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孩子需要鼓励,

就像植物需要水。

没有鼓励,

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

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不能得到归属感。

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养方法却持续让人失望和沮丧。在孩子眼里,大人们显得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当孩子有了这些感受,只有他们与生俱来的成长勇气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成长。孩子的这种勇气太棒了!设想我们和一群巨人同处室,我们能不能做到像孩子们那样持续给自己勇气?虽然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觉得自己能力甚微,可是他们用惊人的成长愿望和勇气,克服自己这种渺小贏弱的感受。他们渴望成为家庭内平等的一分子,然而当他们在努力尝试给自己这个定位时,却不断遇到挫折和困难。正是我们目前普遍的养育方式让他们沮丧气馁。

四岁的彭妮跪坐在餐桌旁,看着妈妈把买回来的东西一一放好。妈妈把蛋托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桌上,又把一盒鸡蛋从购物袋里拿出来。彭妮伸手拿蛋托,想帮忙把鸡蛋放进去。“彭妮,别动!”妈妈喊,“你会把鸡蛋打烂的,还是让我放吧。宝贝,等你长大点再做。”

妈妈这几句无心之语却给彭妮浇了一盆冷水,让她感到气馁,妈妈加深了让彭妮认为自己很弱小的信念!这对彭妮的自我认知带来了多少伤害?我们知道,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能小心地把鸡蛋放好。我们见过两岁的孩子很小心地把一个个鸡蛋放进蛋托的凹洞里,当他们完成这件工作,眼睛散发出自豪的光彩。妈妈们也会为孩子的成绩而高兴!

三岁的保罗正在自己穿棉衣,准备和妈妈一起出门买东西。妈妈说:“保罗,过来,我帮你穿,你穿得太慢了。”

保罗看着能干的妈妈迅速地给自己穿好衣服,完成了这件他自己要好一会儿才能完成的工作,感到自己真是没用,这样的挫败感让保罗放弃继续尝试,以后就让妈妈帮自己穿衣服好了。

我们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并且低我们一等。而即使孩子们面临这样的状况,他们通常还是会通过不断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们通常没有给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强项和长处,反而我们常常以大人的偏见——我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为了让我们的行为和偏见显得有道理,成人还会武断地规定所谓适龄行为的标准。一个两岁的孩子试图帮忙清理餐桌时,我们立刻从他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为了不打碎盘子,我们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你真的认为塑料餐具的发明,是为了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满足孩子的能カ吗?)我们的行为阻碍了孩子发掘自己能力和优点的努力。我们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更聪明、更厉害、有能力。当一个幼儿自己穿上了鞋,我们却说:“你看,你把左右脚穿反了。”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结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脸,把餐椅、围兜和衣服都弄脏了,我们会大喊:“看你搞得这么脏!”然后把勺子从他手里拿过来,喂他吃。这些行为向孩子展示的,是他多么弱小无能,而我们多么聪明能干。当孩子通过拒绝张嘴吃饭,来表达他的反抗和不满时,我们却对他生气。渐渐地,我们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会以孩子还比较弱小为由拒绝他们一这样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感到气馁。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能力缺乏信心,想当然地认为“等他大一点就会了”,传达出的意思就是孩子现在太小、能力不够、不完善、不够好。

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孩子觉得他是失败者的言语和行为。我们要学会将事情和人分开——“事情没成功是可以的”“很遗憾结果没像你想象的那么理想”。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完全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真正有勇气的人,不怕犯错误或有缺点,并且他的勇气不会因为错误和缺点而减少。这种“能够接受缺点的勇气”,大人和孩子都需要。没有这样的勇气,就会感到受挫和气馁。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令他们气馁。如果我们的行为让孩子感到对自己缺乏信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气馁。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如何做到这一点,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需要家长认真地思考。我们需要细心观察,经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判断孩子是否有自信。一个怀疑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孩子,会表现不良。这样的孩子不是在参与、贡献中寻求自身价值,他心里的气馁会让他的行为转向对他人无益、让他人恼怒。因为他在心里坚信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做出贡献。而不良行为虽然不好,却能够让他得到关注。正所谓“挨打总比被忽视强”,做个出名的“坏孩子”也是与众不同。这样的孩子心里相信,他无法通过和他人合作而获得成功和价值感。

