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导语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变化”,就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是在平时我们所接触的历史中,又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两段历史惊人的相似。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

每一个朝代几百年的历史中都经历了萌芽、崛起、兴盛、衰败、灭亡。所以说,历史是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太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两个人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经历也是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开国之君,虽生逢乱世却能成就一方霸业,父兄都为他们奠定了基础。他们和敌人作战,以少胜多,还得到劲敌的称赞“生子当如他”。他们的王朝在他们死后都陷入了混乱,最终被晋所灭。他们曾经派大将大败蜀国军队,蜀国皇帝因此不久就过世了,那位大将军也因为他而死。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已经想到了,这两个人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孙权和唐朝末年五代时期的后唐皇帝李存勖。不过两个人虽然有着相似的经历,却是同运不同命。一个得以善终,一个死于非命。正所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两个人的出身经历与是非功过。

东吴太祖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出身经历

1、大皇帝孙权的出身与经历

记得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曲听起来很唯美,但它所歌唱的那个时代就没有那么美好了。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愈加尖锐,导致了地主豪强势力的崛起。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地方州牧势力日益扩大,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孙权

孙权于东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出生。他的父亲孙坚当时担任下邳县丞。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当时担任佐军司马的孙坚随朱儁征讨黄巾军。同年年底,黄巾之乱被平息。而孙坚也一战成名,被封为别部司马。其后又多次平定地方叛乱,为东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孙坚在长沙起兵会盟。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孙坚在袁术命令下征伐刘表的荆州,在追击黄祖时误中敌人埋伏,中箭身亡。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继承了他的遗志。在孙策的的努力下,先后击败了扬州刺史刘繇、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统一了江东。孙策绰号“小霸王”,为人骁勇善战。孙坚死的时候他才十九岁,孙策就凭借一己之力创下了江东基业。不过很不幸,可能是天妒英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外出打猎时遇刺身亡。临终前传位于二弟孙权。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三国时期疆域图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怕张昭等人不服气,对自己的弟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意思是“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不过这个评价对于孙权来说也是恰如其分,在以后的日子里,孙权很好的完成了哥哥的遗愿,建立了三分天下的东吴。孙策死后,江东的大权一下子落在了孙权的手里,而孙权也完成了逆袭,一跃成为江东之主。可以说,这个起点很高了。

2、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出身与经历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出身和孙权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李存勖的父亲是唐朝末年的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一方,中原皇室衰微。当时实力最强的就是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温控制了中原地区,为了夺取中原的控制权,李克用和朱温之间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争夺战。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朱温

朱温发迹于黄巢起义,他在黄巢起兵后带领一些贫苦百姓投靠了黄巢。后来有了一定势力后又背叛黄巢,投靠了朝廷。势力日益强大。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强行将唐昭宗接到洛阳,还把皇帝身边的侍卫、宦官等都诛杀殆尽,俨然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温正式即皇帝位,国号大梁。

其间,朱温多次派兵攻打太原城。天复二年(902年),李克用因太原两次被梁军围困,无力抗衡朱温,为此忧虑不安。当时才十八岁的李存勖却毫不气馁,而是斗志昂扬。在《旧五代史》中有记载。

“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今硃氏攻逼乘舆,窥伺神器,陷害良善,诬诳神祇。以臣观之,殆其极矣。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

这句话的意思是:兴亡衰败、吉凶祸福都有它固有的道理。我们李家三代,都忠心于王室,无愧于心。俗话说的好,物极必反,恶极必亡。如今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觊觎皇位,陷害忠良。在我看来,所作所为已经到了极限。你应该以逸待劳,没有必要沮丧。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画江湖之不良人》中的李存勖

以此看来,李存勖虽然年纪不大,却是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袭位晋王,兼任河东节度使。李存勖开始独当一面,向着目标大步迈进。

“生子当如孙仲谋”与“生子当如李亚子”

有权力的地方就伴随着斗争。而刚即位的孙权和李存勖也是如此,他们都面临着如何尽快铲除反对派,树立自己的权威,开拓自己的事业这个问题。

1、孙权的成长之路

孙策死后,孙权接管江东,民心不服,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李术公然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不过幸好有孙策遗留下来的家底,孙权拜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到了他的部将三万多人;又出兵平定了宗室的叛乱;接着对山越用兵,消灭了六千多人,还收编了一万多。同时孙权还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连续三次出兵讨伐黄祖,最终将其击杀,吞并江夏郡大部,并于此役将大将甘宁收入麾下。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赤壁之战古战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大败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收服了原属刘表的荆州水军,准备挥师渡江直取东吴。还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赤裸裸的恐吓了,不过孙权从小也不是被吓大的,没有吃这一套。

当时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派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派以张昭为首。张昭是孙权的老师,而且是孙策的托孤大臣,在当时说话分量很重,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怎么说也是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就这样轻易拱手让人。与此同时,诸葛亮也从江夏来到了东吴,向孙权表明了刘备连吴抗曹的决心。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赤壁之战”。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由周瑜指挥的,诸葛亮在里面发挥的空间其实不大,并不像《三国演义》里边讲的那样。而孙权作为东吴的领导者,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是对孙刘联军,抗击曹操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可以说是孙权主导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公元213年,平定了马超、韩遂的曹操南征、欲报赤壁之仇。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派水军包围曹操,消灭了三千余名曹军。曹操军不习水战,只得固守。孙权多次派军挑战,曹操都不敢出来交战。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曹操看到孙权如此英勇,且气定神闲。吴军同样军容整齐,有条不紊。不得不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最后悻悻而去。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张辽威震逍遥津

