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系,大博弈:“失落”的20年?(下)

(思进注:再补充两点:一、日本目前的房价,和最高点相比,依然腰斩;二、第从360到79日元/ 美金,日元至少升值了以后,严重挫败了日本的出口实力……)

无体系,大博弈:“失落”的20年?(下)

无体系,大博弈:“失落”的20年?(下)

(接上)实际上,在“广场协议”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日元升值并没有为美国商品打开广阔的日本市场,因为日本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很强的结构性差异,形成不了价格竞争。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最“悲惨”的时代,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日本产品,无论是电器、汽车,还是中间机械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因此,就减少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这一目标来说,“广场协议”是彻底失败的。

“广场协议”之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贬值均达40%以上,这一改变不仅影响巨大,而且持续到今天。对此最好的解释也许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谓的“打耳光理论”(Slash the Face Theory)。

这就是说,市场上某些商品包括金融产品的价格,因为某种原因广受追捧,越来越高出“真实价格”,造成了巨大的泡沫。泡沫终要破灭,但在“打耳光”般的外力震撼下,破灭过程可能突然加速。泡沫破灭后,市场参与者往往因为恐惧心理会作出非理性反应,导致资产价格雪崩般暴跌。常见的股市泡沫迅速破灭现象便是如此。

有人形象地说:市场有时就像是《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故事,需要胡屠户的大巴掌扇一下才会忽然清醒过来。

这就是说,美元其实早就该贬值了,“广场协议”实际上是打了美元一个大耳光。否则,如果美元下跌只是政府“阴谋”强行干预所致,就不可能维持太久。一旦政府停止干预,市场就会驱使回归到合理的价位。

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称为“失落的10年”或“失落的20年”,日本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增长速度的巨大相对优势,终结了泡沫堆上的狂欢节,咄咄逼人的“买下美国”叫嚣销声匿迹;东京作为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美梦破灭,日元未能跃升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房价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最繁荣时期“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价位。

尽管如此,在那最糟糕的10年里日本仍然保持了每年1.5%的经济增长,10年间增长了10%,虽比过去几十年的增长速度慢了很多,但是从未陷入真性的萧条;国际贸易领域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贸易顺差,2010年,达到了1 960亿美元,是1989年的3倍;实际可支配财富不断上升,也没有错过建立一个更加坚实的工业基础。

而且在保持实力的同时,环境保护良好、技术常保领先、社会气氛和谐、人心仍然稳定。失业率一直低于5.5%,目下在4.5%左右;CPI经常徘徊在0点上下,人们得以享受稳中有降的物价,家庭平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20平方米,国民的优渥生活没有下滑;在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日本被描绘为“完全瘫痪”的时候,人均发电量是美国的两倍,这个态势保持到了新世纪。1989-2009年,日本人平均预期寿命从78.8岁增长到83岁,增加了4.2岁,意味着现在日本人比美国人平均长寿4.8年,这要归功于更好的医疗保健措施。……在欧洲或美国,这些都将被视为非常伟大的成就。

应该看到,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发展高新产业,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提高人民收入以刺激内需消费,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天日本有可能提供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转型范例。

日本尽管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和十多年经济的停滞,一个人口不到1.3亿的国家,GDP仍长列世界第二,直至2009年为中国超过,退居第三。

2010年日本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2 983美元,超过了德国(40 123美元)和法国(39 475美元),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排名第14。排名首位是卢森堡,人均名义GDP为105 313美元。挪威紧跟其后,为84 473美元。美国排名第8,为46 588美元。韩国排名第26,为20 757美元。中国为4 430美元。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市场投资者仍然看不到全球经济明显复苏,或者欧洲区金融市场完全稳定的迹象,而日本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与欧美相比较轻微,避险资金在美元和日元中更愿意选择日元,因此日元成了香饽饽。2007年8月初至2010年7月底,日元对美元、欧元和英镑分别升值了 27%、30%与43%,对加元与澳元分别升值了24%与22%。2011年发生“3·11大地震”后,日元升势依然强劲,2012年2月初达到1美元兑75.91日元的“不堪承受”的高峰,但是国际社会仍然无意推高日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份额。

对于这一段历史,外界一直褒贬不一。

所以说,笼统地说“失落的10年”“失落的20年”或“跌倒的巨人”,这样的定位未必有助于认识这个国家的真情实况或是反映货币金融内在规律性。

2012年底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之际,面临欧美反复推出“量化宽松”(参见第十章第三节)为名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创造出海量的国际资金流动性,许多国家本币争相贬值声,致使日元被动升值 (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日元对美元升值23.62%),出口顺差大幅衰减的严峻形势;决定充分利用日本长期低通胀的有利条件,采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限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政策利率降为负值),政府举债投资,增加公共开支,加速日元贬值(争取通胀率达到2%的),创造通膨预期,从而为金融市场注入活力,刺激人们尽早购物的愿望,带动内需消费及企业投资,扭转长年消费与投资低迷不振的局面。

安倍主政后推行的这种经济新政,人称“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核心内容可归结为所谓“三箭齐发”,即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成长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舍本逐末,只图一时促增长和股市亮丽的赌博性取巧之举,将为日本留下后果难以逆料的祸根——巨额债务(2013年国债可能达到GDP的245%,在有统计数据的国家中排名第一),以致发生市场灾难的概率大增。评者以为主政者追求短期业绩以求稳定政权的目的,可能重于经济意义。大半年来实施效果可概括为:有得有失,难以为继。(完)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