因此,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需要通过成就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七个月大的芭芭拉如果被单独放进游戏床里,就会大发牌气。这么小的宝宝暴躁程度已经让妈妈吃惊。芭芭拉会拱着后背,猛踢游戏床,使劲尖叫,脸涨成紫红色。她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从出生起就经常被抱着。她总是坐在妈妈的腿上吃东西,即使在游戏床里,妈妈也常常在旁边陪着。如果妈妈需要离开一会儿,总会要求兄弟姐妹中的一个来陪她逗她。芭芭拉总是累到不行才睡觉,而睡前习惯哭一小会儿。一听到芭芭拉醒过来的声音,妈妈就会立刻赶过来,然后芭芭拉快乐地和妈妈打招呼。妈妈一直觉得她是个快乐的宝宝。

虽然才七个月,芭芭拉的行为中已经出现了气馁的先兆。只有别人让她高兴,她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庭定位;如果得不到关注,她就迷失了自己。只有当她成为注意力的焦点时,她才能和家人互动。

有人会问:“婴儿能学得会吗?”自给自足是人类成长的基本要求。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学习照顾自己。芭芭拉需要学习如何自娱自乐以及不需要他人持续的关注。妈妈很爱芭芭拉,希望她成为一个快乐宝宝。可是妈妈的行为是对芭芭拉的过分保护,芭芭拉很快发觉,只要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妈妈会尽一切努力不让她哭,不让她不高兴,让她快乐开心,可是却在无意识中让芭芭拉失去了自给自足的勇气。妈妈不应该因为芭芭拉大发脾气而妥协。如果她用哭的方式,那就让她哭个够,同时给她玩具,不要去打扰她,让她学习自得其乐。这可以是鼓励芭芭拉的一种方式。另外,还可以每天找出一段特殊时间,让芭芭拉独处,让她学习照顾自己。这个新训练最好是在上午,哥哥姐姐都在学校,妈妈忙着做家务。要对一个大哭大闹的婴儿置若罔闻很不容易,芭芭拉的妈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锻炼自己的勇气,明白爱孩子是为孩子着想。好妈妈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一个家庭中的婴儿非常需要这个认知,因为她最小,她的哥哥姐姐已经能够自己做很多事情了。

三岁的帕蒂想帮妈妈摆晚饭,她拿起牛奶瓶准备往玻璃杯里面倒牛奶,妈妈抢过牛奶瓶,和蔼地说:“别动这个,亲爱的。你还不够大,我来倒牛奶,你可以摆餐巾纸。”帕蒂露出难堪的神情,转身离开了餐厅。

孩子天生具有极大的勇气,并且热切地尝试其他人能做的事情。如果帕蒂真的把牛奶酒在桌子上又能怎样呢?损失牛奶和损失孩子的信心,哪个更严重?帕蒂自己有勇气尝试一个新挑战,妈妈只要信任她,就是给她鼓励。如果牛奶洒了,妈妈只需要不断鼓励帕蒂面对失败,擦掉洒出的牛奶,轻声说:“再试一次吧,你做得到。”

