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宝宝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紫色蓝烟


你好,我是高高,很高兴可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儿子现在也2岁出头,明显感觉也开始进入了叛逆期,日常生活中总感觉他在跟你对着干,但仔细想想我们有时要求孩子某些行为往往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可是他2岁后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律和想法,强迫他去做一些事情只会引发他不良的情绪,就好像要我们去顺从别人的规则一样是非常难的,所以我在学习跟孩子进行情感引导。

首先,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情感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认知,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孩子不会只会耍脾气去发泄情绪而能用语言去表达。在进行情感引导前需建立起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不要只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忽略了亲子关系,像题中让孩子吃饭他不吃,我们可以冷静一下分析孩子是什么原因不吃,是因为不饿还是沉迷在玩具中,当孩子闯祸,我们不大喊大叫而是应该花几分钟去了解清楚孩子的真正要求。

在引导中,家长可以提供选择,条件和规矩其实都是由父母规定,但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利,可以训练他们的独立性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情感引导的基础都是同情,即感受孩子的感受,引导的过程就是家长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再做出反应。同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例如,因为疫情,你不让孩子出去玩,他会因此而生你的气,迟早会发泄出来,具有同情心的反应是控制心中的怒火对孩子说:“我知道你不能出去玩会很生气,你也一定很难受,我很抱歉,你想玩其他游戏么?”这个过程中你在传达一个信息是孩子有权利生气,但是生气也是可以控制的。适当的情况下同情孩子的感受,能够让消极情绪很快过去,轻视他的感受只会让孩子更生气或者困惑在自己的感受中。


当我们进行情感引导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播下种子;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你的要求是什么。举例:带孩子出门吃饭,你需要提前告诉孩子:“晚上爸爸妈妈要带你去吃饭,我们需要在餐桌前吃东西,所以你不可以大喊大叫,也不能乱跑。”类似这样,简单的解释可以让他们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让他知道在餐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出发的路上,我们再重复一下上面的对话,在进入餐厅前也要提醒,当进入餐厅我们需要适当的鼓励,我们尽可能的让孩子觉得舒服,这样提前播种下合作的种子。

2. 观察和判断;这个本质就是关注,关注孩子的行为,他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烦躁,吵闹和沮丧?了解孩子的个性是怎样。观察的目的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例如,他是不是饿了,渴了,累了,热了还是过度兴奋?很多不乖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表达这些基础需求的手段,当被满足了,他就很快恢复正常。

3. 聆听;我们需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聆听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长都表示他们在聆听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注意孩子在说什么。

4. 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他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家长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了,而向你哭鼻子,作为家长应该承认并接受他的情绪:“我们知道你很生气,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这样孩子首先理解了他现在的行为是生气,并且去思考去应对自己的情绪。父母也应当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但不允许发情绪发泄到另一个孩子身上。

5. 同情; 当孩子经历消极情绪时,家长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思考,而不是轻视他的感受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上面也有提到同情的力量。

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情感引导者,也是他们的榜样。当我们表现同情时孩子也会学会同情别人,他也会明白情绪是可以控制的。但人无完人,我们也是正常人,有时候没有控制好情绪,忍不住对孩子大叫时,我们也要学会认错,及时终止自己的错误行为。比如:我有时压力大或太忙碌会忍不住大哄:“现在就去做!”我会马上接着说:“对不起对你大叫了,妈妈现在很累,我需要一些帮助,可以请你帮忙吗?” 孩子天生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时间长了,他会明白并帮助你。

以上是我学习中的一些知识,现在也尽量运用在生活中,跟孩子做好情感引导,让他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文有些长,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黄高高与小伊恩


你好,我是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家宝宝恰逢两岁左右时期的叛逆期,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在这个时候,孩子经常说“不”,总是跟大人对着干,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维意识也在增强,有了自己自主的意愿和想法,但又还是离不开成人的关照和陪伴,所以就会出现叛逆的情绪。

不过,你也不必惊慌,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只要正确引导,陪孩子顺利度过就可以了。以下是陌陌的几点建议:

1、不命令 不要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可以这么做,不可以那么做。尽量用商量的口吻,孩子会很容易接受。

2、让孩子做选择 需要孩子完成的事情,自己先定下两个可以接受的、可行的结果,让孩子做选择,不在范围的不答应,这样也可以让孩子知道凡事是有原则的。

3、给足时间 孩子要完成事情之前,给足孩子时间思考和准备,成人要有等待的耐性。

4、多陪伴 孩子有情绪,或是因为没被关注到而心生怨气,导致叛逆。多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可以减少孩子的陪伴焦虑,避免叛逆。

5、让更多的人参与孩子的成长 陪伴孩子,不仅仅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是全家人的事。爸爸的陪伴,更可以让孩子吸收到诸如豁达、坚毅、勇敢、胆大等良好品质。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到你!





