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近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混沌大學進行了演講。對於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應對方面,黃奇帆講道,在疫情從1月初開始發生以後,我們國家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第一個季度主要是國內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從4月份以來,國內疫情控制住了,基本上進入了復工復產的階段,確診病人主要是輸入性的病人。所以現在進入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週期。黃奇帆分析,不管是1-3月份,還是4月份以來,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了五個方面的損傷、傷害,或者說負面的拉動: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黃奇帆介紹,中央、國務院為了救治疫情下的經濟,採取了五個方面具體的措施:

第一,財政方面。

1)增加赤字率。一般國家的財政赤字是2.3%,基本上法定控制在3%以內。也就是說100萬億的GDP可以一年透支赤字2萬多億。今年考慮把赤字率變成3.5%左右,理論上增加1萬億的財政赤字。2)增發15000億的特別國債,可以作為治理疫情過程中的各種開支的需要。3)幫助中小企業減稅。包括中小企業虧損的部分抵扣各種所得稅;延長企業虧損結轉手續,一季度虧損了,把去年的盈利和今年一季度可以抵扣。4)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繳費和公積金等。包括收五險一金,企業要交的住宅的公積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

第二,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方面。

第一,今年已經有過兩次降息。第二,普遍性的降準和專項降準各有一次。第三,再貸款,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進一步放鬆。另外,疫情期間,中小企業貸款到期了,把到期的資金往後移。

第三,新基建。

新基建雖然冠以“基建”的名字,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傳統基建的概念。黃奇帆認為,新基建跟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聯繫在一起,是促進中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因此其組織模式不同於老基建,並不需要政府大量投資,只要政府政策得益,新基建的幾十萬億投入會有大量企業願意參與。而新基建價值也是立竿見影的。比如一個數據中心一旦投入運營,就可以帶來效益,所以企業更願意參與。

第四,出口轉內銷。

現在出口轉內銷,儘量把出口商品,內部消化。它涉及到製造企業,市場訂單,標準,消費的偏好都要做各種調整,但是這個調整十分必要。

第五,對可能要倒閉或要裁員的企業,大量職工下崗方面採取社會救助。

五個方面的機遇

黃奇帆表示,我們在疫情期間遇上了困難,遇上了一定的危機衝擊,有危也有機,要在危難當中發現機遇發現轉機。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一是,把疫情期間中央政府的紓困政策用足用好來解困,這是發展的機遇,倒逼補短板、調結構的機遇。

二是,改革開放的機遇。疫情下,中央作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市場和數字經濟等五大要素市場改革的決定,提出了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擴大開放的要求。這些改革開放措施每年將給全社會帶來上萬億元效益。

三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會帶來機遇。

四是,新基建的機遇。

五是,城市群發展的機遇。國家推動城市化,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灣區以及成渝,這是國家級大群,已經形成國家戰略。此外,各個省比如武漢地區的群,鄭州周圍的河南的城市群,西安周圍的西鹹的城市群,長沙周圍的長株潭的城市群,省一級政府或者中央部委和省級政府一起聯動的城市群有幾十個。

黃奇帆在演講中,圍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從發展、改革、開放、創新等方面,講解了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

抓好戰略新興產業要把握六個要點

去年工信部的文件已經明確,戰略新興製造業一共是九大行業。戰略新興產業這九大製造業是我們的目標。要按照產業鏈集群的方式來佈局來抓,從方法論上來說要注意六個要點。

任何戰略新興產業,它都是有一個產業鏈集群的。這九大戰略新興產業的每一種製造業的產品都是一個大產品,都是大需求的產品。不僅中國國內有大需求,全世界各個國家也都需要,這種產品一旦達到標準就是國際化標準、世界性產品。大產品佈局的時候,就需要按照產業鏈的集群來佈局。