五岁的斯坦有点无精打采地在游乐场上玩着沙子。他看起来安静瘦削、闷闷不乐,他慢慢地把沙子从一只手倒入另一只手。他的妈妈坐在旁边的长椅上,斯坦问妈妈。“我现在可以去荡秋千吗?”妈妈回答:“如果你想去的话,我牵着你的手就好了,这样不会有危险。"斯坦站起来拉住妈妈的手。妈妈一边牵着他向秋千走去,一边解释:“我们要小心点,离远点,这样才不会被撞到。斯坦坐上了秋千,妈妈问:“我推你好吗?”斯坦问妈妈:“我可以上下摆着玩吗?”妈妈说:“那你可能会摔下来哦!还是我来推你吧,抓紧哦”妈妈开始推斯坦,他紧紧地、安静地抓着秋千绳。没一会儿,斯坦就觉得没趣了,从秋千上下来。妈妈又牵起他的手:“宝贝,小心,其他荡秋千的人会撞到你哦。”他们经过儿童单杠时,斯坦看到几个孩子挂着翻圈玩,问:“妈妈,我能玩这个吗?”妈妈回答:“不行的,斯坦,这个大危险了。来滑滑梯吧!上滑梯的时候小心,别摔下来,我在下面等你。”斯坦小心翼翼地爬上滑梯,坐下来抓住扶手准备往下滑,嘴角带着浅浅的微笑。“等一下,等别的小朋友离开以后再滑,不然你们会撞在一起。”妈妈喊道,“现在你可以滑下来了。”滑了几次之后,斯坦说他累了,想回家,然后牵着妈妈的手离开了游乐场。他没有机会大声喊、大声笑,没有机会跑来跑去、乱蹦乱跳。他觉得这里一点也不好玩。

斯坦的妈妈对他过度保护,结果让他失去了勇气。她怕斯坦受伤,所以处处拦着孩子,令他缩手缩脚,不能参加同龄孩子的活动。斯坦无法自己做主,总是先问妈妈能不能。妈妈允许时,他也是漫不经心、没有精神,毫无乐趣可言。他表现出的无精打采和闷闷不乐,正是内心受挫的体现。生活中一定会发生打击和伤害,孩子们要学习怎样面对痛苦,并大步跨越痛苦。受伤的膝盖会痊愈,而挫伤的勇气则会终生留下伤疤。

斯坦的妈妈需要明白,当她努力去保护儿子不受伤时,实际如同在对他说:“你的能力多弱呀!”同时,这样的行为还会增加斯坦对危险的恐惧感。五岁的孩子,在游乐场上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虽然不能把他单独留在游乐场上,但他毫无疑问可以在游乐设施之间游刃有余,完全有能力避开摆动的秋千,玩转儿童单杠。这些活动能够让孩子建立信心。

他为什么不能去体验快速下滑的惊险刺激呢?

孩子们需要自由和空间,测试并提高自己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疏忽,我们要准备着,当孩子遇到难度较大的情况时,提供保护和指导。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八岁的苏珊和十岁的伊迪丝拿着成绩单回到家。伊迪丝兴奋地跑向妈妈,而苏珊悄悄地溜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看!我全都是A!”妈妈看了伊迪丝的成绩单,显得很高兴。她问伊迪丝:“苏珊去哪儿了?我要看看她的成绩单。”伊迪丝耸耸肩:“她可不像我,成绩这么好。”接着评判道:“她很笨!”妈妈一眼看到正要出去玩的苏珊,把她叫了回来:“苏珊,你的成绩单呢?”苏珊慢吞吞地回答:“在我的房间里。”“你得了什么成绩?”苏珊不肯回答,站在原地,垂着眼皮盯着地面。妈妈说:“我猜你的成绩很差,是不是?去把你的成绩单拿出来!”妈妈看到苏珊得了三个D和两个C,一下子气炸了:“我真为你感到丢脸,苏珊!你有什么理由考这样的成绩?伊迪丝总是成绩很好,你怎么就不能学学姐姐呢?你总是又懒惰又粗心!真是咱们家的耻辱!你不能出去玩回到你的房间去!”

