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瞭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重要。

你想變得更好嗎?我猜,答案是“想”。然而,我們雖然想變得更好,卻難以將想法變成行動。很可能口頭上說著要做某件對自己有益的事,可就是沒有去行動。感覺就像空口說白話,感覺自己不那麼瞭解自己。

那你思考過沒有,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想而不做、思而不行?為何不瞭解自己?是因為自己懶惰嗎?是因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抵擋不住誘惑嗎?

也許你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自從我看了《了不起的我》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們難以變得更好,有更加深層的原因。找到原因,對症下藥之後,我們將會成為“了不起的自己”。

那麼,具體是什麼原因,以及我們該如何變得更好呢?

接下來,小謙將會從我們難以改變的原因、促使我們改變的4種力量、糾正阻礙改變的思維這三個方面,向大家分享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僅以此探索如何實現真正的改變。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01 我們難以改變的原因


今年年初,我又像往常一樣立下了幾個年度目標,然後過倆月又把它們扔到角落了。哦對了,去年、前年也是這樣。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呢?

明明當初立下目標時熱血澎湃,怎麼就在執行時就洩氣了呢?想改變而不得,確實讓人喪氣。

好在,本書給出了我們不改變的兩個原因:舊行為有好處、心理舒適區。接下來,我們一一來看。


①舊行為有好處


這個不難理解,我們重複舊的行為,不肯做出改變,肯定是有某些潛在的好處的。

比如,減肥失敗,是因為美食很誘人,這種好處很多時候令人難以拒絕,於是,體重居高不下。

再比如,想在睡前閱讀1小時書籍。睡前玩1小時手機多爽,幹嘛要枯燥地看書?然後,這種好處,又有可能誘惑自己去刷手機去了。

我們常常說到禁不住誘惑,其實是因為誘惑能給自己帶來潛在的好處,或者說是滿足感,而自己的理智知道不該陷入誘惑,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這雙手......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涉及到我們大腦內部的問題:

大腦內部,其實有兩個小小的人,一個小小人代表著理智,一個小小人代表著情緒。理智能清晰地告訴我們該做什麼,該不做什麼。而情緒不一樣,它喜歡以往已經有的舒適的經驗,在同樣的選擇面前,遵循舊的經驗模式。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更可氣的是,理智的力量遠遠小於情緒的力量。在《驅動力》這本書中,首次提出新的概念:象與騎象人,正是形容了這種理智難以戰勝情緒的狀況。

我們的情緒就像一頭笨拙的大象,它聽不進理智說的話,這也是我們“聽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根本原因。因為聽了道理沒去踐行啊。它還很容易受到誘惑,進而快速得到滿足。

而我們的理智呢?就像指揮大象的騎象人,他力量孱弱,一推就倒,幾乎指揮不了大象。受到誘惑時,理智告訴我們,快拒絕,而情緒說,不,不拒絕,這讓我很爽嗯。

你看,我們知道刷手機朋友圈、追劇娛樂等對自己想要的成長沒有幫助,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因為做這些事情,我們的理智很清楚它不好,我們的情緒卻很喜歡,理智拗不過情緒,最終還是妥協了。

我們的身邊,形形色色的誘惑太多了,各種各樣能快速獲得的“好處”,極容易讓“情緒”這頭大象陷入其中,難以自拔。

等到情緒玩累了,疲倦了,大象也累倒在地了,然後理智才能勉強佔領上風,在這時候,我們很容易想到要洗心革面,下定決心改變自己,可過不幾天,就又被活力滿滿的大象打敗。

這也是大多數人感到迷茫、想要改變自己,立下了幾個熱情的目標之後,過幾天又感覺不行,又回到舊有的習慣的根本原因。

有好處的行為,真的太爽了啊!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那麼,我們是不是將成長的好處告訴大象,就能讓我們聚焦於成長之上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你許諾的好處,是在未來,而大象能獲得的好處,是在現在。

大象等不及“未來的好處”。

這也是去年“長期主義”流行的原因。大象很難顧及到長期的好處,而極容易顧及到眼前即刻就能獲得的好處。這也是很多人只顧短期享樂,不求長遠計劃的根本原因所在。

“現在就得到愉悅”,是大象想,騎象人很多時候並不那麼想。

因為象與騎象人的不協調,很可能導致我們陷入到這兩種矛盾的思維:我想做對成長有利的事,可我就是沒辦法行動;我不想做這個對成長不利的事情,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當然,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第二部分我會講到,接下來,我們再來深入挖掘我們難以改變的第二個原因:心理舒適區。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②心理舒適區