第一個要點,水平分工。

這樣的大產品,你要讓一個大企業小而全,大而全來搞是搞不了的,那是計劃經濟。華為一年7000億產值做手機、做服務器、路由器,它這個手機涉及到七八百個零部件,它是不是自己做;基本一個不做,連手機的組裝它也不做,都外包了。那麼就有上千個企業幫它做零件,並不是一個企業做一種零件,一般重要的零件總要兩三個企業同時做。萬一哪個企業出問題,客觀的、主觀的各種問題其他兩個企業可以來補,所以他也不能一棵樹上吊死。並不是說成本最低的統統給你做,還是有一個平衡。

一個服務器上有幾千個零件,要比手機零件複雜的多,所以整個華為供應鏈上的企業有一萬多個,每年開兩次供應鏈大會,上萬個企業雲集在一起跟著華為轉,這就是水平分工。跨國公司往往既不搞零部件、半成品製造,也不搞產品總裝。他們抓住價值鏈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銷售結算和售後服務,並通過控制生產性服務過程獲取高額利潤。這樣的水平分工產業鏈體系,以市場化方式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不管全球化發生了什麼變局,水平分工這個資源優化配置,成本最低,技術最好,效率最高的這種配置是不能丟掉的。不能因為瘟疫因為其他理由把水平分工這個概念丟掉,這是好東西,這是第一個要點,就是你不能小而全、大而全,肉爛在鍋裡全都自己幹。

第二個要點,垂直整合一體化。

水平分工不等於全球佈局。因為水平分工,就把產業鏈分佈在上百個國家,上百個地方去生產。產業鏈條環節太多,運輸距離過長,勢必造成物流成本高、運輸時間長,從而增加產業鏈斷鏈風險。一旦發生全球性事件,遇上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社會動盪等問題,就會打破全球化水平分工的產業鏈平衡、信息阻斷、物流停滯,讓原來不同地域協作優勢轉變成劣勢。為此,有必要將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相結合,形成產業鏈集群。這種集群合理的做法就是集裝箱卡車三個小時內的車程半徑範圍,形成一個集群化的基地,可能把他的產業鏈70-80%本地化了。剩下的零件還是在全球其他地方做。

垂直整合一體化的好處是避開半個地球之間運來運去的物流成本,還有時間成本。減少各種意外的自然災害或者人為破壞造成的產業鏈斷裂。產業鏈集群依然要發揮全球化水平分工的特點,而不是由一個企業大而全、小而全地搞產業鏈體系。也不是什麼都是在一個地區自力更生,肉爛在鍋裡,讓本地企業大包乾。產業鏈集群還是要讓全球最優秀企業分別來生產各種零配件、半成品以及最後的產品集成總裝,產品收益還是由各國企業分享,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並不矛盾,而是更高層次的全球化。最後形成了垂直整合一體化,裡面的一千個企業還是世界各國的是水平分工,國際化分工,全球化分工,但是相對集聚在一個基地上。

第三個要點,價值鏈集聚。

隨著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它的價值鏈上的企業也會集聚到位。我們講產業鏈是講製造業的上下中游,上游是原始的零部件,中游是半成品件,下游是成品組裝。但是在製造業的上面是服務業,這個服務業在上游是研發設計,是品牌設計,包括零部件設計這是服務業的上游。服務業的中游是第三方物流、倉儲等等。也包括產業鏈金融,各種製造業企業的金融融資配套等等,所以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等等這是中游。下游是銷售服務,金融結算的服務,售後維修,售後服務,也就是下游。

這個服務業的上游下游中游,業內稱為價值鏈。也就是說伴隨著製造業的上中下游同樣有一個價值鏈的上中下游,就是服務業的上中下游,這個服務業的上中下游都是小企業,都是知識化的、附加值極高的、人不多的、寫字樓的公司。這些公司本來是可以坐落在全球任何城市的寫字樓裡,然後打打電話電信傳輸可以很分散的。但是一旦產業鏈集群形成了,七八百個上千個企業集聚在幾百平方公里的一個區,為了方便,價值鏈上的這些服務企業也會把總部,把營業點放到你這個基地上來,也會形成集聚。這是第三個概念。