苏珊不如姐姐聪明,而伊迪丝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家庭地位,更加往下推妹妹,这又反过来加深了苏珊的挫折感。更甚者,妈妈还通过剥夺她出去玩的权利来惩罚她。

大多数人认为,鼓励会刺激两姐妹竞争更加激烈,而事实并非如此。让两人争加剧的,是让受挫的一方觉得更加没有希望,领先的一方产生需要永远保持领先的信念。领先的一方因此可能会产生过度的雄心,为自己树立不现实的目标。她会认为:除非自己一直领先,否则就会成为一个失败者。要想鼓励苏珊,妈妈必须不再把伊迪丝当作她的榜样。所有的比较都是有害的。苏珊只能通过自己产生内在动力,而不是模仿伊迪丝。只有当妈妈表现出对苏珊的信心,才能够真正帮助她。现在,即使苏珊努力,也是在迎合他人的期望。只有重拾真正的信心,苏珊才能改善。妈妈应该避免批评,把注意力转移到苏珊的进步上,别看是小小的进步,这至少是鼓励的开始。

让我们看看同样情形可以怎样不同处理,试试看如何鼓励气馁的孩子。

苏珊和伊迪丝拿着成绩单回到家,苏珊悄悄溜进了自己的房间。“妈妈看,我全是A”妈妈看了看伊迪丝的成绩单,并签了名,说。“真好,我很高兴你对学习这么感兴趣!”(请注意,妈妈评论的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学习本身。妈妈改变了以前的赞美,而是就事论事。)妈妈也知道苏珊在逃避自已的成绩。她等到和苏珊独处时才说:“亲爱的,你需要我在你的成绩单上签名吗?”苏珊很勉强地拿出成绩单。妈妈看过后签了名,对苏珊说:“我很高兴看到你对阅读这门课(她两个C中的一门)有兴趣。阅读很有趣 是吗?”妈妈抱了抱苏珊,并建议她;“你要不要帮我一起摆餐桌?”她们一起摆餐桌时,苏珊有点忐忑,忍不住说:“伊迪丝全都是A,而我大部分是D。”妈妈说:“你能不能和伊迪丝的成绩一样,这不重要。即使你们成绩不同,你也有可能对学习感兴趣。而且,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好很多!”

我们能够想象妈妈态度的改变对苏珊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苏珊会不敢相信。妈妈改变了想法,她不再认为只有伊迪丝才能考好,而苏珊在学习上永远不会有起色。对于苏珊而言,她几乎已经确定,任凭怎么努力,自己都不可能取得出色的成绩了。而她努力在阅读这一门上得了C,这是她的长处。当妈妈对她的努力表示认可时,就给了苏珊重新认知自己地位的机会,她也能重新看待“需要压倒才能赢得竞争”这件事。妈妈的做法激励苏珊进一步努力,让她看到即使是C也是有价值的。她会感觉到:“如果得到C是好事(不再觉得没有希望,那也许我能做得更好。”这个小小的希望就成了苏珊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苏珊更加努力了。

十岁的乔治在家里和学校都是个浮躁的孩子。他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成绩平平。他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大弟弟八岁,小弟弟三岁。乔治喜欢和小弟弟玩,经常和大弟弟吉姆发生冲突。吉姆在学校的成绩很好,他虽然不像乔治那么兴趣广泛,但只要开了头的事情,吉姆都会完成。

一天,乔治正在组装一个书架,接近完工。妈妈担心他又半途而废,想给他一些鼓励,便说:“这组书架真可爱,乔治,你做得太好了!”完全出乎妈妈的意料,乔治哭喊起来,将书架摔到地上,尖声叫着说:“它们不可爱!它们糟透了!”然后从工作间跑回了房间。

乔治的妈妈用了最明显的方法鼓励他,给他赞美。可是乔治的反应却证明赞美不但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增强了他的气馁。为什么会这样呢?赞美他的成绩就是鼓励他呀,难道不是吗?