說到舒適區,你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在網絡上,已有流傳【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的模型:這是一個三層圓環,舒適區在內,學習區在中,恐慌區在外。

舒適區是自己感到舒適的地方,在這個區域做事很安全,但成長不會很大。

學習區是自己進步的好地方,在這個區域,我們會面臨一些挑戰,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後,我們可能擴大舒適區,進而擴大學習區,還可能使得原來的恐慌區的一部分變成學習區。

而恐慌區,是我們一旦踏入就感覺很恐懼的地方。比如在大學裡學高數的高階積分或微分,挑戰蹦極,挑戰一天寫1萬字等。

而在這裡,我想和大家說的是:心理舒適區。即,讓你感覺心理很舒適的區域。我們經常聽說要踏出舒適區,實際上,是要踏出心理舒適區。

這個定義更加準確了,我們也能更好地揭開“不改變”的面紗。

一件事情,你做著做著,在心理上感覺很舒適,就很容易沉浸在這個區域裡做事了。此時你不會面臨危險,但它也有更多的壞處:無法探索新事物,做出新的改變,更有可能讓自己固步自封。

更深層來講,是大象感覺很舒適。畢竟,我們的理智不負責感覺,更多的是做決策、做邏輯推算,而情緒負責自身的感受。你看,又回到大象上了。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本身大象的力量就很強,它又負責感覺,一旦想要做出改變,大象就翹起鼻子,趕緊阻止我們改變,因為它害怕:一改變,它自己就失去了原有的好處。然後大象死死抱住這個“潛在的好處”不放,我們理智的頭腦也沒啥辦法。

畢竟,理智在它面前簡直就是小孩子。

大象還可能會說:我保持舊習慣能讓我這麼舒服,憑什麼要我改變,進入讓我不舒服的境地......

當然,這是我的說法,實際上在腦海內部就是這樣的,舊的好處加上舊的舒適,雙管齊下,導致僅憑理智難以改變自己。

有時候,我們深刻反省,批判自己,終於要做出改變了,可還是沒有觸動到大象,我們的改變,要麼三分鐘熱度,要麼還是遵循大象原來走路的樣子,即遵循了舊習慣,改變像沒改變一樣。

這裡,我想大家說明一下,改變,也有真改變和假改變。上段中,我提到了,即使改變了還是依照原有的經驗模式處理事情,其實是假改變。因為處理事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沒有變化,頂多是場景變了,自己本身的內核並沒有變。

真正的改變,是由表及裡,從表皮到內核,從思維到行動的革新。這時,我們打破舊習慣,形成新習慣。在心理學中,它也被稱為“第二序改變”。

改變行為不重要,改變行為方式才重要。

僅僅改變行為,只能算第一序改變,因為,既有的行為模式不改,進入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還是會沿襲舊有的行為習慣,比如溝通習慣、處理事情的習慣。

你看,我們改變這麼艱難,背後居然有這些原因。找到原因,分辨真改變和假改變,其實還不夠,我們得找到辦法真正讓自己變得更好呀。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那,怎麼改變自己呢?接下來,小謙就向大家分享4個促使改變的好辦法。我把這4個好辦法,稱為4種力量。接下來,我們一一來看。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02 促使我們改變的4個力量


①“檢驗”的力量


檢驗什麼呢?

檢驗內心深處的假設,即大象的假設。大象不是不肯改變嗎?大象不是感覺自己很舒適嗎?那麼,就從理智開始發問,問到情緒,直指大象本身。

問自己,也是向內反省的過程。也是吾日三省吾身的“省”。

我在前面提到,人們很少反省自己。其實,這種事情,要天天做的。一年反省自己一次的人,很可能會感覺自己一年來啥成長都沒有,而每天反省自己的人,註定會成長飛快。

那麼,這種檢驗與反省,應該如何做呢?一共分為4步:

1、描述你想要改變成的樣子,即理想中的自己。

2、說說你現在做的與理想中的自己相反的事情。

3、再說說做這樣相反事情可能的好處,以及不做這種相反事情可能的壞處。

4、找到自己的大象不改變的假設。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僅僅說步驟,肯定不行,我們可以用實例來講。比如:

理想中的自己是這樣的:好好地坐在書桌前,靜靜地學習。

做的相反的事情:打遊戲,刷手機,追劇。

做相反事情的好處:這能讓我爽,而且很容易做。搞學習太難了。如果讓我搞學習,我就會有些牴觸,有些不想做。

不做相反事情的壞處:我將喪失樂趣,不能快樂地度過時光。

我的大象假設:學習累,我想要有樂趣,所以我想找些輕鬆有趣的事情做。

對我而言,我終於找出了自己內心潛藏的假設:原來我想要輕鬆有趣地做事。而娛樂遊戲通常輕鬆有趣,學習卻艱難困苦,不是我想做的。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為什麼這樣的檢驗有力量呢?因為,這是撥開不肯改變的迷霧的第一步。只有找到自己為什麼喜歡舊習慣、喜歡呆在舒適區,才能有所改變。我在第一部分講到了我們不肯改變的原因,是舊習慣有好處、心理舒適區。

那麼,為什麼舊習慣有好處,心理有舒適區呢?這就是這一節要解決的問題:檢驗內心深處的假設。這種假設,通常隱藏在潛意識裡,我們難以察覺。只有自己刻意地反問、反省自己時,才有可能將其浮於意識之中。

這就是“檢驗”的力量,它讓我們找到大象不肯改變的根本原因。而且,這種“檢驗”,最好每天都做。

現在,我們知道了不肯改變的最底層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改變了。不過也不能著急,因為大象很容易被突如其來的改變嚇得退縮,所以,我們有了第二個開啟行動的法寶:“小”的力量。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②“小”的力量


“小”,是指踏出一小步,獲得最小成功。登月的阿姆斯特朗說:我這邁出的一小步,是人類進步的一大步。我把這句話嫁接到我們自身的成長上,就是:我這邁出的一小步,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大步。

那怎樣獲得最小成功呢?其實就是:一件需要花費2小時才能做完的事,我先花1分鐘開個頭。

邁出這一步,然後告訴自己,這是邁向成功的一小步,大象就會接受到這樣的進步信息,逐步打消疑慮。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很可能又成為了三分鐘熱度,邁出幾步就退回去了。

也就是說,大象很難改變,但可以誘使它踏出微小的一步。這樣的說法,在《微習慣》這本書裡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這本書裡說道,想要每天做30個俯臥撐,就從每天做1個開始。想要每天閱讀1小時,就從每天閱讀1分鐘開始。想要每天寫作1000字,就從每天寫作10字開始。

當一個行動小到你能輕易邁出時,腦海中的大象就會邁開大腿,走出一步。走出這一步,你可以告訴大象,咱們邁出一步,也沒多大危險嘛,然後我們可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地走,最終,1000步的任務,不也終究可以搞定嗎?

這就是“小”的力量。邁出的步伐雖然小,但多個小小的步伐,終將會讓自己踏出一大步。

我想,大家也會有所顧忌:萬一邁出幾步後,就不肯走了怎麼辦?沒關係,咱們也可以讓大象養成習慣。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講的行動法寶:“場”的力量。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③“場”的力量


什麼是“場”的力量?

即:給自己打造一個又一個專門用於做特定事情的空間。

比如,書桌,只用於學習,可稱之為“學習場”;床,只用於睡覺,可稱之為“睡眠場”;沙發,只用於休息、閉目養神,可以稱為“休息場”;大廳,可以看電視,可稱之為“娛樂場”......

場與場之間互相隔離,在學習場中不做娛樂場中的事情,也不在娛樂場做學習場中的事情。比如:書桌前的凳子,只參與學習活動,而非坐著玩手機。

在物理中,我們學過,場中可積累勢能。在個人成長中,可以這樣類比:我們將一個一個的環境空間,打造成一個一個的“場”,正是為了積累勢能。有了一個一個的場,我們一旦進入該場中,就會被場中的勢能引導,做該在場中做的事情。然後可以節省我們很多的自制力資源。

像這篇文章,就是在我的書桌上寫的,也就是我的“學習場”。場,賦予了我勢能,讓我能更持久地工作與學習、更好地休息與娛樂。

這其實也是很多高效能人士指出的高效工作的好辦法。而我真的把它用了起來,收效良好。

有句話說:該學習時學習,該玩時玩,大抵也是如此吧。

我每次一坐在書桌面前,腦中的大象就會暗示我:我將沐浴在這個“學習場”,我將沉浸在這個我創造的勢能圈裡面。所以,我們可以開始坐在書桌,打開電腦,開始學習了。

假如說,這三個方法都不奏效,大象就是不買單,怎麼辦?其實,這種情況很少,大多是我們沒能好好利用方法哈。不過別怕,我最後祭出最大的法寶:“愛”的力量。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④“愛”的力量


談起愛,我們通常會想起愛情。在這裡,我講的是愛自己。它也不等於自愛。愛自己,其實就是愛自己腦海中的那頭頑固不化的大象。

我們不是總是愛三分鐘熱度嗎?如果我們能長久地將熱度保存下來,把它變成三天熱度、三個月熱度,三年熱度,不就好了嗎?