第四個要點,選址2+5

就是所有的聚焦點的確定,是根據“2+5”的概念形成的,所謂“2”就是這個佈局,大的概念上布在歐洲、布在美洲、布在美國還是布在亞洲、布在中國,是根據銷地產、產地銷的兩個原則來確定的。有的產品,像汽車是一個大件,你把汽車一千萬輛在美國生產,轟轟烈烈的輪船、火車、汽車運到世界各地,運輸成本極高。最合理的是在銷售地需求端建工廠叫銷地產。一般美國人日本人在中國銷售汽車就到中國來搞企業。同樣我們要把中國品牌汽車在歐洲、非洲銷售也要在那邊建廠,在中國建廠賣到全世界出口運輸,運輸成本太高,少量可以,多了不可以,這是一個。

我們現在整個中國一年生產兩千萬輛汽車,在中國銷售,這些企業都在中國,有合資企業、獨資企業、民營企業等等。當然我們也有差不多兩百萬輛汽車從國外進口,從歐洲、美國、日本海上運輸過來。這個往往因為品牌多、數量少、價格貴,是一百萬一輛,兩百萬一輛的豪華車,國內消費量並不大,建一個工廠大規模製造賣不掉,就在原產地在美國、日本、歐洲生產瞭然後運輸過來。

產地銷就是指在某地造的,銷到全世界,這種產品往往是運輸比較輕的,一個地方一個基地就能生產非常大的量,全球都需要,運輸也還方便。比如電子產品,重量輕、體積小而附加值很高,適合於空運,對航空費用不敏感。就可以採取產地銷。比如說手機就有產地銷的概念,一個基地就生產一億臺,那全球一年銷售20億臺,那麼中國一年就可以生產十幾億臺,深圳就有6億臺手機,重慶一年也2億多臺,接近3億臺,鄭州有1億多臺,所以整個中國加起來十多億臺,全球一年也就銷售20億臺。我們生產十幾億臺裡面,中國自己吃掉用掉六七億臺,還有六七億臺銷到全世界。由於“輕、小、貴”,可以來一個產地銷到全世界去。總之,根據產品特性定位以後,不管你是銷地產,還是產地銷,找基地的話應該考慮五個條件:一是交通樞紐的條件,物流運輸的條件;二是整個製造業產業鏈配套營商的條件;三是勞動力供應的條件,勞動力不僅僅是農民工,還包括知識工人白領等等,包括他的勞動力成本,包括他的技能;四是要素成本,各種能源水電氣的費用等等這種要素的成本;五是營商環境,也就是政府的工作效率。

要說中國比其他國家有競爭力的,比如說亞洲地區,我們的生產設施好,勞動力豐富,特別是中國的勞動力不僅勤勞豐富,而且守紀律素質更好,比印度、越南都要好的多。去過越南的好多回來了,不是因為疫情癱瘓,而是因為最後發現它的營商環境還是有問題的。基礎設施配套,或者技能組織能力等等,特別是政府的效能。我們中國地方政府31個省,400個地市州,幾千個縣,還有幾萬個開發區,代表政府運作的系統在招商引資方面應該說總體上是效率極高,個個都是小老虎、發動機,這是第四個方面,選址的概念。

第五個要點,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的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因為你的基地總是為全球企業服務的,國內法、國際法,WTO的規則和FTA的規則都要是一體化的到位。再有就是法治化、市場化的,不是人治的行政管理制度。

最後一點,選對大產品。

對產業鏈集群,應該看到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要搞成產業鏈,戰略新興製造業的九大新興產品應該集群化,因為它是大產品。

人類社會每過20年會冒出五六種大產品,這種大產品,就是這20年裡面進入千家萬戶,不管窮人富人,家庭往往都配置的標誌性的產品,一個家庭的標誌性的產品。

比如說六七十年代,那時候家庭的幾大件是手錶、自行車、收音機、縫紉機。到了八九十年代家庭的四大件: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還有照相機、錄像機。八九十年代哪個城市能做這四大件,都是算髮展比較快的,所以廣州、天津、上海、北京都是生產這些四大件的基地。

