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部分企业不是死于没有利润,而是死于没有现金流?

tiantinligong


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死于现金流断裂。

企业作为盈利组织或多或少终归是有利润的,谁都不会把企业当做公益性组织来做,当下企业死于“效益差”的案例很少,因为一旦某一行业“利润差、效益差”则企业可以迅速砍掉不盈利的版块,转而转向利润高的版块,毕竟目前大部分的行业行业壁垒、技术壁垒并不是很高。

而当下企业死于现金流断裂的大有人在,造成现金流断裂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持续收不上来。

“赊账发货”是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一边不想流失客户,一边又面临应收账款“难要”的处境,多少中小企业的老板都会在年底一个月把精力放在“讨要欠款”上,这一点可见一斑。

2.企业盲目扩张

特别是中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就差,盲目看好企业未来发展难免给自己造成一种未来企业将会持续“做强做大”的错觉,“买地、盖厂房、广招员工”,诸如此类的盲目扩张而导致的“破产”屡见不鲜。

3.银行断供

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持,一旦银行断贷或者抽贷都会给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带来“阻力”,抽贷、断贷绝对是导致企业破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利润流失、利润挪用、管理混乱导致的现金流断裂等种种因素。

结语

俗话说“手中有粮,遇事不慌”,这不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同样适用,特别是在疫情之后,保持一部分的账面现金流尤为重要,有些业务不做更好、有些规模不扩张更好,换一句话说;‘保守经营很有必要’。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中年老刘聊财经


一个企业没有利润是痛苦的,但没有现金是致命的。

我父亲从开公司以来,从事重型机械(母机)制造已经有21年了,属于入市比较早的一批制造商。我们本地机械制造能力不错,曾经一度占领了全国七成的市场。家父的公司属于本地规模中等以上的一家私营机械公司,拥有比较完整的整机生产线,可以实现核心部件自产,并供应部件给其余技术能力不足的同行企业。本行业是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壁垒的,不像制造锅碗瓢盆的制造行业,它们完全依靠成本优势。基本情况介绍完毕。

不客气的说,今年是21年来最差的一年。当地私营机械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三分之一左右,直接导致了母机价格下跌。而能活下来的就算不错了,能活下来的,都是些有两把刷子的老牌机械公司。商旅不行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樯倾楫摧,今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出现了拖欠现象,这在往年是从来没有的。

仅仅就制造业下面的重型机械制造分支看来,导致行业衰退的最重要原因并不是什么因为技术落后而被淘汰,因为这个行业具有特殊性,它的技术比较稳定陈旧,不需要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并且革命性的变化也只能由领军企业来主导,中小企业做不到,实现全数控也不现实,根本性技术革新的代价太大;也不是因为没有订单,生意虽然淡了一些,但总体尚可;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由于银行贷款和客户货款的双重缺位,导致全行业资金链的普遍断裂。由于本行业较强的关联性,一家企业出现了偿债问题,往往会把上下游的多家供应商和客户拖下水。

重型机械制造这种行业是必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因为通常是单件或者小批个性化生产,一套设备价值量大,在生产期间,可能需要六七百万的瞬时流动资金,而本行业规则是客户不会全额垫资,顶多交三成订金,待设备安装到位以后,再偿付其余资金。因为行业的这个特殊性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完全做到依靠自有资金完成整个循环过程。如果在这样一个资金循环链中,由于银行不放贷,或者客户拖欠货款,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诸位可能要问了,有这么严重吗?当然。曾耳闻过某资产近百亿的公司,由于账面周转不开2000万的款项而破产的案例。

所以现在国家发布一些政策,其本意在于让银行贷款给资信状况好的实业企业,淘汰资信状况差的企业,来支持实体经济的整合与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再赘述),银行早已把制造业划分为利润率低的“传统行业”,不愿意放出贷款,哪怕是给资信状况好的企业。国家管不了银行贷款的具体方向,所以国家的助力其实也仅仅流于纸面,工业企业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阶段的资金缺位。

