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我是金大人,點擊上方“關注”,給你一手娛樂資訊,帶你瞭解娛圈百態。

1927年7月,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因為其“恍惚的不安”而自行結束了生命的流程,享年35歲。作為與夏目漱石齊名的“文學鬼才”,日本近現代文學天空上的這一顆光芒正勁的奇石,驟然隕落,留給人無盡的哀婉嘆息。

23年後,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選取芥川龍之介的兩部知名短篇小說《竹林中》與《羅生門》,進行雜糅改編,以小說《羅生門》中的場地與故事背景,講述了《竹林中》的一樁撲朔迷離的殺人案件,構建自己享譽世界的電影《羅生門》。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1950年,電影《羅生門》上映,隨即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巨大反響,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部衝進世界影壇的亞洲電影,被譽為“最具價值的十部電影”之一。

黑澤明也經此一役,一舉進入世界頂級電影大師行列。

作為日本電影歷史上無法逾越的高峰,黑澤明(也被尊為“黑澤天皇”)的電影從始至終都是一處道德的戰場。

他用強大的黑白電影美學,一個充滿寓言意味的故事,呈現光與影、天國與地獄、墮落與拯救的尖銳對峙,在短短80分鐘的時間裡,解構人性的複雜多變,直指陰暗、脆弱的人性與人心。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一:謊言的表象:一樁命案,四種“真相”

“羅生門”是日本京都真實存在的一座城門,因為平安朝代戰亂連綿,接連發生饑荒、地震等自然災害,民眾四處躲避導致京都蕭條,羅生門也因此變得破敗不堪,因為罕有人至漸漸變得陰森恐怖。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而影片,在這裡緩緩揭開序幕:這是一個磅礴的雨天,羅生門下彙集了在此避雨的樵夫、行腳僧和僕役三人,樵夫喃喃的說出電影的第一句臺詞:“我不明白,我真是不明白……”

而後在他們的對話中,一個故事開始了:

一位武士和妻子真砂在遠行途中被強盜攔截並捆綁,真砂被強盜玷汙,之後武士又不明原因的死在叢林之中。很快,兇手被捉拿歸案,妻子真砂也被找到,但是在審訊階段,三個當事人口中的證詞卻各不相同,這一樁原本簡單的案件也因此變得撲朔迷離。

1、強盜的證詞:

被捉拿到案的強盜,對自己所犯下的強姦與謀殺之罪供認不諱。

他供述:自己在林中休息,偶遇武士夫婦,被真砂的容貌所吸引,起了歹意,於是把他們誘騙到了,把武士綁了起來,並侮辱了真砂。結束之後,強盜原本準備離開,被侮辱的真砂卻將他攔住,要求他與自己丈夫對決,因為她已經被侮辱,兩個男人只能活下來一個,真砂會跟最後勝的那一方走。

強盜接受了真砂的提議,與武士進行了對決,雙方旗鼓相當,打得難分難解,在大戰了二十多個回合之後,強盜技高一籌制服了武士將其刺死。但是一回頭真砂已經在兩人決鬥時跑走,而他也隨即離開。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2、妻子真砂的證詞:

逃走的妻子真砂被人在尼姑庵中發現,在她口中,故事儼然變成了另一個版本:

當日,真砂被侮辱之後,心中滿是慚愧和自責,但她救夫心切,跑去為丈夫鬆綁,卻看到了丈夫冷漠的眼神,盡是鄙夷與憎惡 。真砂讀懂了丈夫的眼神,羞愧令她備受煎,她祈求丈夫殺了自己,可是武士仍然是一語不發,最後她悲痛萬分誤殺了丈夫後暈厥了過去。

等到再度清醒時,本想隨他而去,卻奈何自己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3、死去的武士的證詞(藉由女巫之口):

因為前兩位當事人說辭的矛盾,官府不得不另想辦法,找來了女巫擺下祭壇,召喚武士的靈魂,訴說真相。本想著可以真相大白,卻沒想到他的說辭卻讓這個案件更加迷離。

武士回憶當天的情景:

強盜當著自己的面侮辱了妻子,之後更是百般唆使妻子跟他走,而真砂竟然被強盜打動,甚至不念舊情,要求強盜殺了自己;武士大受打擊,完全沒想到妻子的無情,而一旁的強盜也被真砂的狠毒震驚,一把將其推倒在地。

強盜的舉動讓武士原諒了他,心裡只剩下對真砂的憤恨,但真砂早已趁機逃走了。

強盜為武士鬆了綁之後也離開了,只剩下生無可戀的武士,用短刀自盡身亡。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竹林裡的一樁命案,三位當事人口中竟然有三個截然不同的版本,而故事遠沒有這麼簡單,鏡頭回到羅生門下三個避雨的人之中,藉由他們的討論,我們在樵夫的口中得知了第四種說辭:

4:樵夫的證詞:

原來當日事發之時,除了三個當事人之外,還有一個一直隱於暗處的旁觀者——樵夫。

躲在角落裡的他,看到了強盜在實施完侮辱暴行之後,哀求真砂隨自己走,併發誓會盡力養活真砂;真砂卻跑去為武士解了綁,並要求兩人決鬥,誰贏了自己就跟誰。

武士根本不願動手,甚至對真砂惡言相向:稱其被侮辱之後就該自殺;武士的說法刺激了強盜,他也放棄了轉身欲走。同時被兩個男人拋棄的真砂徹底怒了,對著兩人破口大罵,挑撥著兩人開始決鬥。

隨後,他們都拿起來武器,卻完全沒有強者風範,而是頗為可笑的、毫無章法的胡亂扭打在一起。最後武士被強盜用長劍刺死,真砂慌亂逃走,強盜也跌跌撞撞離去······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至此,竹林裡的這一宗謀殺案在各個角色的證詞之中構建起來,每個人的證詞都具說服力,但又相互矛盾,使得案情更加撲朔迷離。

一樁命案,四種說辭,謊言的表象之下,全部真相隱於竹林之中,如同其中斑駁的光影,每個故事彷彿泛著光暈,讓人看不清摸不透,似乎處處是烈日的照射,又似乎處處都是令人無法看清的陰影。


二:謊言的幕後:失去重量的真相背後,直指人性的虛偽與自利

史鐵生曾說:

歷史在發生時未被發現,在被發現時已被重組。

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絕對的真實可以被敘述完美還原,因為不管怎樣敘述,它終究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產物!

《羅生門》中的這場命案,真相只有一個,三位當事人卻各執一詞,背後的真相令人捉摸不透。

而影片中的樵夫作為目睹案件過程且無利益關係的第三者,按說他的證詞應該是最客觀的,但是最後,還是被同在避雨的僕役揭露:

他為了個人利益,怕受牽連,也在公堂之上說了謊,事實上,他偷偷拿走了命案現場的一把價值不菲的短刀。

至此,人性徹底崩塌,故事中的四人都說了謊,所謂的真相已然失真。

直到最後,武士是如何死的,影片都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但這已不再重要,作品的重點不在探查事件的真相,而是展現謊言迷霧背後所掩蓋的人性弱點。

當事三人明知殺人是重罪為何爭相承認?武士已經命喪黃泉,為何不為自己討回公道而是說謊自殺?矛盾的背後,是虛偽脆弱的人性。

1:自利心:

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在其《論人性》中指出:

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礎是“自利心”。

《羅生門》中人物謊言背後的指使者之一便是“自利心”,這場命案,每個人都被困在輿論與道德的困境之中,所以他們都不約而同的編造出一套最有利於自己的說辭,以擺脫負面的情勢與印象,趨利避害的本性展露無疑。

2:虛榮心

虛榮心,也可稱之為“美譽感”,這是致使他們說謊的根源之一。

美國作家魯思·本尼迪克最初奉美國政府之令,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編撰出版了小說《菊與刀》,被認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讀書目。

在《菊與刀》“洗刷汙名”這一節中,本尼迪克這樣分析日本人:

“在日本,持之以恆的目標是榮譽”

“清除自己美譽上的汙點是一種美德”

