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瀘州是中國著名的“酒城”。俗話說:美酒當以佳餚配,美景當如佳餚味。瀘酒天下聞名,瀘菜也是蜀中一絕。作為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瀘州,在探索酒文化的同時也在探索發展著自己獨特的餐飲文化。

瀘菜作為川菜的一個地方風味流派,是隨川菜的發展而發展的。有文史資料可追溯、有記載的當今瀘州餐飲,從流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從吃的角度還可以提前到先秦時期。

瀘菜既有川菜“清鮮醇濃,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風味特點的共性,又具有“大河幫小河味”綜合風味的個性,突出表現為:清鮮純厚、醇濃並重、鹹甜適中、酸辣適口、煳辣麻爽、辛香有度(風味)。

經過歲月沉澱,瀘菜已成為川菜中菜品完善、風味獨特、內涵豐富的重要地方風味流派。

菜品菜系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瀘州烘蛋

瀘州烘蛋是瀘州廚師原創的以蛋類為主料的經典菜品,也是川菜中為數不多的以地方冠名的菜餚,迄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屬於鹹鮮型範疇。

民國時期,瀘州烘蛋即為川南名菜,是高檔酒樓菜品,被譽為瀘菜第一地標菜。《川菜烹飪事典》的描述為:“瀘州烘蛋,熱菜。鹹鮮味型。特點:色澤深黃,松泡而香。烹製方法:烘。鮮雞蛋打破入碗,加調料、麵粉、水豆粉、加水攪勻,放入炒鍋中攪熟。待水分快乾時,從邊沿向中心折成方塊,兩面表皮烙成金黃色用刀改成正方形塊,再下油鍋炸酥,起鍋盛於圓盤即成。製作要領:調製蛋漿時雞蛋、水豆粉、清水比例要適當;酥炸時火候要適度。”

此菜雖名為“烘蛋”,嚴格按照烹調方法而言,不應該叫“烘”,而是以煎、烙、炸融為一體的多種烹調方法。相傳為瀘州名廚葉煥林所創制。近年來,瀘州烘蛋通過不斷改進,已經成為瀘州升級版的地標性菜品。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古藺麻辣雞

古藺麻辣雞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是社會認可度高、流傳廣泛的瀘菜著名原創地標菜品。古藺麻辣雞屬於麻辣味型範疇,其味以四奇(奇麻、奇辣、奇鮮、奇香)而著稱,體現了瀘菜選料講究,技法獨特、調味獨創。

古藺麻辣雞創始人之一系古藺本地人聶墩墩,人稱聶么爺。他將古藺高山散放養殖的本地土公雞(俗稱跑山雞),以滷水滷製,配以麻辣蘸水。因其芳香濃郁,蘸水麻辣刺激,遂得名“麻辣雞”。

古藺麻辣雞,皮肉勁道、骨肉香醇、皮色油亮、形態完整,以“四奇”著稱;腔壁利索,不雜湯水,油而不膩,瘦而不柴,味道麻辣鮮香,是佐酒、佐餐、休閒小吃上選之精品;與郎酒搭配,是名副其實的美酒佳餚。古藺麻辣雞贏得了“正宗不過麻辣,怪異不過椒麻”的美譽,為古藺、瀘州的著名原創地標菜品、瀘味滷菜代表,現為瀘州市級非遺。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月母雞湯

在川南的民間習俗中,家庭一旦有女人懷孕,就開始飼養小雞,以備產婦分娩後,及時煨燉給產婦食用,讓其有充足的乳汁哺乳嬰兒和儘快恢復身體。婦女分娩後四十天稱為“坐月子”,產婦俗稱“月母子”。民間煨燉雞湯只拍一坨老薑,食用時加少許食鹽(俗稱毛毛鹽),相傳絕不能加花椒,加了花椒月母子會全身發癢。

清朝末年,瀘縣雲龍觀音場鄉廚程正榮受邀為本地大戶做月子餐,程正榮在傳統月母雞湯製作的基礎上,選用公雞與母雞搭配,輔以天然野生滋補食材,細火慢煨慢燉而成,得到廣泛好評和流傳,被讚譽為“觀音月母雞湯”。

“觀音月母雞湯”製作技藝由程家世代相傳,至今已傳至第六代,2011年瀘縣觀音月母雞湯入選四川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瀘州月母雞湯屬於鹹鮮味型,雞湯鮮香純正,突出了雞的本味,是在傳統月母雞製作的基礎上,創新改良而成的一道具有地方風味的筵席菜品。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鮓泥鰍

