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有人借着今年的契机,开始缅怀邓公,事到如今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最近想了很多事情,也就很容易想起与改开有莫大关系的华人翘楚李嘉诚来。

普通商人做生意考虑个三五年就算不错了,但李嘉诚玩的却是历史大波段,驰骋商场几十年,最终不但赚得钵满盆满,还全身而退。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李嘉诚,他真的是百年一遇的人精。

01 祖籍潮州发迹于香港

1940 年,李嘉诚12 岁,随父母躲避战乱,从潮州来到香港。

从一开始,李嘉诚心中就种下了一颗香港和中国大陆商业关系的种子。

17岁至22岁,他做了五年的塑胶行业业务员。他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将迈向经济复苏以及人口增长的周期,势必带动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

1950年,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只是香港三百多家塑胶工厂中普通的一个。

1957年,他在看到意大利塑胶花的报道之后,飞赴意大利考察。

之后他便大力发展塑胶花和玩具等,成了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也因此被称为“塑胶花大王”。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1957年,李嘉诚偶然在杂志上看到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便开始经营

1958年,靠着买卖塑胶花的资金,李嘉诚买了第一幢楼。

之后,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又一次成为考验商人判断力的试金石。

1965年,香港爆发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

紧接着,内地那场运动也波及香港,促使反英大暴动开始,这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楼市大跌。

不过那个时候,李嘉诚判断那不是香港经济繁华的终结,他随后逆势操作,大量抄底购入地皮和旧楼。

到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400万港元。

这是李嘉诚第一次抄底。

1971年,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次年7月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4个月后,长实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因此获得了非常重要的资本,一跃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拿着这些钱,李嘉诚再度购入地皮和物业。

结果没过多久,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地皮和楼宇价格翻了几番,李嘉诚再次抄底成功。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1978年之前,香港商界主要是英国人在控制,著名的怡和、太古、和记和会德丰四大洋行,基本垄断了香港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后来,中英开始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英国资本一看,香港迟早是要回归的,于是开始抛售资产。

嗅觉灵敏的李嘉诚,悄悄收购了九龙仓的股票,准备开发九龙仓囤积的大量香港黄金地皮,还大量低价购入偏远地区的地皮。

由于九龙仓事件影响太大,汇丰银行实行干预,港英政府为汇丰撑腰。显然,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实力的比拼,也是政治能量的斗争。

最后,李嘉诚联合了经济实力和政治能量都具备的船王包玉刚,并和包玉刚谈了条件,将九龙仓让给了他,最后自己赚了5900万。

1979年,他看上了英国洋行和记黄埔,再次联合包玉刚,乘其他两个洋行股东不在,开了个董事会,直接把字签了,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接手了和记黄埔。

“超人”的称呼就这样诞生了。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成了奠定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日后的岁月里,李嘉诚将通过多次又狠又准的投资眼光一步步将长和系推向财富巅峰。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02 适逢改开进军大陆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夕。

受上峰赏识,李嘉诚与霍英东、胡应湘、冯景禧等一批香港地产大佬北上,参加国庆典礼。

邓公接见了他们,并透露中国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也是李嘉诚时隔39 年第一次到中国内地。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香港商人受邀北上后不到三个月,1978年 12 月18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实行改革开放,首先要开放的是深圳。

不久之后,李嘉诚参与投资在广州建设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酒店,股权占比18%。

此时,中英联合声明尚未签订,香港尚未确定要回归,而彼时内地依然是一穷二白。

自此开始,李氏家族将很多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产业带到大陆,例如零售业、商业化的地产开发和高端酒店等。

1993年,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获准入股深圳盐田港,持有70%的股份,和盐田港一起共同投入60亿元建设集装箱码头。

这是当年内地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

同期,李嘉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往东1200米处,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东单,拿下了10万平米土地,即后来建成的东方广场。

公开资料显示,这一年,李嘉诚旗下的内地项目,占集团总资产的四分之一。

及至2013年前后,无论是长江实业,还是和记黄埔,内地地产酒店业务对整个集团营收的贡献,都高于50%。

长和系除了零售、地产和酒店之外,还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例如电网、管道燃气、水务、电信等。

不过李嘉诚在内地相关产业的布局比较少,这和内地基础设施服务产业的特点有一定关系。

1997年,李嘉诚开始往内地西部发展,他在重庆做了大都会广场,还对记者说,如果哪位香港商人轻视了内地西部,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之后,李嘉诚首次成为亚洲首富,列在《福布斯》杂志世界富豪榜的第十位,并被《时代》杂志选为“千禧年企业家”。

之后,李嘉诚多次成为亚洲首富,并连续20 年成为香港首富。

纵观改革开放几十年,李嘉诚持续加重筹码,盖大楼、修码头、建大学、做慈善,一步步打造他在大陆全方位的商业帝国。

与此同时,香港的情况在变得更糟,特别是和内地的高增长相比。

1990 年香港的GDP 是整个中国内地的25%,到了2017 年,香港的GDP 只占内地的2.48%,相当于内地9 天的产量而已。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03 急流勇退不赚最后铜板