“為了榮譽,一個人會獻出財產、家庭和生命”······

日本的恥感文化中沒有個人懺悔的元素,長久以來整個民族對於榮譽的重視及滲透在生活中的武士道文化,使得他們過分依賴於他人的目光而非本人的意願,甚至不惜以生命的代價來消除恥辱,維護自己的名譽,使自己能夠得到道德上的拯救。

多襄丸,作為一個強盜,一直為人所輕視、憤恨、不齒,所以他寧願揹負殺人的罪名,也要把自己描述成一個為了“真愛”而公平決鬥,敢做敢當的真漢子,樹立勇猛威武、光明磊落的正面人設。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真砂雖是受害者,但是長久以來的文化教育使其在遭遇強暴又被丈夫鄙夷之後,產生了強烈的“不潔”的自我批判,而為了抵抗這種大眾印象,她同樣願意揹負著殺人罪名,也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寧死不屈的卻慘遭遺棄的烈女形象。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武士的說謊,首先是不能承受妻子的背叛,其次是自己作為一名武士,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妻子,反而被殺,這嚴重損害了他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為了掩蓋自己懦弱無能的形象,他只能承認自殺,並一再強調妻子的背叛與無情,來維護自己不受屈辱、清高勇武的武士形象。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他們不願直面事情的真相,而是不惜用各種謊言捏造事實,掩飾自己的弱點,尋求在一種新的認同,同時把錯誤都推到外部環境身上。


3:自卑與膽怯

虛榮的另一面,是他們內心的自卑與膽怯,正是由於缺乏自信,才會過分虛榮追求別人的認可,把自己偽裝得完美,掩蓋自身的軟弱與無能。

強盜多襄丸和武士自始至終都在強調自己的英勇與尊嚴,但事實上,他們決鬥的場面卻頗為滑稽可笑;

強盜與武士達成聯盟,把被侮辱的過錯全部推給妻子,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被消解得蕩然無存;

而真砂也遠沒有自己所描述的那般是貞潔烈女,甚至在強盜多襄丸對其花言巧語之時隱有動搖。

因為自身缺乏,所以才要虛張聲勢,而也正因此,自卑與膽怯的心理暴露無遺。

至此,一個簡單的命案在四人精心編造的謊言之下變得面目全非,真相被掩埋在一個又一個謊言之中,傳統社會中非黑即白的一元化認知被打破。

破舊的大殿、滂沱的大雨,醜惡的人性就這樣一幕幕躍於熒幕之上。

黑澤明以電影為手術刀,將人性中最深邃複雜的部分剖出來給人看,雖沒有直接表現殺人畫面,但這失去了重量的真相,這複雜虛偽的人性,卻比血淋淋的命案更令人不寒而慄。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三:謊言的迷霧:羅生門下的善惡逆轉,黑澤明式的人性思考

魯道夫·阿恩海姆曾說:“任何作品的形式都應當在主題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簡單,這是一個正確的藝術原則(如同科學中的省略原則)。”

電影《羅生門》深刻貫徹這一主旨,全片以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物,卻為觀眾展現了茫茫世間的芸芸眾生相。一個簡單的殺人事件填充以精妙的細節和縝密的邏輯,將人性之惡、虛偽與軟弱披露得淋漓盡致。

而就在觀眾為之唏噓深思時,他又將犀利的畫風一轉,在滿篇的絕望中留下一絲希望:

影片的最後,破舊的大殿後方傳來了嬰兒的啼哭,這是一名被遺棄的女嬰。庶民見狀,毫不留情的搶走了嬰兒的衣物,而此前偷走短刀並撒謊的樵夫卻做出了收養孩子的決定。樵夫對絕望的行腳僧說:“我已有六個孩子,再多一個也不至於活不下去。”

這時,雨過天晴,灰濛的天空中一縷曙光照耀著羅生門,樵夫佝僂著身影抱著孩子走向微弱光亮的遠方。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影片的結局似乎與高潮部分相背離,略顯倉促,但實則是以這種強烈的對比,深化電影的主題。