新世紀初以來的20年,新的四大件是轎車、手機、電腦和液晶面板的大屏幕彩電。這個時期能做冰箱、空調、洗衣機也還是很好,但落伍了。青島有海爾在,冰箱、空調、洗衣機都做,做的量也不少,但是它已經不是領航的了。青島製造業最近幾年有點落伍,青島在新時代,這20年主要需求的四大件都沒有。

黃奇帆預計,2020年以後,今年以後到2040年世界又有新的四種五種的大件出來,這四大件、五大件都在剛剛講的戰略新型興製造業裡邊,凡是和這個有關的項目,生產量都是極大,投資規模也很大,市場是全球化的,生產基地是大規模集群化的。

這六個要點把握住了,就能把一個地區的機遇給抓住。

新基建就是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

新基建本質上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在5G背景下運轉。

新基建本身創造價值

什麼叫雲計算?就是數據處理中心,這個東西有三大功能。一是存儲能力,二是計算能力,三是通信能力。雲計算功能講的就是這三大能力,他也用這三大能力收費,任何人跟雲計算一聯繫,存儲資料要收存儲費。通信就收通信費,要計算,人工智能計算,把大數據放在那裡的資料計算使用,當然也要費用。

大數據有靜態的、動態的,以及使用之後反覆疊加的。一個巨大的大英博物館的數據是靜態的,假如有一千個指標每一秒採一次就一千個數據,一天有多少秒,一年有多少秒,然後就這麼一千一千的疊加,這是動態的疊加。還有這些動態、靜態的大數據不斷的被人使用,每使用一次就疊加一個使用過以後的新數據,數據作為一種資源是用之不盡的可以反覆使用的,不像石油資源使用一千噸就少了一千噸,數據資源可以反覆使用,越用越多的,這就是大數據的魅力。

人工智能是幹什麼的?是把數據變信息,把信息變知識,把知識變輔助決策的工具。在一堆服務器裡面存儲的數據都是雜七雜八的數據,要變成有用的信息是要過濾的。把數據變成有益的信息,是人工智能過濾的結果。有了信息你整天看信息,看了五小時手機的信息,你可能什麼都沒記住,所以千萬不要讓小孩每天揹著手機去小學、中學讀書。現在小學有一個規定進了學校手機都收掉,都是很正確的,太多的信息看了以後都是一堆垃圾。(大數據)信息要變成知識是需要人工智能通過不斷挖掘推送進行轉換的。有了知識,不一定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決策,把知識要變成決策的依據這個過程,又需要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模擬識別、仿真比對等各種工具輔助決策。所以人工智能在知識變成決策,變成智慧判斷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每個東西都有它各自的功能。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幹什麼的,相當於是把人的大腦信息,人工智能大腦的信息跟各個終端聯繫起來通信傳遞。

區塊鏈是什麼?區塊鏈使信息系統具有開放性、防篡改性、匿名性、去中心化及可追溯性。我們說的區塊鏈的五大功能就相當於人的基因的功能。人的基因每天細胞分裂,一百年傳宗接代,人的基因既會變異又會保持穩定性,可追溯。從這個意義上區塊鏈相當於基因。

最終這個大數據、雲計算本身就構成了一個人的人體,雲計算是一個人的骨架,脊樑骨;大數據相當於人身上的五臟六腑各種功能器件都掛在脊樑骨上;人工智能是大腦,5G條件下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是神經,把信息傳遞從終端傳到大腦,大腦傳到終端整個的通信系統。區塊鏈是基因。整個大智移雲、數字化平臺就是個活生生的一個人體。

這個大數據雲計算本身就是一個大產業,你把它搞了以後本身就讓你有巨大的產值。比如說雲計算就是收費,收計算費、通信費、存儲費。大數據收什麼?收大數據的資源利用費,人工智能也要利用大數據來餵養,這個大數據被你使用的時候我收大數據的數據產權的費用。人工智能就要收人工智能幫你輔助決策計算的費用,這個方方面面本身在中國一旦發展開來,它本身會產生幾十萬億的產值,這是一塊。

