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落後就要捱打”,革命先輩用鮮血如此驗證道。

1958年的冬天,象徵著先進、希望、新生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劃破浩浩蒼穹,如火球般把那個冬季溫暖照亮。

失敗與成功總是相輔相成的,儘管蘇聯衛星的殘骸並未遺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但中國人那顆原本冰冷的心,卻因此播下了滾燙而又炙熱的種子。

以錢學森先生為代表的一類為中國建設獻身的工作者,像星星,像火球般衝向華夏大地,一番春雨過後,又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模樣。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1.弄清事情原委,只是一場烏龍

1957年的10月4日,一聲巨響驚醒了整個拜科努爾發射場,所有人的臉上無不寫滿了激動,微微顫抖的雙手無法掩飾內心的驚濤駭浪。

直到“斯普特尼克1號”不斷升空,由此宣佈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全世界都不約而同地注視著這個取得巨大歷史成就的“斯普特尼克1號”,這是象徵著先進的“斯普特尼克1號”。

隨著“斯普特尼克1號”在宇宙中步入正軌,全世界各個國家也加緊了研究的步伐。

直到“斯普特尼克1號”在軌運轉工作的第22天,因為當時技術的限制,該衛星於1958年1月4日脫軌,再次進入大氣層而被燒燬。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前蘇聯有關研製該衛星的專家檢測到“斯普特尼克1號”的殘骸從太空墜落到地球,又經過龐大複雜的計算,推測“斯普特尼克1號”有可能會墜落到中國的東北地區。

前蘇聯與中國相關部門取得聯繫,表示希望中國能幫助前蘇聯一同尋找該衛星的殘骸。

作為中國航天工程的先驅,錢學森先生接到緊急任務,正是有關部門向錢學森先生下達的尋找“斯普特尼克1號”殘骸的任務。

要知道,作為世界上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的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哪怕只是殘骸,對於當時相對落後、急需建設的中國來說,都有著巨大的科研價值,其研發潛力是難以估量的。

中國相關部門深知這個道理,錢學森先生也深知這個道理,於是欣然答應,決定親自一探究竟。如果成功,便能推進中國航天工作;如果不成功,對於中國也沒有什麼損失。

很快,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遼寧瀋陽傳來消息,說是在晚上的時候,有執勤的戰士發現天邊有“火球”墜落,因此懷疑是“斯普特尼克1號”。

錢學森先生接到消息後,瀋陽方面專門派出一架飛機,請錢學森先生一眾人前往查探。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錢學森先生一下飛機,便直奔主題,聽了瀋陽方面繪聲繪色的描述,好像“斯普特尼克1號”一定會落在我國土地上一般,錢學森先生心裡也激動非常,直接找當晚目睹了“火球”的執勤戰士詢問。

但經過執勤戰士的回答,錢學森先生心中的熱切逐漸消退,他反覆找執勤先生確定“火球”的速度、大小、方向以及弧度等,又自己從口袋裡拿出一支鋼筆試圖計算。

不一會兒,錢學森先生的手中便被筆墨畫滿,關於數學的平面直角座標系、拋物線、函數等在手心中越變越多。周圍的人一派茫然,但也安安靜靜地等在錢學森先生一旁。

沒過多久就,經過計算後的錢學森先生告訴大家,如果那晚執勤戰士看到的“火球”真的是衛星殘骸的話,那麼降落的地點應該落在距此2000公里開外的地方。

換句話來說,“斯普特尼克1號”不可能在中國境內,更不可能降落在我國東北地區。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這個消息讓人甚是失望,但如果接著找下去只會徒勞無功,根本白費力氣,於是錢學森先生告訴瀋陽方面不用去找,自己也帶領一眾人在當天下午返回了北京。這件事不了了之。

果然,在第二天一大早,我國就接到蘇聯傳來的消息,說是衛星殘骸已經在阿拉斯加的一處雪山找到。人們知道這個消息後,對衛星殘骸地點不是中國儘管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對錢學森先生的敬佩。

錢學森先生僅僅只是通過戰士口中的描述的“一道火光”,便精準地計算出“斯普特尼克1號”的遺落地點,避免了人力的浪費,著實讓人另眼相看。

而有這樣的人才,中國成功發射自己的衛星豈不是指日可待?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2.正因為有錢學森先生這樣的人物,所以祖國得以建設

偉人曾這樣評價錢學森先生:“美國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我們說來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計算衛星殘骸,不過是錢學森先生能力的冰山一角。

1955年,錢學森先生在美國的阻撓下總算回國,他學成歸來,只為報效祖國不求其他。

在日復一日的不斷努力奮鬥中,在錢學森先生的帶領下,中國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讓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又在1967年6月17日,讓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在1958年尋找“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殘骸無功而返之後,經過12年的艱苦研究,總算是在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中國成就了錢學森先生“兩彈一星”的功勳稱號,錢學森先生更是成就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建設。

在那個1958年的冬日,錢學森先生定下“斯普特尼克1號”的殘骸不在中國的結論,卻身體力行建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

都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12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足以我國發展建設,更別說幾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少不了當年先輩,也少不了當下的奮鬥者以及未來的洶湧後浪。

3.某種程度上,錢學森等工作者就是那個點燃中國的火球

回想1958年“火球”劃破中國蒼穹的那個夜晚,在當時來說也許只是鏡中月、水中花,只是空歡喜一場,並沒有翻起什麼實質的浪花。

事實上確實如此,但也不盡是如此。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只是在泱泱華夏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今天,那個冬日夜晚裡的“火球”,不正是象徵著以錢學森先生為代表的一類建設中國的工作者嗎?他們劃破中國的大地,給那個尚且羸弱的中國送去火光,把溫暖與熱情點亮了上上下下無數中國人的心臟

正是那群努力建設、不畏艱苦的人,才造就了那麼一個質樸又勤勞的年代,才鋪墊了這麼一個強大昌盛的國家。

“斯普特尼克1號”,也許並沒有為中國帶去什麼物質層面的科研價值,但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實實在在的為中國人帶來了精神層面的加油鼓勁。

正是因為有蘇聯大膽的第一步,中國才更加堅定底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斷向著“先進”前進,拼盡全身力氣擺脫“落後”的標籤。

62年前,世界首顆人造衛星脫軌,錢學森僅據一道火光算出墜毀點

越來越多的如同錢學森先生這樣有才學有智慧的中國人如雨後春筍開始冒尖兒,原本站在錢學森先生一旁看他計算的中國人也投身建設中國的懷抱中去“擼起袖子加油幹”。

從剛開始只是幾個領域當中拔尖兒的人物爆發出的“火球”,逐漸演變成千千萬萬個中國人,他們凝聚在一起,膨脹成巨大的火球衝向華夏大地,以求用耀眼的火光喚醒更多中國人。

中國這頭東方雄獅,總算是被鮮血和熱情喚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