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在世子女不孝,死后为何要大办丧葬?

老孙立超


农村长期愚孝的做法典型的: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农村人长期受环境乡俗影响,倾家荡产也要大办丧事,主要是碍于乡亲邻里的说辞,真的是怕给别人留“话柄”其实就是内心惭愧内疚的表现,不能正确地按自己的经济条件办理,总之是愚昧加愚蠢的行为。


白桦雨2


儿孙满堂应该是作为老人的一种引以为荣的心态,还不就是为了养老、防老和送终。只不过是农村老人养老现状的困惑,略胜于城市而已。在农村,绝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和父母聚多离少,使他们成了“留守”或“空巢”的老人,这也是情非得己,倒是可以理解。但是,也有极少数子女对父母不管不顾,甚至是遗弃。对自己的父母都这么不孝敬,待父母去世了,丧礼的场面越来越大,为什么要如此“薄养厚葬”呢?

我身处农村,这样的事还是有的,我想,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多少也有利益的驱使,为了“见好就收”的利益

在农村,不论谁家有丧事,都是大事情。一般来说,逝者要停放两天,或四天,第三天,或第五天才出殡安葬。“丧事不请自到”是很多农村的风俗,即停尸期间,乡邻亲友都会闻讯赶来帮忙。即使你家境再不好,也要置办酒席,答谢乡友。

  • 农村人大都是自办酒席,莱品、烟酒基本上都是大众化,“亲民化”,看起来是操办了,比起酒店的花费,省了许多钱。说是吃酒席,不随个“份子钱”绝对不行。因为人情份子情由来已久,早已成为一种习俗而传承。份子钱也不是有数额的规定,只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特别是这些年,“水涨船高”,已成为当今农村沉重的经济负担。一场丧事下来,丧主家不赚钱才怪呢?父母活着的时候,也许没啥大的利用价值。父母去世了,对于那些不孝敬父母的子女,也许看见了“商机”,仅几天时间也可以赚一笔,于是,便大办丧事了。
  • 另外,如果父母有资产,还没有来得及做出最后的分割。那些平时不孝敬父母的便“下血本”,“下赌注”,对丧事大操大办,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获得遗产的几率。父母死后儿女为争夺遗产大闹,甚至诉讼法院的事时有耳闻。

可能留下好名声,为了自己的面子

勿庸讳言,由于居住环境和风土人情,农村人还是很重视脸面的。平日里,就算是子女再怎么不孝敬父母,那都是耳听为虚,也是家务事,别人也不加置评。就算是父母在世时不尽孝,也是邻居和至亲知道的,骗不了这些人。

丧葬就不同了,有远方的亲友,十里八村的老乡,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眼见为实。大操大办了,不明真相的人还真的以为子女是孝顺的。因为在道德社会里,名声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才会扬名留声,那可是面子的问题。


父母生前不尽孝,死后却要大操大办,其实,这也是农村养老问题中出现的一个弊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拉扯儿女实属不易,特别是经过饥荒年代的,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作为儿女,还是要竭尽所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古人有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父母去世了,多大的排场,花多少钱,父母看不到,享受不了;“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是农村批评那些假装孝道人的俚语。父母在世,应该尽到儿女该尽的孝道,否则是没有补救的办法,父母死后所做的一切都是枉然。


提神


不管农村城市,目前都存在在老人膽养问题上的薄养厚葬之风,生前不孝,死后胡闹,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己脸贴金,建议基层街道,社区,生产组应严格管控此等不良风气,力争做到厚养薄葬,让老人有尊严的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