鮓泥鰍是瀘州經典地標菜,廣泛流傳於瀘州市民間鄉村,尤以瀘縣玄灘鮓泥鰍最為有名。

它取本地鮮活泥鰍為主料,以蓼子草為輔助調料,突出蓼子草的清香味,具有調味講究、技法獨特的特點,屬酸辣味型,對川菜粉蒸菜餚類的變化及泥鰍烹製方法的創新起到了借鑑作用。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江門葷豆花

《川菜志》記載:江門葷豆花為瀘州市名食;《瀘州市商業志·瀘州傳統名菜名食》一章記載:江門葷豆花,為敘永名菜,遠近聞名。

江門葷豆花的起源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夜郎古國江門寨。淮南王劉安創制豆腐之後,其技術迅速傳入西南地區,至三國時,豆花製作技術已相當成熟,川黔邊區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生活中,將豆花和常年食用的酸菜合二為一,製作成一鍋菜,人稱“一鍋熟”,這便是葷豆花的雛形。而這一吃法最早就誕生在江門寨,即今天的敘永江門鎮。

所謂葷豆花,是相對於傳統的素豆花而言的。寺廟裡是素菜形式的酸菜煮豆花,出了寺廟的酸菜煮豆花,就需要加入瘦肉片(豬肉或雞肉)和一些時令食材,如蘑菇、番茄等,成為葷素結合、葷中有素、油而不膩、綿而不老、美味可口、眾口皆宜的一道菜。江門葷豆花被瀘州市評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老滷匠肖鴨子

據民國版《瀘縣誌》編載,每年端午節,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古江陽在長、沱兩江賽龍舟、搶“水鴨子”、 相互“贈鴨子”、舉家“食鴨子”已成習俗,由來已久。在川南民俗中還流傳著這樣的一種習俗,女婿第一次去岳父、丈母孃家提親,需帶上雞和鴨同往,寓意是“吉祥到家”,民間百姓以為 “雞”是守衛自家山林的士卒,而“鴨”則是看守田園的大將,使之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吉祥平安。

鴨子吃法眾多,其中“滷”就是可熱可冷的菜式。而“滷菜”是中國獨特菜式之一,風味獨具,歷史悠久,到了明清時代的中國滷菜,不論從所使用的香料,還是滷製技術都進一步定型,由此滷菜也正式列入筵席,成為桌上不可缺少的佳餚,其中不乏精品。

清朝末年,“老滷匠肖鴨子傳統制作技藝”創始人肖正堂出生於烹飪世家,耳濡目染烹調技藝,少年從師、勤勉好學,廣泛吸納川菜之精華,並富於創新,他對各種佳餚從原材料製作到加工火候以及色、香、味、口感等都要求極高。肖正堂做菜手藝堪稱一絕,其中以鴨為原料的菜品。肖正堂在成都為當時富甲一方的張氏富商家中主廚時,他親手配製的精品滷製湯鍋、烹製的滷鴨堪稱一絕,無人能比。在張氏母親八十大壽之日,肖正堂製作了一道“鴨口含寶送福壽”諧音“押寶”,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開了眼界、飽了口福,老夫人高興,當場賞他銀兩,送他外號“肖鴨子”,從此享譽一方。肖正堂告老還鄉後將其技藝帶回瀘州,傳授於子、孫,在江陽古城大北街以“肖鴨子”為招牌,開鋪專營滷鴨,至今已歷四代。

瀘州老滷匠肖鴨子傳統制作技藝:採用傳統植物香料秘方配製,滷湯香料是採自雲貴高原的30餘種優質香料,精心配伍、煉製而成,循環使用已逾百年。其製作過程包含:擇水(龍血水)、養水、制水、配料、制湯、打籤、去腥、下金醬、觀湯、察色、聞香等20餘道工序。瀘州老滷匠肖鴨子是川南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佳餚,深受廣大群眾及消費者所喜愛。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瀘州白糕

據《瀘州商業志》記載:瀘州白糕系四川民間普及小吃,1958年被列為名食。瀘州白糕經營人以賀樹榮為代表。《川菜志》還記載:1987年3月由張富儒編寫的《川菜賞析》是一本關於川菜名品鑑賞與品味的書籍,瀘州白糕收錄其中。他寫道:

瀘州白糕,是瀘州著名名小吃中名聲較大、群眾喜愛的品種之一。人們到了瀘州,一提起瀘州白糕,好客的瀘州人就會熱情地向你介紹:它色白似雪,鬆軟而富有彈性,甜嫩化渣,爽口而易於消化。老年人喜歡它,易於咀嚼;母親喜歡它,可用以哺育幼兒;職工們喜歡它,價廉物美,用作早點;兒童喜歡它,買來做零食。久而久之,瀘州人在小孩滿週歲時,蒸幾籠白糕以饗賓客,祝福娃娃百年長歲,故又有“百歲糕”之稱。它又作為瀘州一帶的“復山粑”,有死者安葬後的第二天分贈親友,作復山時食用,也寄託對死者的懷念。據說瀘州人遠離他鄉,每思念故土,也往往勾起對瀘州白糕的懷念。瀘州白糕究竟起於何時,無確切的文字記載,據老瀘州人回憶,最遲在清代光緒年間就有類似小吃。那時稱為黃粑、泡粑或鴨兒粑,為發酵的大類漿與紅糖調勻,蒸制而成,形如雛鴨,色似鴨黃、味甜質泡,價錢十分便宜。

20世紀初,有的經營者把泡粑的紅糖改用白糖,改名叫白糖鴨兒粑或白糕。那時,製作者多為開店的小商,出售者多為走街串巷的小販。就是居家人戶也常做些白糕,自做自食。到20年代,瀘州市經營白糕者日益增多,在競爭的情況下,出現了不少的高檔品種,如桂花提糖白糕、豬油雞蛋提糖白糕、櫻桃提糖白糕等,都以豬油、蛋清蜜餞製作。蒸制時用的模具,也不再侷限圓形或橢圓形,荷葉、梅花、海棠、杜鵑、菊花樣式隨之而來。這種白糕面上再用各色蜜餞做成圖案點綴其間,紅裝素裹,千姿百態。隨著製作原料與工藝水平的提高,售價相應調整,經營方式也由提籃串巷,改為坐店經營,甚至作為鄉土風味濃郁的中點上席,而深受食客歡迎。提糖白糕是在1958年公私合營成立“名食店”後,才改為瀘州白糕的。那時獨家經營,供不應求,盛極一時。70年代末期,在搞活經濟的政策措施下,經營瀘州白糕的網點逐漸增多,一批頗有技術的退休廚師,都先後出山,當參謀做顧問,使瀘州白糕的特色和品種,得以逐漸恢復和發展。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瀘州黃粑

《瀘州市志》記載了黃粑是瀘州地區物產,用莨姜葉包捆,製品帶黃色,現列為席間小吃。川烹協〔1990〕10號文件《四川省烹飪協會關於授予84種“四川省名特、風味”小吃稱號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瀘州黃粑”為四川省風味小吃。記載瀘州市高級筵席席譜時,有小吃兩個,其中一個就是瀘州黃粑。

瀘州黃粑是瀘州地區民間傳統名小吃,一百多年來瀘州人對黃粑的喜愛有增無減,特別是瀘州人在外地工作的,春節回家走時都要帶些黃粑走,黃粑代表著家鄉的味道。

相傳瀘州黃粑起源於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在西南瀘水流域征戰平定南蠻部落時,由軍中伙伕無意中製作。黃粑精選優質糯米、大米、紅糖、白糖等為原料,採用獨特的傳統手工工藝製作。因為使用了莨姜葉包裹,蒸制時莨姜葉裡芳香油類物質揮發進入黃粑內部,從而使黃粑具有莨姜葉的清香味。傳統的黃粑為甜味,分為純紅糖黃粑、純白糖黃粑、紅糖白糖混合黃粑以及飴糖蜂蜜甜味黃粑等。黃粑除了直接蒸熟食用以外,還可切片煎制食用、炸制後炒菜等。作為瀘州家喻戶曉的傳統小吃,也是農村筵席中常用的小吃品種,瀘州黃粑現為瀘州市級非遺。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瀘州豬兒粑