這讓我想起了一塊冰的故事:

你用鐵錘,用鋸子,卻怎麼也不能讓冰融化,頂多敲碎。而用舌頭,慢慢舔,它終究會融化成一滴一滴的水。

我提到的這塊冰,實際就是我們腦海裡的大象。你越是批評、指責它不肯為你出力,它越是固執,越是和你唱反調。這也難怪那麼多人洗心革面失敗,因為洗的方式不正確啊!

大象,永遠也聽不進你的理智裡傳來的一句句道理,但它懂得“愛”。我們經常會被親人的“愛意”激發,正是如此。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那反觀自己,如果自己都能意識到大象,然後深愛著它,豈不更好了?你只需要讓理智放下武器,解除與大象的對立關係,開始擁抱它、呵護它,它終歸會為你所驅使。

這時,你的理智再想做事,你的情緒就會和你心意相連、協同共進。還有什麼事情是你們做不了、什麼困難是你們克服不了的呢?

只有深深的“愛”自己,“愛”大象,才能真正地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且是內部動力,它也叫內驅力。

有句話說:少一分苛責,多一分關愛。這句話,用在“象與騎象人”的關係上,再好不過了。

這篇近8000+字的文章,也是我通過這種方式寫出來的。我不再在乎寫出這篇文章有多難,而是在乎:我有沒有激勵我腦海裡的大象,我有沒有真正地願意和自己和解,進而讓自己沉浸於手頭上的工作。

事實證明,我做到了。而你呢?我相信,你也能做到,你也能做出改變。

除了驗證假設、做出行動的改變之外,我們還有一個隱藏的改變之處:思維的改變。

有句話說,決定人與人差距的,正是思維方式。

在這本書裡,就有我們需要改正的思維。或許你沒有,或許你有,無論有沒有,我都想分享給你看看,也許對你有用也說不定呢。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03 糾正阻礙改變的思維


①僵固思維VS成長思維


這兩種思維,可算是夠流行的了。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主要講到的就是這兩種思維。

僵固思維,是指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智力、天賦等固定不變。這類人不大會去嘗試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因為他們怕犯錯誤,犯了錯誤會讓別人覺得自己能力不行。

成長思維,是指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智力、天賦等可以變化,擁有這類思維的人,不怕犯錯,把犯錯當做學習和改進的機會,也不會隨意評判別人的優缺點,即使看到了別人的短處,也會選擇性的學習別人的長處。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包容能力較強。

從我對這兩種思維的解釋,想必你也知道了,哪種思維更好。在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對孩子的誇獎,誇孩子努力,比起誇孩子聰明更重要。

因為誇孩子努力,是暗示孩子,考試成績可以通過自己的成長來提高,而誇孩子聰明,是暗示孩子,考試成績可以證明你聰明不聰明。

證明自己的能力,和關注自己能力的成長,是兩碼事。前者為僵固思維的體現,後者為成長思維的體現。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其實,我們的學生時期,也被父母灌輸了這樣類似的僵固思維。

學生時期,你的成績考得好,父母總會說你真聰明,反之,如果考得不好,父母會說你愚笨。

成績的高低和是否聰明,其實是不掛鉤的。如果硬要把兩者扯在一起,會讓自身覺得:我是因為聰明才成績好,或者我是因為愚笨才成績差。所以,我不能考得差,如果報以這種思維,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在努力上,而更容易關注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不行上,這時,目光就投射錯了。

反之,如果成績好,是因為努力了,那麼,成績差時,自己會認為努力程度不夠,還需繼續努力,而非懷疑自己的能力。

努力使人成長,懷疑能力使人迷茫。

在本書中,作者也指出:能力本身並不重要,關鍵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我也想說,聰明或是愚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

這是我們要破除的第一個思維:僵固思維。我們要破除的第二個思維,就是應該思維。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②應該思維VS反問思維


應該思維,是指自己對世界應該如何運行和自己應該如何做事的看法。

它的本質,就是我們不想認清真實的世界,而只是想讓世界臣服在自己的腦海中。當世界的事實與我們的看法不符合時,我們不懷疑自己,而是懷疑、責怪世界;當我們自己做事出錯時,我們懷疑、責怪自己,而非看看周圍的世界。

比如,這幾個例子,是對世界的看法的應該思維:

比如,小時候,自己覺得自己應該生在更好的家庭;讀書時,自己覺得自己應該去更好的地方上學;工作時,覺得自己應該進更好的公司,找到更好的朋友、伴侶......

