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下面是九江网编者个人的体悟:

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

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守其黑】

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

下文是转自于网络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视角,让各位网友自行参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为明知本性洁白,明白是非对错,却守持混黑的态势,外表要装成愚钝,笑看尘世变幻,和“知荣守辱”、“大智若愚”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看似简单的“知白守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具有深邃的辩证思想。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种人生哲学,当我们深处光明之中,却要去守住黑暗。常常被人误认为和“大智若愚”一样,认为这都是消极的处世之道。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守黑”和“若愚”并不是要我们愚钝不化,就像一个人站在光明中往往看不清黑暗,但在黑暗中却可以看见光明。即使我们看清了事物本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蒙昧的状态。这会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是对“道”的另一种描述。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西方人的个性比较张扬,中国人通常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内敛、含蓄的,“知其白,守其黑”也是国人韬光养晦主张的一种表述。做人不能太高调,即使你很厉害也不要太蛮横,不要随意出风头,应该谦虚一点、柔和一点。谁也不喜欢蛮横高调的人,你在星光灿烂的同时也暴露了你的缺点,你看现在多少高调的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下围棋讲究“知白守黑”,就是要纵观全局,立足一处。传统的水墨画讲究的是白与黑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境界,把握虚实,运黑为白。可以说老子的“知白守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书画家们也受益无穷。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老子的这句格言虽然不如“大智若愚”那么有名,但是对欧洲哲学家的影响却很大,黑格尔就非常欣赏“知白守黑”,用黑格尔的说法就是虽然知晓光明,却将自己沉浸在深深的黑暗中。借用诗人顾城的说法:“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是“知其白,守其黑”的另一种解释。

《老子》第二十八章中还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严复曾说过:“守雌者必知其雄,守黑者必知其白,守辱者必知其荣;否则雌矣,黑矣,辱矣,天下之至贱者也,奚足贵乎!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这段话是说我们在学习《老子》时,往往强调“守黑”,而忽略了在对待白与黑时,老子不仅“守黑”,而且“知白”。只有对于“白”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才能处于“黑”的一方。“守黑”的“守”,并不是指退缩或回避,它不仅执“黑”的一面,也可以运用“白”的一面。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与不得不处于雌柔、不得不处于暗昧、不得不居于卑下是绝然不同的,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是被动接受,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老子提出“知白守黑”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

古人对宇宙本体的朴素理解衍生出了太极图,它也体现出“知白守黑”之道。阴阳两极以黑白来体现,白者为阳,黑者为阴,围绕一个圆心周而复始的运转,包含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很强的辩证色彩。

老子“知白守黑”的思想不只是对个人,更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既有对事物善良、美好一面的认识,也有对丑恶的正视,对黑与白的辩证把握让中国人学会了韬光养晦的为人处世之道。

下文是另外转自于网络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视角,让各位网友自行参悟。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函谷关令尹喜让他著书,老子于是手书五千言,也就是后来的《道德经》,然后骑牛而去。后来《道德经》发展成了中国道家的经典,包罗万象,对后来中国的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这段话,就是出自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原文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出生于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距离今天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老子在衰微的周王室担任藏书吏,相当于图书馆长,所以博闻强识。

春秋时期的语言,相对于后来唐宋时期的古汉语,意思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这段话,今天的人基本上都看不懂了。

造成春秋战国时期书面语言复杂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当时没有纸张,文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的,所以古代的文字,能省则省,相对于口语而言更加简化,一个字表达几个字的意思,所以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道德经》中的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如下: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什么是雄壮刚强,却能够安心于雌柔软弱的状态,甘心处于溪流那样的地位。甘守溪谷,人就不会背离道德,从而回归到赤子一般的天真无邪。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强敌当前,对方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选择暂时的退让,避免激烈的冲突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举个例子,唐朝时期,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帝之位。北方的颉利可汗认为唐朝根基不稳,率领20万铁骑南下入侵中原。李世民审时度势,和颉利可汗订立城下之盟,暂时讲和。后来李世民励精图治,千里奔袭颉利可汗的领地,生擒颉利可汗,平定北方。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明白什么是明亮清白,却能够安心于黑暗和被误解,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对象。甘心处于这种状态,人就不会在道德上出现什么差错,从而回归到一种绵延无尽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当我们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辩解,而是要在这种被误解的状态下,继续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是非黑白,等到紧急的情况过去了再去分辨。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曹操的手下名将于禁,因为看不惯曹氏将令带领的青州兵飞扬跋扈,为非作歹的样子,有一次在青州兵抢劫百姓的时候,他让自己的军队狠狠地教训了青州兵。后来遇到了敌人,被教训的青州兵跑到曹操那里去控告于禁造反,于禁没有分辨,而是先让自己手下的士兵列成阵势,打完了仗。再去曹操那里和青州兵对质,曹操因此很欣赏他。

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明白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心处于卑下的地位,甘心处于低谷之中。甘守低谷,人的道德就会更加充足,从而回归到混沌之初的淳朴的状态。