这个例子证明,怎样鼓励孩子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和准则,应该取决于孩子。乔治有过度的雄心:他为自己设立了过高的目标。当妈妈赞美他时,他感到生气,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完美地做完一件事。他反而认为妈妈的赞美是在讥讽他。乔治认为自己要完成的作品应该完美无瑕,但是因为他的技巧不够娴熟(这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获得),他的努力总是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他企图一步登天,所以对自己做的每件事都不满意。当妈妈给他赞美时,他却认为那离自己的要求还很远。“连妈妈都不了解,那就没有人可以了解,我其实多么失败!”所以乔治听了妈妈的话会生气。

乔治非常需要鼓励。在他眼里,自己做什么事都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开始做一件件不同的工作,让人觉得他总是很忙。但他什么工作也不完成,其实他是在逃避自己是个“不完美的失败者”的感觉。他的弟弟总是成功完成,更是加剧了他的自我贬低。他的过度雄心,就是他认为“吉姆超过了我”想法的结果。他认为除非他超越吉姆,否则没有任何价值,他一定要比弟弟更好。这是一个错误的信念。而当乔治看到想要超过吉姆困难无比,简直不可能时,他就认定自己只能是个失败者。无论乔治得到多少赞美,都无济于事。如果妈妈告诉他不必力求完美,这更是徒劳,只能加深他“没有人了解我”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完美,他做的事情就代表了他这个人。即使偶然做成功一件事,他也会认为这只是个意外。支持他过度雄心的行为和支持他自行努力失败的举动,都会增强他的挫败感。乔治需要将他的关注从“做出完美的成就感”转移到“做出贡献的满足感”上。对乔治而言,即使做出贡献,这个贡献也必须是完美的,否则他还是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乔治需要更多帮助来重新评价自己的价值和家庭地位。乔治的完美主义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很可能与父母有关。可能父母一方或双方标准过高,他们可能嘴上跟乔治说“不必力求完美”,而自己的行为却否定了这个说法。在这个家庭中,父母需要和孩子们开诚布公地一起讨论:好到什么样是足够好?妈妈与其赞美乔治,不如跟他说“我看到你对组装书架有兴趣”更有效。

五岁的埃塞尔开心地尝试为自己铺床,她忙来忙去地把被子左拉拉右拉拉,最后终于铺好了。妈妈走进她的房间,看着铺得并不太平整的床说:“我会帮你铺床的,这床被子对你来说太重了。”

妈妈这样的行为不仅暗示埃塞尔因为她小所以低人一等,而且又通过熟练铺好床证明了她比埃塞尔优越。埃塞尔难堪地站在旁边,她费了好大劲铺好床带来的喜悦,被妈妈的成绩冲得无影无踪。埃塞尔很快会觉得:“我做这些努力有什么必要呢?反正妈妈比我做得好很多。”

如果妈妈看到埃塞尔自己铺床,表现出愉快,例如她可以说“你真能干,能把被子拉起来!”或者“看看我的大姑娘,能自己铺床了呢!”埃塞尔就会感受到成就的光芒,并且想要继续。不管床上有多少皱褶,毕竟孩子完成了一件工作,妈妈应该避免显示自己比孩子做得好。她不要指出埃塞尔留下多少皱褶,而是可以等女儿不在场的时候再铺平整等埃塞尔再自己铺几次床以后,妈妈可以提出建议,以增加鼓励。例如“你想想看,如果把被子先卷起来,再一个角一个角拉平,会怎样?”或者“如果你从这里拉一下,会怎样?”该换床单时,妈妈可以建议和埃塞尔两个人一起铺床,并同时玩说话的游戏一一要避免批评,多表达建设性的支持。例如:“我们现在各自找一个床垫的角,把一部分床单掖在下面。现在,咱们一起把床单拉到床头。你好,床头先生!”从诸如此类的游戏中,母女俩一起愉快地做事,孩子也能愉快地学习,并且妈妈不会给埃塞尔“你不会”的感受。