《瀘州市志》記載了瀘州豬兒粑的起源。1942年李宣吉從江安縣紅橋來瀘定居,經營豬兒粑,故稱紅橋豬兒粑。豬兒粑相傳起源於清朝初年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時期,距今有兩三百年曆史,在川南一帶飲食中頗為流行,平常早餐或是待客,都有吃豬兒粑的習慣。因蒸制時需用菜葉子或莨姜葉墊著,故也稱葉兒粑。傳到川西一帶,葉兒粑更是被髮音不準給讀成了“鴨兒粑”,而且還固定成鴨兒粑的寫法。

瀘州豬兒粑具有晶瑩剔透、溫軟如玉、餈和而味香、糯軟而不粘牙的獨特風格。豬兒粑分鹹餡、甜餡兩種。鹹餡以鮮豬肉、冬筍、香蔥、味精、精鹽等為原料;甜餡以白糖、豬邊化油、橘紅、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為原料,市場上多以鹹味為主。豬兒粑用八成糯米、二成飯米為原料,經泡漲、磨漿、吊漿後成粉子。剛蒸熟的豬兒粑潔白而有光澤,圓滾滾的形態酷似小豬,故而得名豬兒粑。在川南民間有“吃一個豬兒粑得道,吃兩個成仙”之說。道者,門道,味道也。說明豬兒粑飲食文化的精深,豬兒粑味道十分了得;仙者,快樂逍遙賽神仙,大概是吃豬兒粑時的感受吧。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敘永豆湯麵

《川菜志》記載:敘永豆湯麵為瀘州市敘永名小吃。敘永豆湯麵始創於清朝晚期,創始人範昆雲,又名範洪興(1868—1943年)。在清朝宣統年間,範昆雲上午賣噠噠面,下午賣豆湯麵,最初豆湯麵的麵條為現場手工製作,這種麵條被稱為“水葉子面”。現擀現煮現賣,麵條勁道,爽滑利口,味道鮮美。民國初年,本地教書先生雷正生在雷炳家(原縣府)門前空壩與羅管家等三人合夥開起了豆湯麵館。在範昆雲豆湯麵烹製的基礎上配以豬大腸、豬肺、心片、黃喉等,風味更具特色,敘永豆湯麵以此為傳統配方與製作工藝標準被確立,其製作技藝被傳承和發揚至今。從清朝年間至今一百多年來都是邊城敘永最受大眾喜歡的早餐麵食。

敘永豆湯麵被列入瀘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瀘州素椒雜醬麵

瀘州素椒雜醬麵源於上世紀50年代,相傳是由香油素面演變而成。作為麵食製品中的麵條系列,多數都離不開採用豬油調味或用豬油來滋潤麵條,唯有瀘州素椒雜醬麵採用以香油來實現這一目的。這裡的“素”是指用香油的意思;“椒”泛指紅油辣椒之意。

瀘州素椒雜醬麵調味品十分豐富和獨特,單從調味品就有香油、紅油辣椒、芝麻醬、瀘州芽菜等13種。調料獨特採用芝麻醬、香油、芽菜調味,凸顯芝麻醬的濃稠鮮香、味厚的特點;其形式又有“幹篼”和“扎水”之分;“幹篼”是指撈麵時需甩掉部分水分,“扎水”是指略帶一點麵湯。調味俗稱“打底板”。調味品用量大,加湯極少或不加湯,風味特別,屬家常味型範疇,具有色澤棕紅,成鮮香辣,味厚濃郁、滑潤質軟的特點。

瀘州素椒雜醬麵曾經風靡了近一個世紀,是瀘州傳統麵食的一個經典品牌,到了21世紀還尚存為數不多的素椒雜醬麵館,其原因多數經營者認為調料成本較高,利潤較薄是稀少存在的主要原因,但凡品嚐過瀘州素椒雜醬麵的人,依舊還懷念那份瀘州素椒雜醬麵的味道。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古藺紅湯羊肉

紅湯羊肉源於瀘州市古藺縣。古藺石寶鎮及箭竹苗族鄉出產的“馬頭羊”是古藺特有的優良種品,其黑白色、頭無角、耳朵小、一張馬臉,走路像馬一樣不停地點頭,故名“馬頭羊”。馬頭羊放養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茂密林間雜草叢中,運動量大,其肉質纖維細,硬度小、羶味少,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和膽固醇含量低。

古藺紅湯羊肉屬於紅湯形式的湯鍋系列,是以“馬頭羊”為主料,據傳有上百年的歷史。其配料十分獨特,豆腐作為紅湯羊肉必備之物,在烹飪界中十分少見。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少數民族的風味特徵和習俗。獨特的烹調方式、獨特的配料、濃郁的民族風味,使它經久不衰。