羅生門下的這場大雨見證著罪惡,其中避雨的三個人則代表著普世中的三類人:

行腳僧代表質樸的善者。在面對殘酷的謊言和行將覆滅的價值觀,只能發出無奈絕望的悲鳴;在樵夫的謊言被揭露之後,更是對人性產生絕望;但當最後樵夫決定收養嬰兒時,他還是選擇了相信,用寬容拯救信仰危機;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僕役是純粹的惡者。他把人性懦弱、自私看得非常透徹,對人性完全喪失了信心,所以在面對幼小的嬰兒時,他仍然可以心安理得的殘忍的搶走她的衣物。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而樵夫則是善惡之中的搖擺者。他為謊言與人性的淪喪而困惑,但困惑的他同樣也是個說謊者。

他目睹真相,卻沒有明說,只為了隱瞞自己偷走了一把可以賣錢活命的短刀;但最後,在本不富裕的情況下,他卻又選擇收養女嬰。

他的形象,正代表了諸多普通民眾,相信善意、相信世界,但有時又會被人性的貪婪懦弱驅使,做出惡行;因為自身能力的薄弱,在善與惡的邊緣徘徊,感到痛苦與糾結。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至此,《羅生門》的野心與企圖緩緩揭開,黑澤明藉由這三類人向觀者極力展示:在謊言的迷霧背後,不僅僅是虛偽與自私的人性,更是人性的本身的複雜與不確定性。

《羅生門》指導於“二戰”之後,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在人心中遺留下的創傷卻遠沒有癒合。

整個國家處於戰後無政府主義狀態,價值觀傾覆之後的虛無感在整個社會蔓延擴散,上至天皇、下至民眾,對傳統的人性觀產生強烈的懷疑,利己主義、懷疑主義橫行,現實中的“羅生門”在不斷的上演,謊言下的精神世界逐漸崩塌。

另一方面,戰後的日本熱烈的擁抱美軍用炮彈帶來的民主,同時開始唾棄戰爭之前的理想主義和信仰狂潮,縱慾沉迷於肉體之中,甚至有作家坂口安吾宣稱:沒有人是理想主義者,恰恰相反,人人生而粗俗卑鄙。與其努力提升審美和道德,不如干脆墮落到底。

這一切都刺激著黑澤明,在他看來,在縱慾與肉體中無法得到希望,最終只能在放縱中絕望,所以他固執的堅守著,在電影中呈現道德的批判與人性的較量。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勒茲曾經評價黑澤明:

黑澤明電影中的場景並不提供答案,相反,他試圖呈現出其中的問題,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

《羅生門》中除了四位目擊者之外,還有第五位證人,那就是黑澤明自己。

他犀利的洞察人心,冷漠的揭露人性:直指其中的善惡搖擺與人的複雜多變,卻又在最後不乏溫情的埋下希望與信仰:被收養的嬰兒代表重生的日本,即便弱小,但卻是希望與光明。

羅生門是善惡之間的交界,殘破不堪的它似乎象徵著人對世界的信任已搖搖欲墜,但在廢墟和虛無中,黑澤明扛起了了日本精神的大旗,於是羅生門依舊可以為人遮風擋雨。

這一人性的善惡逆轉,至此落下帷幕,傳統的人道主義在經過嚴酷的解構以後,又再次被喚醒並得以張揚!黑澤明對人性的思考與期望,就此永遠留在了看客們的心中。


結語: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羅生門》拍攝完成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但其藝術價值卻從未被時代變遷的塵埃所掩蓋。

這部80多分鐘的電影,蘊含著人性的複雜多變,帶著觀者以不同的角色為載體,在經歷了貪婪、謊言之後,再度迴歸善意,引導看客進行了一次對於人性信任的崩塌與再建構。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或者說答案就藏在每個人心中,取決於你願意相信什麼?

如果說這世界就是一座竹林,我們在其中觀察、思考、判斷、每個人都會無可避免的走入“竹林中”,而後是堅持良善底線走出“竹林”,還是道德淪喪墜入“羅生門”,一切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