四岁的沃利和妈妈一起去邻居家串门。邻居家十八个月大的女儿帕蒂,正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玩具。妈妈建议沃利:“去和帕蒂玩吧,乖乖地玩,别捉弄她。”两位妈妈在厨房坐下来喝咖啡,沃利耸耸肩,脱掉外套,冲进客厅。不一会儿,就听到帕蒂的尖叫声。两位妈妈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客厅,看到沃利脸上露着扬扬自得的表情站在那里,还紧紧抱着帕蒂的洋娃娃。帕蒂大声地哭着,额头上有个红印。帕蒂的妈妈赶紧过去把她抱起来,搂着她亲吻安抚。沃利的妈妈抓着沃利:“你这个调皮的孩子!你对帕蒂干了什么?你抢了她的洋娃娃,还打了她,是不是?你怎么这么没规矩!我现在必须打你的屁股!”她打了沃利两巴掌,沃利哭了起来。“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她对已经让帕蒂安静下来的帕蒂妈妈说,“他总是欺负比他小的孩子。”沃利闷闷不乐地看着妈妈试图逗帕蒂笑,而帕蒂转过头,把脸埋进妈妈的怀里。帕蒂的妈妈说:“我们把咖啡喝完吧,她没事的,我抱着她就好了。”沃利的妈妈又转向沃利:“你真是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欺负比你小的孩子,丢不丢人?你给我老老实实在椅子上坐着,否则我会再打你屁股!

这件事情里面反映出很多信息,但就本章的目的,我们只谈其中的

挫折感。第一个强化沃利“低人一等”想法的,是妈妈已经预设他是“坏”的。每一次我们跟孩子说“要做个好孩子”时,我们都在暗示他有可能是“坏”的,我们对他自我改善的天性没有信心。然后,妈妈指出沃利的“坏行为”会怎样,告诉他“不要去捉弄帕蒂”。另外,沃利妈妈也没有把沃利的行为和人分开。她认定沃利是个调皮、没规矩的孩子。妈妈的预设、没信心和指责的语言更加强化了沃利的自我价值观。沃利的不良行为,是因为他没有信心凭自己的能力引起妈妈的积极关注。除了做个让人讨厌的孩子,沃利不知道自己还能有什么位置。一个欺侮弱者的孩子,通常是个气馁的孩子。他认定,只有当一个人显得很厉害很权威,才是有价值的。他是气馁,不是没规矩,更不是怀着恶意。我们必须把行为和行为者分开。我们必须理解,不良行为是内心气馁的错误表现。最后,妈妈看起来更加在乎那个小婴儿的笑容,这又使沃利的心灵雪上加霜。

应对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是不要做任何令人气馁的评论。那些评论不会“教”给孩子任何事。表达出相信沃利有能力和帕蒂玩的态度,比任何言语更能达到效果。“我们到隔壁去,如果你想的话可以和帕蒂玩。”只需要带着这样快乐的期望便足够了。当他们到达时,妈妈可以再次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和帕蒂玩还是坐在妈妈身旁。只要一开始有争执,妈妈可以很快地过去,拉起沃利的手说:“儿子,我对你今天感到如此不开心觉得很遗憾。既然你不喜欢在这里玩,我们就回家去吧!”当然,这样一来,妈妈会牺牲了这次的造访。但这样做,可以“教”给沃利,如果他愿意控制自己的行为,他可以与妈妈再来。她下回拜访时,可以把沃利托给亲戚或其他邻居一次,这样可以让他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沃利的妈妈能够避免当面指出沃利的不良行为,那么对沃利自信心的打击会至少减少ー半。如果她能接纳虽然沃利有不良行为,但他仍是个宝贝孩子,那她就容易在不纵容他的不良行为的前提下,给予沃利鼓励。当她表示沃利可以犯错误,那么她就同时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交还给了沃利,并且能够让他学会承担后果。当她建议沃利“准备好了再去串门”时,她同时也表达了对沃利能够改善自己行为的信心,沃利的心情会好转,也会想要再次去拜访邻居。