土特產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合江真龍柚

真龍柚,瀘州市合江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合江縣地處長江、赤水河及高洞河流域,有河谷沖積地、深丘、低山地貌,海拔250-600米,形成了獨特的河谷氣候環境,適宜柚類種植。

真龍柚果實中大,倒卵圓形,果頂廣平,果頸短。果皮厚,黃色,具光澤,有凹點,油胞密、凸起,有香氣。果心充實,囊瓣數13-16,較整齊。果肉蜜黃色,易剝離,汁胞較短、較細。果肉脆嫩、化渣,果汁較多,風味濃,純甜。產品成熟期早(10月中旬)。

1992-1994年,合江真龍柚連續3年被評為四川省優質果品。 1995年,真龍柚被評為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果品。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瀘州桂圓

瀘州桂圓,四川省瀘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瀘州桂圓主要品種有大烏圓、廣眼、石硤三種引,以肉厚鮮嫩、色澤晶瑩、果汁香甜、風味雋美,富含糖份和多種維生素而聞名。

瀘州桂圓果穗大,果粒分佈均勻緊湊。果實圓形、中大,大小均勻,果頂渾圓,果肩平,果基平,龜裂紋明顯,果肩具放射紋,果肉厚、乳白色、半透明,離核,肉質細脆、化渣,味濃甜,有香氣,種子小黑褐色或棕褐色,有光澤。

瀘州桂圓是全國最晚熟的鮮果桂圓,屬全國《特色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2006—2015年)》龍眼產業發展優勢區。沿海一般在6—8月上市,瀘州桂圓熟期在8月中旬至10中旬,其中瀘早一號8月中旬成熟,蜀冠、瀘豐9月上中旬成熟,最晚的瀘晚一號、瀘晚二號可在10月中旬成熟。

食品飲料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國窖1573

中國白酒鑑賞標準級酒品,行業唯一的文化遺產“雙國寶”釀造:

物質文化遺產,國窖1573酒源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公元1573年、連續使用至今、原址原貌保護完整的1573國寶窖池群,是行業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唯一的“活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窖1573由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釀造。


「慶雙節 品川味」尋找21道川味之瀘州,唯美酒與美味不可辜負

赤渡醬酒

川酒集團傾力打造的赤渡醬酒,源自“美酒河”赤水河畔,極致純淨的好水為源、瀘州特有的糯紅高粱為基,赤渡醬酒天生就有成就好酒的基因。同時,赤渡醬酒還遵循了傳統大麴醬香坤沙酒工藝釀造,也就是12987工藝——一年生產週期、 二次投料、九次蒸煮 、八次發酵 、七次取酒,並由中國白酒大師楊官榮和楊大金嚴格把關,使用9年以上原酒和20年以上老酒勾調,夠年份、更柔和!

在味道上,赤渡醬酒醬香味豐滿,醇厚,回味悠長,滋味豐富,最大特點是醇甜感突出,酒體滋味層次分明,空杯留香持久,幽雅愉悅,形成了四川醬酒自身特有的風格特徵。赤渡醬酒是當下醬酒熱潮中的新興力量,也是醬酒核心產區獻給世界的又一款醬香新作。


徵集令!尋找21道川味

安逸四川,味在民間,你,我,一起尋找“21道川味”吧,快到碗裡來!

當前,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發起“尋找21道川味”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歡迎各地網友積極推薦你認為最能代表四川21個市州特色的美味,我們將派出採集體驗團隊對大家推薦的美味進行相關宣傳,還將邀請廣大網友、美食大咖、食品飲料行業專家為最能代表四川煙火氣息的21道川味“加冕”。

》》》推薦方式

歡迎廣大網友通過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多種方式推薦代表自己家鄉的美食美味(菜品菜系,土特產,食品飲料),也歡迎廣大餐飲企業報名參加活動。

推薦和報名方式如下:

微博:關注“四川新聞網”微博,後臺留言報名。

客戶端:下載“大四川”新聞客戶端,後臺留言報名。

微信:關注“川網觀察”微信公眾號,微信後臺留言報名。

QQ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28-85153399

手機:楊女士 13880363933 陳先生 18602889331

(來源:四川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