隊迄已發表的涉華言論以及他們在歷史上與中國打交道的表現,可以看出,拜登如果在2020年大選中勝選並執政,其對華政策或會展現以下幾方面的取向:

第一,注重美國國內自身建設,強調要與中國展開“正向競爭”。拜登在提名演講中較為深入地闡述了美國面臨的諸多嚴峻挑戰,其列舉的施政要點包括投資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美國科技研發的支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促進種族和性別平等、在“奧巴馬醫保”的基礎上改善醫保體系、改革移民制度等。這些做法旨在修正美國自身問題,提升美國在基礎設施、科技、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競爭力。前常務副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稱,美國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具挑戰性和最複雜的國際格局,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美國應當首先強化自己的競爭力,注重恢復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拜登團隊對華政策的主要負責人、新美國安全中心副總裁伊萊·拉特納等人也指出,美國應與中國展開“有管理的競爭”,不搞新冷戰,而是以“從不同議題出發”的方式與中國進行競爭,並且不排斥與中國的對話和合作。民主黨政綱明確表示,不應落入與中國的“新冷戰”陷阱。

第二,在經濟問題上延續保護主義的做法,採取較“關稅戰”更為全面的對華制衡舉措。拜登在提名演講中強調要促進製造業的迴歸、增強美國工會的作用,明確表示在供應鏈方面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前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等人稱,拜登團隊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問題有新的看法,將努力減少其對美國工人和中產階級的損害。這種政策立場也是為了贏得民主黨內反對自由貿易選民群體的支持,吸引桑德斯、伊麗莎白·沃倫等人的支持者。今年7月,拜登發表過一次經濟政策演講,也體現了“僱美國人、買美國貨”的取向。與特朗普政府主要使用關稅手段對中國展開經濟施壓不同,拜登政府將重視運用多種手段調整美中經濟關係。通過保留和利用特朗普政府的對華關稅槓桿,迫使中國在產業政策、企業補貼、所謂商業網絡竊密等問題上對美讓步。此外,拜登高度重視供應鏈安全問題,承諾上臺後啟動為期100天的“供應鏈審查”,預計後續會採取降低對華依賴的新舉措。

第三,提升人權和意識形態問題在對華政策中的重要性,通過強化所謂“道義領導力”贏得競爭優勢。拜登在提名演講中稱他會“與盟友和朋友站在一起”,支持美國的人權和價值觀,為一個更安全、和平和繁榮的世界努力。應該看到,拜登團隊的對華政策已表現出加大操弄人權和意識形態問題的傾向,包括指責特朗普政府為與中國達成經貿協議而在香港、新疆等人權問題上未能對中國進行足夠“懲治”。拜登稱,特朗普面對中國時“放棄了我們的價值觀”。布林肯等人明確表示,拜登政府將會把價值觀置於其外交政策的中心,進一步深化“自由世界”的合作,建立更緊密的“民主國家聯合體”。民主黨政綱稱,“美國在面對中國時必須充滿自信,要與民主國家攜手抵制中國的惡意行動”。拜登外交政策團隊還認為,價值觀和人權問題是美國推動建立壓制中國的國際聯合陣線的關鍵因素,提升美國的“道義領導力”能夠幫助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打造“優勢地位”。此外,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卡瑪拉·哈里斯等拜登團隊成員對新疆問題高度關注,拜登政府或會將人權問題與經濟、技術方面的對華政策更加緊密地纏繞在一起。

第四,在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或會推動對華合作,但也會藉此向中國施壓。拜登在提名演講中用大量篇幅闡述如何應對疫情給美國帶來的衝擊。布林肯等人也在多個場合表示,控制疫情以及處理疫情帶來的經濟挑戰是拜登執政後的重中之重。前國防部高官科林·卡爾稱,拜登當選總統後,首要任務是在應對疫情和相關經濟危機方面促進國際協調。拜登政策團隊目前還關注由疫情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等問題。奧巴馬時期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湯姆·多尼隆等人認為,在這些方面美國和中國應當展開合作。但是,薩曼莎·鮑爾等拜登團隊人員主張在疫情問題上對中國進行調查追責。此外,拜登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稱應對氣候變化蘊含著“重大機遇”,可提升美國在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競爭力,併為美國選民帶來數百萬個高薪就業崗位。拜登上臺後將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召開世界主要碳排放國參加的峰會,落實在2050年實現清潔能源經濟的計劃。雖然在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間,但拜登政府也會在此問題上向中國施壓,如要求中國停止對煤炭出口的補貼、要求“一帶一路”倡議停止支持化石燃料能源類項目,等等,以減少全球碳排放。此外,拜登一旦上臺,很有可能將環境保護等問題與中美經貿談判“掛鉤”,力圖在貿易協定中回應環保利益團體等民主黨支持者的關切。


| 原文刊載於《世界知識》2020年第1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