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一次就考上了公务员,为什么有人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上?

lvningwei


公务员考试真的是需要实力的,笔试行测和申论,考察的问题方方面面,面试一般是结构化面试,问题非常的实际,是要有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因此,公务员考试本身是比较难的;

公务员的待遇不用说,在当地绝对是中等靠上的,五险一金,高比例医疗报销,工会福利,正常过节假日(部分乡镇除外),体制内的有些便利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教育,医疗都可以享受比较好的条件,被誉为金饭碗,一点不为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公考大军,竞争异常激烈,千军过独木桥,我曾报考过国考一个职位,20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其难度可想而知,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足够的知识储备,选拔性考试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有人一次性考上,绝不是靠的运气,背后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有些人声称裸考通过,毕竟是极少数,这些“幸运儿”本身实力就很强,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大部分人考不上,或者几次后上岸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只有踏实备考,不轻言放弃,才能上岸。


轩辕小桂圆


我是10年大学毕业,12年参加过一次国考,被调剂,13年参加过一次省考,考了第五名,之后再没考过,直到17年突然决定再考,本来很多年没有学习了,我没想的一次考上,先摸摸底,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进面,结果考上了。下面我谈谈自己一次性考上(勉强算一次性)的原因:

一是笔试,每天听三个小时网课认真做笔记,掌握每一个考点,然后用五十天时间大量刷题,大概做了一万多道,总结错题,狠心逼自己做不擅长的申论,结果发现申论很有意思,小题拿分比较容易,大作文拿个及格分就行了,也就是不要走题,最后,笔试第三名,要两个,我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二是面试,报了个11天的协议班,时间算短,因为他们都说党群系统不好逆袭,拉不开分差,所以我还是打酱油的心态,知道怎么答上考场练练胆量,(以前不好好考很大原因是害怕面试)结果进了面试班以后,我心态变了,我要全力以赴不让自己后悔,面试班我年龄最大(我比最小的大9岁),我意识到可能下次都进不了面,上课时间是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我跟老师要了教室的钥匙,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中午吃完饭我休息半个小时,直到面试班结束。回家又刻苦学习了半个月,期间我同学回来考了一下我,完全不行,我同学说赌一把吧,党群系统一般考名言警句,让我背习大大五四青年讲话,就这样我用一个星期时间背了三篇习大大讲话,一字不差的背下来,再从中提炼能用的点用在答题上,有点反培训班套路的意思,但又遵从培训班教的逻辑和条理,最后逆袭了,总分第二名。

第三是运气,以往我的专业只能报税务局,税务局分数很高且只招一个,18年我能报的岗位有三个,我从中选择了一个招两个人的,而且突然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以前都是大专,直接刷掉一大批人(我们领导说过一句话,大事靠命小事看人,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前五名都没有拉开分差,直接导致第二名心态崩了,守擂比攻擂压力更大。

有点走题了[捂脸],我总结一下,首先肯定得下功夫学,那些裸考上岸的要么没说真话要么天赋异禀,其次,岗位的选择和运气很重要,再次,心态要好,成则成,不成再接再厉,但是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全力以赴!最后,要考就趁早,机会一年比一年少,19年机构改革没招人,20年出了公告的以应届生为主,所以,幸亏我考上了,要不不能考找谁说理去[灵光一闪]


阳光猪朗朗


能不能成功考上公务员是内因和外因同时在起作用的,有的人一次就考上了,有的人很多次才考上,说明在这两方面上有截然不同的差别,内因主要是考生个人的因素,外因包含的内容很多,下面我就一一来说明。

一、内在因素

从哲学角度来讲,内在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具体到考公务员这个事情上,就是考生自身的影响,表现在备考心态、个人能力、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人各有异,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备考心态好坏、个人能力高低、主观能动性强弱,都是一个考生能不能顺利考上公务员的关键。

1、备考心态:心态决定了以后的发展,有的考生在整个备考过程中,一直保持一种必胜的决心,不成功便成仁,有这样的心态支撑下,每一次考试,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精神风貌全力以赴,如此的话,顺利上岸只是时间问题,而有的考生,可能是因为跟风考试,或者就是考考试试,撞撞运气,完全打酱油、配人数、陪考的心态,那么备考时状态自然比较松弛,成功率大大降低。心态是一切行动的前提,考生既然打算要考公务员,心理关必须得强大。