新基建的顛覆功能

新基建除了投入產出有效益之外,它和任何行業一結合就改造了這個行業,它有顛覆功能。它和城市一結合就變成智慧城市;和工業一結合變成智慧工業,訂單變成個性化需求訂單,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傳遞,然後人工智能的輔助決策。最後設計、製造聯繫在一起變成一個自動化工廠。所謂現在德國製造4.0,智能化工廠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數字化平臺如果跟金融結合就變成科技金融;如果跟我們的物流結合就是智慧的物流。它反正跟什麼結合就顛覆什麼。

新基建一共三大類:第一類叫數字工程,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本身的投資。第二類叫融合工程,是跟傳統的交通合在一起就變成智慧交通,跟城市基建合在一起融合成為智慧城市,實際上就是大數據對各行各業的顛覆。第三是說創新工程,說新能源,新的生物醫藥工程等等。

數字化平臺,大數據雲計算這些東西為什麼會有顛覆功能?怎麼能把別的東西顛覆,顛覆的基因是什麼?抽象起來就是一個詞,叫”五全“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的數字化的平臺,對每一個行業都產生”五全“信息: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一是全空域泛在的信息,二是全流程持續的信息,三是全場景活動的信息,十幾億人各方面工作、學習、生活各種場景信息都可以記錄下來。四是全智能解析的信息,就是這個信息不是原始的,它經過智能分析可以產生新的邏輯價值,五是全價值疊加的信息,這是什麼意思?同樣一堆資料,為了這個目標使用,使用完了產生一個價值取向、一個效益了,另外一個目標來了還是這堆數據另外一種排列次序又會產生一個座標一種分析,一個數學模型一種結果,又是一種價值。所以這個信息價值是可以不斷疊加,不斷使用產生一個全價值疊加的信息。這五種信息在任何一個產業互聯網的活動中,都會有這五種信息。當這五種信息一旦產生,在各行各業中就會產生資源優化配置,產生效益產生新的生產力,這就是我們說的顛覆性的功能。

理解5G的意義

今年可以叫做5G背景下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的元年。也就是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運轉的第一年。因為有個概念,如果沒有5G推出來,工業互聯網只能是幻覺,是課堂裡講的邏輯,在實際的生活中無法應用,因為工業互聯網也就是我們說的車聯網,自動化駕駛、無人汽車、無人飛機。各種各樣人工智能的系統,這個系統一定要物聯網,全方位的終端檢測,還需要有非常快捷的反應,需要有非常大的通信量,非常快的通信量,需要安全可靠。它跟消費互聯網我們拿著手機買什麼吃的東西,用的東西快五秒,慢五秒都無所謂。但在自動駕駛裡面,一個毫秒上的延誤就可能造成一場事故。所以沒有5G的情況下這些都是幻覺,都是理論思維。去年,5G一出來,5G的通信量比4G速度快一百倍,他的時滯延遲、響應的時間要比4G快一百倍,可以全時空的泛在,又可以非常低的成本,非常高的安全係數,非常低的能耗。有了5G,才有了物聯網生存的物理基礎。這些物聯網的終端放在各行各業的空間裡,它要不斷的釋放信號,它一放兩三年自己能吸收能源,或者有了能源以後可以非常長的時間才需要再充電或者要更換,這樣才有實際的使用價值。所以5G背景下物聯網才有效,物聯網有效了,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才到位了。所以我們說去年6月中國工信部釋放5G,是5G元年的標誌。

第二,區塊鏈也上來了,第三,這個疫情,現在這次瘟疫病毒災害,使得各行各業斷裂或者停擺。有一樣東西照樣發展、而且時來運轉、反而趁勢而上,就是互聯網通信,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中央把這個行當作為現在疫情下中國的戰略舉措,既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前瞻性,又有當下最最需要的迫切性和市場的需求特性。可以說今年這一塊市場的需求量比去年增加幾倍。杭州在各行各業都負增長5-10%的背景下,最後杭州的GDP能夠正增長,儘管2%的正增長,但其他都是負,他通過互聯網經濟對沖後,還有2%,非常不容易。靠什麼?就是互聯網經濟,這個是一塊。

