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靠推理确认丈夫出轨|因果错觉: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一条短信让张女士倍感焦虑。

银行发来信息说,上周三,丈夫名下的信用卡在某宾馆消费了300多元。之前,张女士对这样的信息并不会多心,对丈夫也很放心。可她最近听说隔壁办公室的同事离婚了,原因是男方出轨,这无疑增添了她对"出轨"的敏感性。

当晚,她有意无意地问丈夫:"上周三你去哪了?"

"去上班了呀。"见丈夫回答地如此随意,张女士开始了深入分析。在她看来,是丈夫心虚了,随意是敷衍的表现。

张女士睡不着觉,因为她实在无法忽视这条短信的信息量:周三,工作日,大家都上班反而方便从事"见不得人的事";宾馆消费,谁会没事去宾馆消费呢?除了开房还能干什么呢?况且,300多元刚好是一间房的价格。

经过这么一琢磨,张女士几乎认定了丈夫已经背叛了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捅破这层窗户纸,还是将就着得过且过呢?如果他先提离婚怎么办?那孩子又归谁呢?我一定得把孩子的抚养权争到手。

第二天早上,丈夫因为要接见客户便提前去上班了。因为有了嫌隙,张女士认为丈夫的行为很反常。

就这么过了几天,张女士实在无法忍受再与丈夫一起生活了。她找到了闺蜜,与她诉说衷肠。

闺蜜二话不说:"离!亏待谁都不能亏待自己!和他摊牌!"

于是,张女士鼓起勇气找丈夫谈话:"你实话告诉我,上上周三你到底去哪了?"

丈夫看其如此认真,心中不免疑惑,说:"上次说了呀,就去上班了,下班后就回家了。"

"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我有证据,你坦白,我们好聚好散。"

"有什么证据?我要坦白什么?"

张女士拿出短信质问丈夫。丈夫一脸无辜,回想当天确实很平常,自己压根没见任何"可疑人物",更不可能去宾馆消费。可是,信用卡消费记录不会有假,这张信用卡也的确在丈夫的钱包里。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了搞清缘由,张女士与丈夫一起去宾馆调查,调查结果让人啼笑皆非。

原来,宾馆旁边有个加油站。那天下班后,丈夫确实来这里加油了。巧合的是,那天加油站的pos机坏了,便借了隔壁的宾馆的pos机"救急之用"。

这时,张女士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而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她竟为这场误会难过了两个星期。

妻子靠推理确认丈夫出轨|因果错觉: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这个故事的道理显而易见:有时我们的"亲眼所见"也并非事实,过度推理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可"推理"似乎人类与生俱来的爱好。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称为"因果错觉"。

"因果错觉"通常有3种表现:

1、人们喜欢凭经验来解释现象。

2、人们善于从巧合中寻找因果关系。

3、人们总是把早先发生的事情当作原因,随后发生的事情当作结果。


一、经验并不完全可靠

"模式识别"是人们对事物做出迅速反应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模式识别,比如,我们能通过走路姿势来判断一个人是谁,医生能通过症状判断一个人患了什么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经验。

如今,人类活动中要用脑的地方越来越多,为了节省脑力资源,人类便进化出了一种能力——总结经验:把纷繁复杂的世界归类于各种模式中,只要出现类似情况,就无需从头分析,从经验中提取相关信息即可。

但是,人类并未注意"复制经验"是一种极容易出错的模式。有时,一些细微的差别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人们仍旧因为"懒得动脑"而直接从经验中寻找答案。

上述的故事中,经验告诉我们,消费记录就是消费行为的直接证据,去宾馆的目的只有开房,所以张女士才会想当然地认为丈夫出轨了。

妻子靠推理确认丈夫出轨|因果错觉: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二、巧合会诱导人们想当然

"阴雨天气时关节炎患者的关节会更疼痛"这个说法几乎成为了我们的常识。可是,很多科学研究证实这两者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人们通常对科学研究听而不闻。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些人的确体验过阴雨天时关节变疼的感觉。

一旦形成固有观念,就再难改变了。可事实上,或许只是某个人刚好在关节疼的时候下雨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潮湿导致关节炎疼痛"的说法成了人们的经验。

两件同时发生的事也容易被人们看作有因果关系。

有人发现,当冰激凌销量上升时,溺死事件也会增多;当溺死事件减少时,冰激凌销量也在下降。到底是吃冰激凌会让人更容易溺水,还是溺水事件让人对吃冰激凌的欲望下降了?

人们似乎天生认定这两者存在因果关系。而事实上,只是因为天气变热使冰激凌销量增多,而越临近夏天,就有越多的人到河里游泳,溺死的频次也就增多了。

这说明,有相关关系的两件事并不一定有因果关系。而"究其原因"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倾向于把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于因果关系。

凡事都得问个为什么,找不出答案也得编个答案。

正如张女士,在她的观念里,丈夫一定是开了房才会有宾馆消费记录,完全想不到刷卡只是一种巧合。

妻子靠推理确认丈夫出轨|因果错觉: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三、"前因后果"或许是一种认知偏差

仔细揣摩以下两句话:

小明的妈妈打了小明一顿。第二天,小明已是遍体鳞伤。

小明的妈妈对小明的行为大发雷霆。第二天,小明已是遍体鳞伤。

第一句话中,我们无需推测便可知小明遍体鳞伤的原因是小明的妈妈打了他。而第二句话中,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小明受伤的原因就是妈妈打了他,即便这只是推测。

这说明,人们倾向于把两件前后发生的事归结为因果关系,即前是因后是果。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倾向于按照时间顺序来接受和编排信息,并用因果关系将其串联。

然而,"前因后果"看似天衣无缝,却是人类猜想与推测的产物,它与事实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却能蒙蔽人的双眼,左右人的思想。

正如张女士,在她的观念里,因为有宾馆消费记录,所以丈夫才会有反常行为,可通过上帝视角来看,这两者压根没一点联系。

妻子靠推理确认丈夫出轨|因果错觉: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所以,"因果错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缺陷,可它不是致命的。只要稍作理性分析,不妄加推断,一些"有理有据的事实"也会不攻自破。


参考书目:《看不见的大猩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