2、个人能力:开始准备考公务员的人都是大学毕业后或者即将大学毕业,二十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生涯,积累的知识、阅历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说从一起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时算起跑线的话,势必大家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人在二十多年里耳濡目染、勤勤恳恳学习,有的人却是差不多心理,累积的知识储备当然差别很明显,基础不同,虽说可以努力补上来,但是先天的智力条件呢,这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的,后天需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去填补。说到这,想到一个考友说自己从小说话结结巴巴,长大后报考公务员,通过强加锻炼,终于改掉了结巴的毛病,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可想付出的精力和汗水有多少,而那些本身语言方面正常的考生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也可能会有其他的烦恼。

3、主观能动性:大家都知道,考公务员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之一,要不要选择这一条路,完全在自己,那么在备考复习时也在自己,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积极寻找复习方法、主动去学习的考生,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上岸。公考复习不像以前上学时候,作业完不成有老师、家长耳提面命,题目不会、成绩不高时刻有人提点,而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再管着、催着,全靠自觉和意志力,主观能动性强的考生,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到最后,有自律意识,坚持不懈,而主观能动性差的考生,大多连第一轮笔试海选都通不过,更别说之后的面试PK了。

二、外在因素

考公务员除了内因的影响,外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并且外因涉及的面更多更复杂,比如:岗位的选择、同岗位的竞争力、是否报培训班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并不是决定性方面,也可以说是所谓的运气吧,因为这些因素并不好限定,不过可以尽量避免,将影响降到最小。

1、岗位的选择:此为外因里所占分量比较重的因素,公务员考试竞争力的大小都在同岗位内,很多时候看似报名人数特别多,每年增长人数多少万,并不一定跟个人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有可能增长的人数都是其他岗位的,并不是自己所报考的岗位。岗位的选择牵扯很多方面,比如:专业、学历、基层工作经验、身份、户籍、城市、单位、限四项目人员报考等,限制条件越多的岗位,竞争力相对就会越小,所以在选择岗位时,兼顾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尽量选择限制条件多的岗位,以增加胜算,举个例子来说:公考职位表中有的岗位是限基层服务四项目人员报考的,会发现这些岗位报名人数极少,十几个、二十几个,有的甚至只有个位数考生报考,当然也得考虑1:5的开考比例,还有的限某地户籍的人员报考,这种岗位报名人数也不会太多,相应的竞争力也小,笔试的通过率就比较高。不过考试水平很高的大神、大佬就可以自动忽略此建议了,因为不管报考哪个岗位,只有碾压别人的份,其他人只能是望尘莫及。

2、考试密度:何为考试密度?简单来说就是一段时间内,各省市发布考试信息、组织考试的次数,国考一年只有一次,省考有的地方一年组织一次,有的地方一年两次,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还有可能延期或者暂停,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的影响,2020年的省考一直没有开始,按照往年的情况,如今笔试已经举行结束,正在等待笔试出成绩。就拿四月份联考来说,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联考行列,因为笔试是在同一天进行,全国的考生只能选择某一省份的某一个岗位,不能同时报名多个岗位,因为人不可能分身去参加考试,所以无形中考试竞争力就下降不少,整体来看,考生人数是一定的,各省份同一天进行笔试,可以理解为这么多个岗位同时面向全国招考,如此,整体竞争力就下降了,但是对于那些连轴转到各省份赶考的考生来说,机会反而少了,不过整体来说还是有利的。

3、培训班的选择:公考热催生了大量的公考培训机构,是否选择培训班、选择哪个培训班,对公考成功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因为有不少考生始终没报过培训班,也成功上岸了,仍有一些考生报了很贵的培训班,依然没有上岸,这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培训班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都报培训班的考生来说,收获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在接收能力和消化能力方面有差别,所以培训班的选择比较客观的是不同时段自身能力的前后对照,有没有进步,进步多少,而不是跟其他考生对照,况且,每次考试的对手也不相同,跟其他人可比性不强。

因为篇幅有限,就不再多赘述了,总之,考公务员需要自己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准备,一次考上的和多次考上的,过程虽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愿所有公考人坚持不懈,顺利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