不过正如孙策所评价的那样,孙权适合守成,不适合立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两次率军亲征,围攻合肥,都无功而返。第二次合肥之战还落下了“孙十万”的羞辱,成就了张辽“张八百”的美名。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兴兵十万二攻合肥。此时守城的曹将张辽只有七千士兵,不过张辽毫无惧色。一日凌晨,张辽趁着夜色,率领八百名敢死队突袭吴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吴军这边醒着的都被吓懵了,没醒的也被解脱了。刚被叫醒的孙权也傻了眼了,只得率军撤退。不过孙权还是挺有担当的,没有先跑,而是亲自殿后。在撤军的途中,又被张辽给追上了,幸好有甘宁、凌统冒死相救,才得以逃脱。不过客观的说,这次并不是孙权的问题。张辽所遭遇的应该是吴军的先锋部队,不然也不可能赢得这么轻松。

后来孙权又公元233年第三次、公元234年第四次围攻合肥,都宣告失败。合肥成了孙权的一个心病,不过终孙权一生,也没能拿下合肥。这个打击太大了。说起来,孙权的作战经验在汉末三国也是极其丰富的,不过是防御水平一流,进攻能力就很一般了。

2、李存勖的成长之路

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后,李存勖上位。当时,李克用的养子李存颢、李存实等人自恃手握军权,又年长于李存勖,对李存勖袭位非常不满。他们有的称病不朝,有的见而不拜,甚至怂恿叔父李克宁发动叛乱,意欲谋害李存勖,投降后梁。李存勖沉着应对,首先取得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等人的支持,而后抢先行动,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杀李克宁、李存颢等人,初步稳固了国内政局。

同年四月,李存勖亲自率军援救潞州,于二十九日抵达潞州北面的黄碾(在今山西长治)。梁军本以为李存勖年轻继位,必然不敢出军,对此毫无防备,也未派出斥候探查。五月初二,李存勖伏兵于三垂冈下,趁着大雾直攻夹寨,出其不意的大破梁军,彻底解除了潞州之围。朱温听闻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感慨道:“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李存勖名亚子,这个名字是他十一岁时觐见唐昭宗时,唐昭宗给他取的)经此一战,晋国兵威大振。不久,李存勖返回太原,犒赏军士,而后开始整顿内政。他严肃军纪、抚恤孤寡,任用贤才,惩治贪腐,宽缓刑罚,打击盗贼,使得晋国民俗大变,百姓归心。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晋王三矢

而李存勖为人所熟知的一件事就是“晋王三矢”的故事,出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李克用临终时,交给李存勖三枝箭,并对他道:"梁贼朱温与我晋国有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刘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约为兄弟,但他们都背叛了我,投靠朱温。我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我给你三枝箭,你将来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我在天之灵。"李存勖将这三枝箭供奉在家庙中,每逢出征都要以少牢之礼祭祀,将箭矢请出,放在锦囊中,背负上阵,战胜后再送回家庙。此后十五年,李存勖把父亲的三支箭当作军事活动目标,最终攻克幽州、平定契丹、消灭大梁,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五代十国地图

2.1、讨伐刘仁恭,平定幽州

刘仁恭曾任大唐范阳节度使,因攻取幽州失败,投靠李克用,后来与李克用反目成仇。他割据幽州,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势力。李存勖在与大梁争战的时候,发现如果不限解决掉刘仁恭,就会处于腹背受敌的状况。于是决定现解决掉刘仁恭。天佑十年(913年),李存勖亲征幽州,捕获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幽州被李存勖纳入版图。

2.2、重创契丹,解决后顾之忧

李存勖在消灭了幽州敌对势力后,实力大为增强。这个时候后梁政治混乱,李存勖想一举拿下后梁。但是契丹人总是在后方袭扰,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天佑十四年(917年),契丹军入侵幽州,李存勖派李嗣源、李存审率军迎战,并于此役大败契丹,重创了契丹人的势力。

天佑十八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倾全国军力南下入侵,迅速攻陷河北涿州。李存勖为激励士气,亲自率领五千骑兵先进,打退契丹军,擒获契丹君主的儿子。其后,契丹长时间不敢南犯。李存勖也解决了后顾之忧。

东吴大帝孙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两军交战

2.3、消灭世仇,灭梁称帝

后梁朱温,是李克用的世仇。梁、晋之间,交战长达二十余年。李存勖先后在潞州之战、柏乡之战、胡柳陂之战大败梁军。

天佑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接受诸镇劝进,在魏州称帝,改天佑二十年为同光元年。他沿用"唐"为国号,史上称为”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五月到十月,李存勖趁后梁分兵北进,后方空虚之际,长途奇袭汴州(今河南开封),进行最后的灭梁之战。十月初九日,李嗣源抵达汴州,挥军攻城。梁王朱友贞自杀,梁将王瓒开城投降。李存勖于同日抵达,由大梁门进入汴州,后梁正式灭亡。

结语

东吴太祖孙权和后唐庄宗李存勖,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两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东汉末年和唐朝末年,都是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地方势力割据一方。两个人能够看清时势,无所畏惧,奋力一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李存勖是一个器势远大,目光独到的乱世英雄。孙权是一个稳扎稳打,开拓进取的守成之主。不过两个人虽然有很多相似的经历,最终却同运不同命,一个死于叛军之手,一个却能够享国五十余年。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这个留待下篇分析。

参考资料:《三国志》《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