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最近很火,《惊雷》到底是不是一首歌,如果不是,为什么感觉这么多人喜欢?

张光久


近日,杨坤谈到歌曲《惊雷》,称其“要歌没歌,要选旋律没旋律,要节奏没节奏,要律动没律动,就不是一首歌。”也说道:“一声惊雷把我劈醒了,太难听了,俗气,没有任何技术含量。”随后,惊雷原唱MC六道回应杨坤,表示音乐没有高低之分,存在即合理,这么多人喜欢惊雷,肯定是在惊雷感受到了快乐,给人带来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甚至说道:“惊雷比您任何一首歌都火。”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有人在杨坤的直播间疯狂刷屏惊雷,后有杨坤diss惊雷的言论,可能语气是过激了些,但是他说的,也算事实。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句话也有待斟酌,其实有意思有热度并不代表它就是音乐,就拿现在很火的青春有你2中“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来说,大家也很喜欢,也带给了大众快乐,那这能算是音乐么?

那么下面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惊雷是什么?网络上给出的解释是:《惊雷》是一首很火的喊麦歌曲,原创演唱者为六道。该歌曲深受各位MC和说唱爱好者的喜爱,也是当今时代文艺复兴的一带名曲。惊雷二字一出,内味就有了,喊就对了,可以说跟前几年最流行的《一人饮酒醉》相媲美。说惊雷不算是一首歌,其实普罗大众也未必把《惊雷》当做正儿八经的音乐来看,大众对他的喜欢大多都是建立在其沙雕鬼畜可玩梗的基础之上。

百度百科上显示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却有好坏之分。常听说音乐圈有条鄙视链,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看不起玩流行,玩流行的看不起玩说唱的,玩说唱的看不起玩喊麦的,当然现在还有所有人都鄙视的玩朗读的。然而,我们能轻易的看出,越是鄙视链底层的越容易在短时间内火起来,但他的生存期限也是不长久的。一旦有新梗出现,就会被快速取代。

音乐的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始终有一个门槛。但喊麦几乎没有创作门槛,很容易被说出来,注意是“说”而不是“唱”,它更像是中国传统快板或者二人转的一种奇怪分支。对比说唱,它没有曲调,它听起来有点烫嘴,只是押韵,但不在曲调上。有网友发表评论:今天,我来教大家如何一秒钟学会喊麦,首先要熟练运用四个字“我,他,这,那”,然后只要在任意一句诗词上押韵一下即可,举个例子:锄禾,我日当午!汗滴,这禾下土!谁知,那盘中餐!粒粒,他皆辛苦!怎么样?你学会了吗?这固然有搞笑的成分,但不得不提的是,喊麦好像的确如此。

因为制作成本低,操作更简便,谁都可以做音乐人,导致如今出现太多粗制滥造的歌,但这并不是一种艺术音乐大众化的体现,我们所说的大众化是指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而不是指随便创作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音乐,就像是雅俗共赏,也是需要这些文艺作品要优美的同时也要通俗,能让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欣赏的来。

惊雷到底算不算是首歌?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会觉得它很好,就喜欢这种调调,也有人会觉得这就是个垃圾,怎么会有人喜欢。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变化,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一切都在发生改变,人人都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其实致死的并不是娱乐,而是娱乐背后我们逐渐固化的思维,也是我们逐渐降低的审美,如果有那么有一天,众人的欢乐,需要陪上我们的思想,那这种欢乐,你还要吗?

希望大家在这个包罗万象的娱乐时代,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


音魔人


我觉得不算歌曲,像杨坤说的一样,太俗气了,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如果中国音乐被这种风格占领市场,那完全会扭曲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观!所以我还是支持传统音乐!至少要有内容,有自己的想法!而惊雷啥都不是!


海哥贴身摄影强


感谢大家,我是巷子里的音乐,就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不到之处望指正。

《惊雷》最近是很火,经过杨坤的一顿diss就更火了,杨坤的diss虽然言辞有些过激,但本质还是有些道理,《惊雷》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一首歌,但具有一定的节奏感,所以跟歌曲的界限并不很明朗。

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是因为具有一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起到可以发泄压抑情绪的效果,所以深得年轻人的青睐,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当下,压抑的情绪不断的累积,需要有个发泄的出口,自然《惊雷》顺应了这样的心里需求,所以火了,跟着很多人进行改编、翻唱,无不是释放压抑情绪的表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反映出我们音乐人的不足,缺少更多优秀的作品来占位类似《惊雷》作品的影响力,音乐人更应该像刀郎那样,不断的去采风、体验不同人群的生活,提升音乐创作的灵感,没有刀郎的采风,怎么会有经典的《西海情歌》?不去深入群众,怎么会有百听不厌的《手心里的温柔》?反对一种音乐作品,就要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精品来取代,但愿《惊雷》不再是惊雷,而是惊雷化春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