即使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拆借完成了生产过程,也可能会存在着某些资信状况不佳的客户利用赊销,在到货后拖欠货款的现象。这种违约成本是非常低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欠钱的是大爷,债主是孙子。重工业企业本大利微,贷款多,一旦出现拖欠,通常是拖欠三个月保本,拖欠半年以上就一定会亏损了。而据我所知,这个行业内拖欠一到两年的客户比比皆是,且由于行业资金密集的特殊性质,客户都不是很小的企业,甚至有些客户是大到员工几十万、可以绑架几个省经济的五百强国企,省政府为他们撑腰张目,所以他们客大欺店,而私营企业常常拿他们没有办法,更不要谈讨债。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在销售阶段的资金缺位。

在生产和销售资金缺位的双重挤压下,制造业尤其是代表本国先进民用工业技术和市场活力的私营重工业制造业,筚路蓝缕,却举步维艰。

我不是在为制造业说话或者为制造业的不景气推卸责任,制造业确实也存在着许多乱象,但我相信,大多数工业企业还是有基本的敬业精神的。我只是觉得,如果制造业被消灭了,那么对于一个迫切地想在科技尤其是工业实力方面独步全球的谋求独立和强盛的大国,后果无疑是毁灭性的。南非和希腊的去工业化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一个独立的民族要想不任人宰割,必须要具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转型升级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靠有意识地收紧政策来谋杀一部分企业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靠有序引导,给企业的研发和经营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来进行,并且要注意给转型的企业以适当的实惠。转型升级本应该在一个资金比较充裕、研发宽松的条件下进行,然而现在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在邂逅经济危机的同时开展。这对中国工业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

对于转型升级来说,中国的准备还非常不足。我们没有德国、日本那种接受过高等教育、经验丰富的成熟的产业工人,研发能力不足,只能以低成本和微薄的利润苦苦支撑,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而且,对中国来说,转型太快还可能造成工人大量失业,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隐患。所以,我认为,转型应该以二十到五十年为时间跨度,渐进地,逐步地,以企业自发的方式开展,而不是靠政策制定部门推动或者说逼迫。

制造业不像短平快的互联网和房地产,十年可以完成n个生产和技术升级的循环,制造业实现技术积累和领先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要培训出一批有经验的工人,产学研结合,渐进式地提高技术水平,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对现有技术不断实行修补式的改进,这需要以十年甚至一百年为单位。简单粗暴地为制造业规定一个如同命题作文一样的“转型期”,认为所有的传统制造业都应该在几年内依靠自身实力实现颠覆性的技术升级,否则就是没有前途的夕阳产业,而不对具体行业逐一甄别,对症下药,无疑是十分愚蠢的。有的行业没有能力也不需要进行颠覆性的生产技术革新,有的行业有技术革新的必要,却需要国家的扶持,有的行业因为其落后性需要淘汰或者转移,这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绝不能认为“传统制造业就是夕阳产业”,搞一刀切。

在国家面前,民营企业永远都是弱者。国家可以消灭企业,企业恰恰相反,企业非大到相当可怕的规模,就很难绑架国家。房地产和金融会使一个国家富裕,但并不会使一个国家强大,所以小国(地区)适合搞金融,比如香港,瑞士等;但如果一个大国在面临外敌和不利的国际环境的情况下,还想保持独立自主,在富裕的同时追求科技和工业和军事方面的自强,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那么强大和完整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现在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发展互联网和金融上,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挣快钱上。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以稳定蓬勃的实体经济作为铺垫,否则,再发达的金融,也只是泡沫而已。为了一时的快钱,毁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民族工业体系,无疑是愚不可及的。食肉者的观念不转变,不切实为民族工业尤其是占民族工业绝大多数的中小工业企业解决资金链问题,中国工业就很难走出困局,实现国家所期望的那种发展。


打板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利润就相当于企业的能量补充(人的粮食)。而现金流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血液。

由此可见,现金流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好的现金流是保证企业取得高收益、高利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利润并不代表企业有充裕的流动资金。流动资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现金流,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现金流呢?

现金流是指一段时间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是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都会取得现金,形成现金的流入。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扩大需要购买现金流比利润更为重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企业连续亏损,但仍然能够正常经营,如果企业没有现金流,那么一两个月都难以撑下去,因为发不出工资,买不到生产资料,就无从组织生产。

当然,现实当中也有许多企业账面盈利丰厚,而没有现金流倒闭的案例。

所以说,现金流对企业的重要性超过利润。企业倒闭和破产是先死于没有现金流。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