不过,李嘉诚是个人精,百年一遇。

他在中国的产业并没有深耕下去,相反从2013年起,李嘉诚开始持续抛售内地和香港的地产项目。

这引发网友和媒体的愤怒,各路媒体开始对李嘉诚进行了各种讽刺和讨伐。

有人则认为李嘉诚是个卖国贼,赚到钱之后怎么可以如此大规模撤资。

大家还记得当时新华社旗下媒体发表的《别让李嘉诚跑了》吧,文章非常的辛辣,直指李嘉诚利用了大陆的政治优惠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然后在经济不景气时悍然撤离,完全没有担当。

纵是千夫所指,李嘉诚也不回头。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不过,李嘉诚还是通过南方报业的一次采访,婉转地回应了舆论。

面对记者的采访,李嘉诚是这么说的:“我做生意的原则,一方面是对于债务和贷款问题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产经营上步步为营。如果地产价格太高,到老百姓买不起的时候经营就有风险了。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是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是李嘉诚一直以来的经商理念,现在很多人佩服他的,也是这一点。

2015年-2016年,在李嘉诚撤离的过程中,其实房地产价格一度出现了飙涨,而李嘉诚重金投资的英国,则由于“脱欧”而被外界看空。

有人说超人老了,眼光不准了,2013年就卖了那么多地产,要是持有到今年,还得涨价50%以上。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李嘉诚来回损失了上千亿元,认为老爷子失算了。

但,失算的是天下人,特别是那些富豪。

在李氏家族将位于大陆的产业几乎都撤离之际,王首富等人才随其步伐想进行乾坤大挪移。

比如王首富卖掉资产,相继在伦敦、芝加哥、洛杉矶、西班牙投资,但他们的结果,大家现在都看到了。

在楼市政策方面,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内地房地产进入了史上最严调控,一举告别长达三十年的高歌猛进。

香港也频出调控辣招,这对炒房的人来说是重量级打击,对房地产商来讲也非常煎熬。

资本市场里,比的从来不是谁赚得多,而是谁活得久。如果一个商人只盯着眼前的“最后一个铜板”,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但李嘉诚,是一个人精。

经历了好几轮经济周期的他,机敏的商业嗅觉以及对历史的谙熟,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江湖辽远,谁人身处其中不曾孤独,但那高处清影中,又有几人能品出历史的吊诡玄机。

俯仰之间,深藏功与名,斯人已着陆,而背后,开始出现一地鸡毛。

数据显示,2013-2018年间,李嘉诚至少出售2500 亿港元内地和香港的资产。仅2017 年一年,李嘉诚就卖出约900 亿港元资产

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04 布局欧洲抄底英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欧洲陷入经济泥潭,当时李嘉诚全面转向欧洲投资。

仅在英国的投资就达到3900亿,时人惊呼他是要买下整个英国。

确实,那时他抄了欧洲的底。无独有偶,这一次,他依然偏爱欧洲。

2013年,李嘉诚撤离资产套现之后,他把天量资金布局到欧洲国家,加强产业布局。

我细看研究了他的海外投资,发现他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港口码头、燃气水电这些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行业。

目前,英国近三成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电力分销市场和约7%的供水市场由李氏家族控制。此外,港口、机场与金融市场业务也在李氏家族的收购范围之内。

其实如果我们单看能源领域,早在1986年,李嘉诚就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正式将天然气、石油的上下游业务纳入其能源板块。

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对冲地产、基建、金融等板块波动风险的重要砝码。

进入21世纪后,李嘉诚开始针对清洁能源领域着手布局。

他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投资荷兰废物再生能源公司、葡萄牙风电公司等新能源公司,并于2015年抛售以煤电为主业的港灯电力集团股份,全面转向新能源领域。

李嘉诚的能源投资覆盖整个产业链,从能源生产环节、能源输配环节到终端用能环节等各个环节全部有所涉及。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全产业链的投资,一方面可以掌握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另外一方面则可以摊低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可以看出,李嘉诚在海外的投资集中在与民生紧密相连的公用事业领域。

确实,全社会各行业投资回报率排名中,除了金融之外,排名第二的就是公用事业投资。

而李嘉诚,无论在香港还是在英国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当多的资产布局在公用事业领域。

李嘉诚曾经向马云传授过一个商业秘诀:“做生意就是别管你做多少项目,你一定要有一个天塌下来都赚钱的项目,这个项目足以养活你的所有生意。”

李嘉诚:百年一遇的人精

公用事业领域,在李嘉诚看来,就是可以做成这样的生意,因为这是最容易产生现金流的行业。

过去40年,全球经济跌宕起伏,李嘉诚始终屹立不倒、稳如泰山,就是因为无论何时,无论资产价格涨跌,他的企业每年都有稳定的现金流产生。

有了充足现金流之后,负债自然就不会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自然就强,这也是李嘉诚多次讲到的他对负债“如履薄冰”的真实写照。

通过多年的布局,李嘉诚的资产确实已经几乎转移到了欧洲,他在欧洲已建立了极为庞大的商业帝国,尤其在英国。

长江和记2017年Q2的财报数据:长和目前47%的销售额来自于欧洲,11%来自于加拿大,12%来自于香港,9%来自于中国内地,而亚洲其他地方和澳洲则贡献了15%。

这几年的布局,也许只有李超人自己心知肚明,百般滋味远非外人所能感知,走得远必须走得快

李嘉诚已经退休,将商业帝国交给他的长子,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对李氏家族来说,资产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姜还是老的辣,李大爷还是你大爷,玩历史大波段,他落子无悔,也从未失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