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說起“大塘騎樓”,也許許多人不知道;但提到“汕尾騎樓”,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知道。“大塘騎樓”是海陸豐地區村莊中絕無僅有的的“民國街”,在民國時期,它以南洋“騎樓風格”同汕尾二、三馬路西歐“騎樓風格” 齊名,聞名遐邇。

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大塘騎樓

“大塘騎樓”座落在陸豐橋衝鎮大塘村內墟仔街的兩旁,是昔日大塘墟的主要商業街。據介紹,清道光初年,大塘墟只有幾間簡陋攤點,至光緒初年逐漸擴充到小店、小舖二十多間,是當地的商貿及貨物的集散地。

民國甲子年(1924年),出生於大塘村的華僑鉅子、馬來西亞檳城實業家盧文儀,斥出巨資,歷時五年,建造了規格統一、佔地約100畝的一條街的“上樓下廊”二層騎樓商鋪,共計72間。騎樓一條街商鋪形成後,促進了大塘墟的商貿發展。在鼎盛時期,這裡商業繁榮,有三家當鋪,商賈雲集,還跟馬來西亞有直接商貿往來。

民國時曾是熱鬧的商貿中心 生意曾紅火到要建港口

“大塘騎樓”由兩段兩排相向的風雨騎樓組成,中間是由石條鋪成的街道,十來米寬。它的設計圖紙來自馬來西亞,仿照馬來西亞吉打州魯乃大街商鋪的樣式繪製。這是一種在華南地區僑鄉十分流行的建築,其特色是毗鄰的門廊組成一條沿街廊道,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頗具南洋風情。

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據瞭解, 考慮到當時地處商貿中心,在設計民國街時,建築的商業用途被髮揮的淋漓盡致。騎樓分兩層,當時一樓設為商鋪,有前後門,朝街開的前門便於買賣,而後門則用來進貨。

騎樓為商住兩用,二樓既可居住也能充當倉庫。在一樓房間的內側,天花板上有直徑一米寬的圓洞,據介紹,一樓房間只有13平米左右,為了節省空間,那時的商人們通過圓洞把進來的貨拉到樓上儲存,等到需要補貨時,再由圓洞下貨。

據悉,民國街的出現完全改變了當地貿易市場的局面,使當地的貿易市場盛極一時,成為方圓幾十裡都饒有名氣的商貿中心。據說最鼎盛時期,這裡曾有三家當鋪。可以想象當年這裡是怎樣的一派商賈雲集、精品薈萃,各行各業繁榮昌盛的景象。據瞭解,當時民國街上的商品種類很多:比如:米、煤油、染布、竹笏山貨、農具、家用鐵器,其中不乏來自經香港轉運而來的洋貨。另外,這裡的行業也不少,比如做豆乾豆腐的、剃頭的、開當鋪的。

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鑑於民國街生意如此紅火,上世紀四十年代,民國街的投資人還準備在民國街附近建一個港口。當時,民國街北門外有杉籬和新開的河溝,投資人還打算將烏坎河沿岸築為石堤,石堤兩邊種上青竹,疏通河道,供來往於香港等地的電船、帆船、杉排航行和停泊,不過,因一些原因,籌建工作未能成行。

與影片和文字的記錄一樣,如今民國街建築牆壁和樑上的雕塑仍栩栩如生,走廊水泥柱圖案經歷近百年而沒有走樣,從遺存的百葉窗欞、花瓶浮雕上仍可見當初精湛的技藝。在二樓窗戶的外牆兩側各有一幅浮雕,有蘭花、荷花、動物、青花瓷等形狀。此外,還有母親哺乳孩子、八仙過海的題材內容。

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華僑鉅子盧文儀

“大塘騎樓”的捐建者盧文儀(1865-1943),出生於廣東省陸豐大塘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884年,19歲的盧文儀為生活所迫到印度尼西亞日裡地區給資本家種植菸草,做了三年僅供食宿的苦工,終於脫離了資本家的制約而自謀生計,轉到馬來西亞魯乃埠地區經營商業。

民國時期這位潮商就在家鄉建起繁華商業街

▲馬來西亞華僑盧文儀

起初,盧文儀租賃園地,種植木薯,飼養豬畜等,獲利頗豐。隨後,盧文儀轉而向英國殖民者購買荒地山坡萬畝,種植橡膠。他經過細心研究,使用獨特的耕作方法,如在山地斜坡地方,按一定距離,挖掘橫溝以貯存雨水及沖積泥土,使土地溼潤而且肥沃,這樣橡膠樹生長快、橡膠乳量多質量好。這時他僱用橡膠工人數千、成為馬來亞橡膠業有名的實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