關於雲計算,我要糾正一個長期誤導的概念:一說雲計算就認為應該放到內蒙古,放到新疆,放到沙漠裡去,因為能耗太高要冰凍的地方搞,因為能耗太高放到有能源的地方搞,總之不應放在大城市中。這種話八九十年代說都對,90年代服務器刀片用現在的眼光看屬於傻大黑粗。那個時候一個刀片的機架群放在佔地像籃球場這樣大的一幢樓裡,現在其實就是一個房間,一個幾十平方的房間刀片就把以前一個籃球場這麼大的機房給覆蓋掉。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現在這個能耗不是那麼重要的事。

黃奇帆舉例,日本2009年前的十年,歐洲、美國的雲計算、大數據的數據處理中心,幾百萬臺服務器就放在日本。2009年9月海嘯之後,核電站事故後,大家發現日本又地震又缺電不安全,一下子把日本作為歐美的大數據計算基地給顛覆了,所以2009年以後幾百萬臺就搬家,搬到哪去了,香港搬了一塊,新加坡搬了一塊,馬來西亞吉隆坡搬了一塊,因為那個地方搞了一個數據谷,金融區,還有印度搬了一塊。中國沒搬,原因是什麼?當時我們中國不夠開放,對數據處理中心建設不對外資開放。就在去年國務院發了一個文件,這個文件就是對外公佈了數據處理中心建設對外開放,外資可以來投資來建設,這是一個重要的行業開放。

我講這個概念就是說這個行當值得幹,香港都在幹,新加坡也幹,我們為什麼不幹呢?馬雲、馬化騰也不能光為自己的阿里騰訊需要多少服務器就裝多少,實際上除了自己公司需要的一百萬臺、兩百萬臺服務器的數據中心之外,也可以為天下其他的公共服務來建。總而言之在未來十年大數據雲計算數據處理中心、物聯網、5G的基站等新基建是一個達十萬億規模的巨大的新基建。2019年全世界共有180個10萬臺服務器規模以上的大型數據處理中心正在建設中,但這還遠遠滿足不了全球對數據中心的要求。保守估計,我國未來五年需要的數據服務中心服務器運行規模1000萬臺以上,這至少需要5000億人民幣以上的投資。再加上數據中心配套的電力、機房等基礎設施,加起來要10000多億元規模。未來我國大概需要600萬個5G基站,與之配套形成的產業鏈規模至少10000多億元。中國現在有大約100個行業,上百個行業背後是上百個產業互聯網或物聯網。隨著5G、雲計算、大數據應用,這些互聯網、物聯網背後的企業、設備都要安裝配套的數據採集設備、監控設備、檢測設備、通用設備等,這就形成了上萬億規模的配套芯片等軟硬件產品,這些設備與外界建立聯繫過程中進一步傳遞、放大對配套設施的需求,於是背後又是幾萬億的軟硬件配套支持。也就是說,僅僅從數據處理中心、5G基站、物聯網等方面來看,新基建至少有10萬億人民幣的空間,帶動經濟生長作用是非常大的。

疫情以後的世界,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公司調研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雲計算、IOT、遠程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中國企業報獨家首發:

宋志平,講述人生和做企業的三個基點——學習、創新、責任。

共3.5萬字,十次連載。

敬請持續關注。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關於開展“全國企業防疫攻堅戰優秀故事展播”活動的通知

·關於開展全國企業防疫法律知識競賽的通知

·關於開展“全國防疫攻堅戰最佳惠企金融機構”評選的通知

·直徵 | 鋼構企業家2020全國兩會場外建言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企業抗疫復產典型事蹟

為了進一步貫徹中央的新指示新要求,更好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推出《企業抗疫復產典型事蹟》專欄,系列宣傳報道抗疫復產中企業和企業家的突出貢獻,讓更多的人瞭解他們的優秀事蹟,展現他們的決心與勇氣、作為與擔當。

「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專家談」黃奇帆:疫情之下,要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

本文系《中國企業報》綜合報道。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覆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為已任。

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