陌陌育儿堂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龙龙,能够感受到你是一位非常细心的妈妈,而且比较了解孩子所处发展阶段的一些表现。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无论对于孩子还是你自己,以及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开始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本领被家长或周围的人所发现和认可,他们想要尝试自己去掌控生活,那么“说不”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隐含的意思是“我长大了,我可以做主。”

但是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这个心理,经常会因为他们总跟自己对着干的行为恼火而感到恼火,轻则一番说教,重则一顿揍,希望他们能够改正这些所谓的坏毛病。犇犇的妈妈原来就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犇犇是两岁十个月,从某一天突然开始总说不。比如出门穿衣服,以前都是妈妈拿哪件穿哪件,但那段时间就是只要拿哪件,就不穿哪件。开始妈妈也苦口婆心的劝说:“这个蓝色超人的多帅呀,你穿着就变成超人了。”、“这件灰色的最酷,还是你自己选的呢!”、“这个不是大姨给你买的那件吗,你还总说这是你的最爱呢。”等等,但无论说什么,孩子总会用一个字“不”、或者两个字“不穿”来应付妈妈。脾气好的时候吧,妈妈就多哄哄,多劝劝,起急了一个巴掌就拍到后背,还得训斥:“一个男孩子,穿个衣服这么挑剔干嘛?要去选美吗?”

好不容易穿上了衣服,准备出门,犇犇又开始“闹”。妈妈说:“咱们坐电梯快,楼下还有小伙伴等着呢。”但是犇犇就不,非要走楼梯。他们家住10楼,坐电梯也就是2分钟,但走楼梯可就完全不是事了。本来走路就还不是很稳,下楼梯还不让扶,这一路说不准会遇到什么小纸屑呀、小广告呀、小蚂蚁什么的。下一趟楼,半个小时都不够。犇犇妈妈那个着急呀,实在憋不住了,肯定又是嗷嗷一顿训。

好不容易到了楼下,碰到了小伙伴。人家满脸热情的跑来跟他到招呼,他倒好,一脸警惕的把玩具飞机抱在怀里,说:“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小伙伴一听伤心了,哇哇哇的哭着去找奶奶,犇犇妈妈也是一脸尴尬。他可倒好,跟没事人一样,自己一边玩的乐着呢。这个时候,犇犇妈自然是不会同意的,跑上前去威胁他:“下来就是跟小伙伴一起玩的,你要是不给他玩飞机,我以后也不带你下来。”犇犇依然不当回事,甚至连头也不抬。妈妈着急了,上去一把把飞机抢过来,给小伙伴拿过去。这下犇犇不干了,躺在地上边打滚边哭,这种做法,自然又是一顿揍。

那段时间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的,一天下来,犇犇妈妈觉得又疲惫又狼狈。更要命的是,孩子的情况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干预而变好,反而越来越拧,脾气也越来越暴躁。犇犇妈妈觉得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来找我求助,希望能够帮助她。

其实犇犇当时的情况,跟题主孩子的情况是比较类似的,他们到了一个叛逆期,想要追求掌控感,想要去用“说不”来证明自己长大了。不是他们不想听话,不是他们不爱分享,只是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的成长。明白了这一点,犇犇妈妈就不那么焦虑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不仅不需要担心他的这个表现,反而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因为小家伙在开始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进行区分,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力量。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他更好的发展这种掌控感,帮助他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呢,我们给犇犇妈妈提了一些建议,显然她做的很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了解,便不会焦虑,更不会想要用控制的方式去帮助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们需要故意创造一些机会去让孩子的这种控制感得到满足,这会让他明白,不用说“不”也可以做得到。比如我们建议犇犇妈妈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出门穿衣服的时候,不再是直接要求他穿哪一件,而是尊重他的个人选择:“今天你想穿哪一件衣服?”为了避免选择困难,可以巧妙的控制一下选择范围,比如“今天你想穿哪一件呢,蓝色的和红色的任意选择。”孩子能够感受到他被尊重、被认真对待,就会很痛快的选一件穿好。再比如下楼的问题,我们依然可以主动询问:“咱们坐电梯还是爬楼梯。”如果孩子选择了爬楼梯,你可以告诉他这个时间会比较长,我们需要跟小伙伴提前说一下,请他多等一会儿,千万别着急。那么孩子就会慢慢的学会评估各种情况。如果他更想和小伙伴玩,他就会选择电梯,避免对方不等他的结果;如果楼梯对他的兴趣更大,那么他愿意冒这个险的选择也得到了妈妈的尊重。同时,妈妈还给他示范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想要对方多等一会儿,应该跟他提前说明,并主动争取。所以犇犇只是自己下楼梯走了两次,后来就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出现分歧了。

第三,我们可以主动求助和示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量和力量。比如在家的时候,妈妈会故意假装自己找不到什么东西,然后请犇犇帮忙,犇犇每次都非常乐意,而且找到之后会说:“妈妈,我是找东西高手,我的眼睛最敏锐了。”妈妈知道了孩子需要通过这些事情的成功,来完成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就会很认真的回答:“你说的很对,真的好棒,每次妈妈都需要你帮忙,你每次都做的很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这种证明自己的机会,当他的需求被满足时,就没必要一定跟大人对着干了。

回想起那段时间,犇犇妈妈也是感慨万千。开始的时候不得章法,总想矫正孩子,指出他的毛病,甚至威胁、批评和体罚,但后来发现这些方式不仅没有帮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没有帮他学会如何收敛脾气,反而愈加变本加厉,变得越来越爱说不。但是当她了解了孩子这个阶段的需求,并且真正的理解他的想法时,两个人就不再对立,妈妈也从拒绝和排斥转变为如何帮他去获得满足,那这个叛逆的阶段反而过渡的很快很顺利了。现在犇犇四岁半了,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有力量、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小男子汉,这一切都跟妈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犇犇妈妈的故事,希望能够对题主有所启发。叛逆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你愿意看见孩子原本的样子,愿意尊重他的需求,并且愿意尽可能的去帮他获得满足和成长,相信孩子也会很快完成他这个阶段的成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