對世界的應該,會導致自己以為世界圍繞著自己轉,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都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你看,這種對世界的應該思維,是不是挺危險的?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還有這幾個例子,是對自己的看法的應該思維:

我應該讀完大學結婚生子,因為這是父母說的;我應該考公務員,因為父母說這是穩定的工作;我應該減肥了,因為我看到了別人在減肥......

這種對自己的應該思維,是通過別人加給自己的。有的是強加,有的是自己的模仿。這樣會導致自己沒有主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產生虛無的假想。

總的來說,我們很容易在世界事實與自己的預期不符合時,要麼責怪世界,要麼責怪自己,這樣,導致我們經常沒有好好的審視自己。

有句話說:我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無道理。

那怎麼辦?可以用反問思維。即:反問自己,自己認識的世界,真的就是真實的世界嗎?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的正確嗎?可能是世界錯了,也可能是自己錯了,我要找出原因,而不是單純責怪世界或責怪自己。

放下應該思維的包袱,多角度審視自己和世界,我們將會獲得更多的視角,也會對自己和世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看法。

除了應該思維,我最後再講一個和應該思維有關的絕對思維。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③絕對思維VS相對思維


什麼是絕對思維?你可能聽過這些場景:

老婆:老公這麼晚還沒回來,肯定是去哪兒喝花酒去了!

父母:孩子考試成績這麼差,肯定是沒有好好努力!

老闆:工作績效這麼差,肯定上班偷偷划水!

這就是絕對思維的體現,有絕對思維的人,對事情進行絕對化的判斷,即事情的原因,要麼肯定,要麼否定,不會想到其他可能的原因。這種思維,也稱為“非黑即白思維”、“二元思維”。

你想,它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好處很明顯:節省思考空間,甚至不用思考,直接得出結論。這種過程輕快無比,讓人感覺爽朗。

而壞處,則更明顯:對事情的看法太過片面,難以探尋出事實。

有關明星的支持與不支持,就是極其貼合的例子:有些粉絲,對一個明星當然是支持的,但很容易從支持他一個人,變成支持他做的所有事,即使事情是錯誤的。

很多支持的人,只看優點,不看缺點;相反,很多不支持的人,只看缺點,不看優點。

而真實的情況是:要評價一個人,需從多方位來綜合判斷。僅僅從某個或某些不完全的方面就直接下定結論,判斷支持或不支持,好人或壞人,有失偏頗。

這種絕對化思維,還很容易挑起情緒。你看,明星的粉絲的對罵戰,也是如此。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還很坑的是,絕對化思維可能導致應該思維:

比如,你不支持某個明星,支持一方很可能說:你應該支持!然後極有可能引發罵戰;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認為沒有努力,然後就訓誡孩子:你應該努力!老公實際上出去應酬,但老婆認為是出去喝花酒,然後訓斥老公,應該且必須晚上8點前回家......

你看,潛在的矛盾可能就來了。

應該思維可以導致絕對化的非黑即白思維,絕對化的非黑即白思維,也會導致應該思維。

我們需要警惕。

那怎樣才能破除絕對思維?

那就是:相對思維。它的意思是,對人對事的判斷,不僅限於黑白兩面,而且還有黑白之間的“灰色”。

往往,一件事情的原因有多個,一個人的表現有多種,一本書的價值有多樣,一個物品的用處有多個。並非只有“是或否”的原因,也非只有“好或壞”的表現,也非只有“有或無”的價值,也非只有“有用或無用”的用處。

對人或事物帶有保留意見,會讓自己更能清晰地看待他們。不絕對化,你的選項將會多起來,你的世界也會因為你的看法的改變,變得不一樣。

如果你也在看待事物時有絕對化思維,是否考慮過它的多面性呢?遇事不決,反求諸己,著實有效。


讀完《了不起的我》,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了不起:對,也包括你


最後,小謙總結一下,我們若能升級對“改變自己”的認知,革新對“改變自己”的思維,開始“改變自己”的行動,我們自然能開啟全方位的改變之路。

在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因為,我也走在這條改變自己的道路上。

我也知道,能持續改變、改善自己的人,都很了不起。這也是《了不起的我》這本書的核心所在。

在這條通往成長的改變之路上,小謙期待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