两位妈妈过分关心帕蒂的举动,也会令帕蒂有受挫感。她额头上的红印,说明帕蒂没有受到很大的伤害,妈妈们不用小题大做。帕蒂从这样的经历中会学到一点疼痛都不能忍受,只要一发生伤害,就需要有人立即安慰。她会愈来愈依赖妈妈,自己的勇气和调适能力会慢慢受损,很容易发展出自己是个容易受到伤害的婴儿的自我认知,时刻需要别人的保护。成人的生活里充满不适和痛苦,这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们学不会忍受痛苦、挫折、伤害和不适,那么他们今后的生活将会阻力重重。我们无法将孩子保护在真实生活之外,因此,帮助孩子为真实生活做好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替孩子难过,是大人所有态度中对孩子伤害最严重的态度之一,这种态度传递出的是大人对孩子以及他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信心。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如果帕蒂的妈妈用淡定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就能帮助帕蒂学习接受疼痛。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袖手旁观,不去安慰孩子,那是冷漠无情。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安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看到你很疼,我也有些难过,这很快会好起来的,你能够忍受。”妈妈可以只谈论那个小伤,不用立即抱起帕蒂:“宝贝,你会没事的,这只是个小小的伤。”然后就此打住。这时候,帕蒂还不能从当时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如果继续努力安慰她,会让她产生更多被伤害的情绪,让妈妈为自己忙个不停。妈妈说完这些安慰的话,可以静静地帮助帕蒂把玩具收好,这个时间会让帕蒂有机会将关注收回到自己身上,处理自己的问题。帕蒂是受伤的一方,她需要面对和克服的不仅仅是疼痛,还有他人的不友善及自己的弱小。如果妈妈给她空间和机会,并表达对她的信心,那么她就能很快恢复找到自己的勇气,发展适应困难的能力。

蕾切尔在学刺绣。愉快又专注。她时不时拿起正在绣的这条客用毛巾,欣赏自己的作品。过了一会儿,她带着这个心爱的“作品”去问妈妈一个不太确定的针法。“这里是菊叶绣针法,蕾切尔。”妈妈说,“可是老实说,宝贝,你看看这背后,你可以绣得更好呀,这些针脚太长了,看起来好乱。你拆掉重来一次吧,会好看很多的。”蕾切尔喜悦兴奋的表情暗淡下来。她叹了口气,抿着嘴角轻轻说:“我现在不想绣了,我想到外面去。”

对于蕾切尔从自己作品中想得到的满意和自豪,妈妈的话是严重的打击。“你可以绣得更好”,这绝不是鼓励。它暗含了“你做得不够好”的意思。蕾切尔眼中的好看,在妈妈眼里是乱七八糟,这是第二次挫折。妈妈还建议她拆掉重来,这令蕾切尔难以忍受,所以她丢下整件事情,将注意力转向别的。蕾切尔的妈妈从孩子表情的变化,应该能够看出自己的话造成了什么影响。

比较有帮助的一个方法是:妈妈再教蕾切尔一次菊叶绣针法,并分享蕾切尔对自己作品的喜爱,可以说:“宝贝,这个很漂亮,这里的针法很可爱。”指出几处蕾切尔绣得好的地方。“等你绣完了,咱们把它挂在浴室里。”这样子,妈妈不但分享了蕾切尔对作品的喜爱,还表达出这个是有用的作品。当妈妈指出蕾切尔绣得好的地方时,这也能够鼓励蕾切尔想要通过努力达到更好。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长处而不是短处上面。绣得好的地方是蕾切尔长处的体现,她的注意力也应该被引向那里。

父母放手让孩子进行新体验,有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七岁的彼得刚从爸爸妈妈那里领到自已做家务的报酬,他想去商场的模型店买一架心仪已久的飞机模型。妈妈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带你去商场,我们可以明天去。”彼得提议:“我可以自己骑自行车去。”妈妈回答,“彼得,你从来没有自己骑自行车去过中心繁华区,你知道那边有很多车。”彼得说:“我可以照顾自己的,妈妈,很多小朋友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那里的。”妈妈思考了一下,她想到商场外面那长长的一排自行车,自己经常在那里绊一下,又想到路上车流的危险。但是她也想到彼得每天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应付自如,确实能够照顾好自己。她回答:“好的 宝贝,你去吧,去买你的飞机模型。”彼得愉快地跑出去。妈妈忍住心里的不安,她想:“他还这么小……但这总是学习的机会。”将近一个小时后,彼得拿着完好无损的飞机模型跑进屋子:“看,妈妈,我买到了!”妈妈高兴地说:“我真高兴,彼得!现在你可以自己买东西了,是不是感觉很棒?!”