如果引申为做人的道理的话,就是说在我们处于一种卑下的地位时,心里要知道什么才是荣耀的事情,但是要甘心处于这种卑下的地位,等待时机,一举改变自己的处境。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而且被俘虏。夫差为了羞辱勾践,把他等成自己的奴仆一样看待,甚至让他为自己牵马。士可杀不可辱,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愤怒自杀,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后来夫差将他放还越过,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后来率领越国的军队打败吴王夫差,灭了吴国。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人生的哲学和做人的道理。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我们在修行自己的道德品格之时,更要学会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这是又一种解读

一千个中国人读《山海经》可能有800个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个中国人读《道德经》可能有一千种理解,有的从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阴谋诡计,有的看到修身养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可称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经》。

原句是这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我们来看看这三知三守的深义: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一、知其雄守其雌

明确知道雄强是什么样,却安然坚守雌柔的地位。就好似天下最低调的河流深涧,永恒的大德不会丧失,恢复到婴儿一样纯然状态。汉朝中兴是从光武帝刘秀开始的,刘秀为人非常和善,温文尔雅,完全与祖先刘邦是两种性格的人,却在历史上成为获点赞非常高的皇帝。当年他在京城太学上学,然后回家种地务农经商,完全就是个和气的小帅哥。当王莽篡汉以后,平常人从没想到刘秀这样文弱的书生会造反,结果两军阵前,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向着几十万敌军冲锋,激励了两万人的友军,创造了战胜几十万敌人的奇迹。

老子的道揭示了上善若水的道理,揭示了以柔克刚的奥秘,明白的人会有惊人的发现。打败王莽建立东汉王朝以后,刘秀以柔治国,善待功臣,春风化雨,施恩天下,可以说是比较谦虚低调的有为皇帝。

二、知其白守其黑

知道什么是光明洁净,却甘居灰暗的地方。成为人们认识天道的典范,因而永恒的德行没有差错,可以恢复到初始终极状态。简单说来,就是明白人也不要太耍聪明,要和光同尘低调做人方才会与道同在。大智若愚是看透世界又能与世界同步。出发点并不是自己真的笨得像猪,而是大智若愚。平常低调做人与人为善,在必要时能扮猪吃虎,顺应天地法则,当适合时机来临时也能与天地造化同行,雷霆一击涤荡世界。

知白守黑这种观念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下围棋、写书法、军事谋略、人际交往等都讲究阴阳平衡,知白守黑。过去古代的很多直爽忠臣,铮铮铁骨,往往被奸臣小人利用,最后壮志未酬,比如商朝的比干、明朝的于谦。也有一些大智若愚的有识之士能和光同尘,掌握时机拨乱反正,挽狂澜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如汉朝的霍光、清朝的曾国藩。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


二、知其荣守其辱

明知什么是光辉荣耀,却甘于坚守在卑微的地位。就好似天下最深的山谷,永恒的德性才会圆满充足,返归于最自然质朴状态。 成就一番事业难,更难的是善始善终。汉朝开国后,最能打仗的韩信功劳太大了,他获得过刘邦的免死承诺,可是照样躲不过吕后的棍棒杀戮。而张良深知荣辱转换之秘,没事闭门修身养性,假借辟谷修道为名躲避风头,无意在朝中争风夺利,反而能善始善终。

明朝的心学圣人王阳明在朝中做官时行事光明磊落,结果得罪权臣受到杖刑,当他吃尽辛苦逃亡到云南龙场当了驿站小官后,条件异常艰苦,随时可能死亡,当他不畏生死每天晚上睡进石棺后,却豁然开朗。最卑辱的地方最卑辱的官位最卑辱的人生境遇,让他在龙场悟道,悟出了自己的人生大道,找到自己的心学真理。

可以说三知三守代表了老子的以柔克刚思想,让低调忍让、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变得更接地气……

唐代黄滔创作了一篇散文 知白守黑赋  文词优美,值得一读:

知白守黑赋

知白守黑赋

白之能知,须守黑于所为。黑之能守,则知白而无咎。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

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炫实矜华之鬼。是宜采厥理,扣其辞。

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或元黄而可得,或苍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彻万物,昭彰一时,故为祸患之所之。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视之而不见,亦晓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蒙众惑,故为安宁之所则。繇是任怀霜而怀雪,不在明言。

纵如璧以如圭,终须默识。如此则准绳万国,龟镜八区。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有于不有,无于不无。

亦犹玉之贯虹,以韫石而为妙。珠之象月,以蚌胎而为殊。论于物而物且能尔,验于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钓璜于西渭之滨,扣角向南山之夕。须知刖足以招祸,莫若漆身而遁迹。

君不见斗牛乌兔,垂大明而或隔阴霾。麟凤龟龙,作嘉瑞而常居薮泽。则知以白藏黑兮,道无不全。以白离黑兮,理其不然。

若内包乎皎皎,当外处乎绵绵。故怀希代之珍者被褐,负不羁之才者草元。

然后宏彰典式,克免危颠。夫如是则垂戒无垠,推诚触类。靡令受彩之质,或爽处蒙之意。吾徒也勉之哉,佩带斯言而勿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