虽然彼得的妈妈非常忐忑不安,但她明白,彼得需要学习照顾自己。她克服了心里的恐惧,对彼得骑自行车的能力表现出信心。而彼得用行动证明了妈妈的正确,妈妈接着表扬了彼得的成功。最后,妈妈通过给彼得更多独立购物的机会,认可了彼得的独立。

六岁的本尼总是扣错扣子,上下对不齐。妈妈没有立即纠正他,而是让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她对本尼说:“本尼,我有个主意,你要不要试试看,从最下面的一颗扣子往上扣,看看会怎样?这样的方法,能让你看得更清楚。”这个新方法让人高兴,本尼按照妈妈的建议做了,当他整整齐齐地扣完最上面一颗扣子时,他开心地笑了起来。从这次的成功得到了启示,妈妈将这个方法推而广之。本尼往挂钩上挂睡衣时,裤子总因为挤成一团而掉下来。妈妈建议:“要不要试试看拿住睡裤的松紧带那里抖一抖,然后挂上去?”本尼捡起地上的睡裤,拿住松紧带将睡裤抖松,然后稳稳地挂在了挂钩上!他高兴地笑道:“哦!这样就行了!”

本尼的妈妈用这样的方式鼓励他,只字不提他的两次失败,而是通过引导他敢于尝试并愿意学习的欲望,让他取得成功。即使不用妈妈指出来,本尼也看到了自己的成功,而且从妈妈的微笑和明亮的眼神里,本尼也感受到了妈妈分享他成功的喜悦。

上述例子向我们展示了鼓励的重要性,并指出一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小陷阱”。鼓励非常重要,本书稍后还会再次提及。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只鼓励一次就会产生终生的效果。鼓励是一种持续的行为,能够让心生气馁的孩子最终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作为鼓励的一部分,赞美则要谨慎使用。它可能有危险性,就像乔治的例子那样。如果孩子将赞美看成是给自己的奖赏,那么少了赞美就会让孩子觉得被贬低;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在每件事上得到赞美,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做事情是为了得到赞美,而不是因为自己做出贡献和努力而心生满足。因此,这样的行为容易强化只有得到赞美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导致挫败和气馁。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一些简单的话语鼓励,例如:“我很高兴你会做这件事”“真不错”“谢谢你所做的”“看,你能做到”。

父母的爱最好通过不断鼓励孩子学习独立来表现。我们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并贯穿他们的整个童年。我们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这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问题的态度。孩子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让我们帮助孩子们发展这种勇气,并保持终生。

在本章的结尾,我们也想给父母们一些鼓励: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方法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书中指出育儿中出现的失误,并不是要批评和责怪当代的父母。他们也是大环境的产物,而这个大环境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能力范围。我们所做的,只是尝试提供一些帮助和解决之道,不是要让已经感到手足无措的父母更加沮丧和受挫。

我们再三强调,父母有勇气非常重要。当你感到忐忑、内疚,或者发现自己在想:“我的天哪,我完全做错了!”这时,请意识到自己有挫败感了。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我怎么做能让事情更好”这样的理智思维上来就好了。当你尝试的新方法管用了,为自己高兴吧;当你又回到旧习惯,也不要责怪自己。你需要具备的,是增强自己的勇气,改善自己,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你失败了,想一想自己曾有的成功,再试一次。总是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只会削弱你的勇气。请记住,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谦虚地承认自己会犯错,这并不影响你的个人价值,这会对你保持勇气非常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not working for perfection but only for improvement)。留心那些小小的进步,就能放松下来,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本书提到的理念和实践需要时间,不是一夜之间能做到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在向前迈进。每一次向前迈进,又成为鼓励自己的源头。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