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漢壽亭侯"到底是多大的官,能讓他如此珍視?

三國是一個紛爭不斷、戰亂不休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年代。提到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相信被民間尊為"武聖"的關羽會是不少人最先想到的一個。

在歷史上,關羽曾經"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也曾經率軍從荊州北伐,一路連戰連勝,"威震華夏",導致"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後來,經過演義小說、戲劇傳說的渲染,關羽更是成為了忠義的代名詞,被人們視若神明。

關羽的

關羽一生戎馬,立下過無數顯赫的功勳,但他也曾經遭遇失敗,甚至被曹操俘虜。為了活下來日後為劉備效力,關羽接受了招降,而欣賞關羽能力的曹操則嘗試用高官厚祿討好他,想讓他徹底為己所用。以忠義聞名的關羽當然不會被輕易收買,在為曹操立功後,他便選擇了"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臨走之時也是退回了曹操賞賜的財寶,不過,他卻唯獨留下了曹操通過漢獻帝為其冊封的"漢壽亭侯"的爵位,此後也多次使用。那麼,這是個多大的官職,為何會讓不愛財寶、美色的關公如此珍視呢?

關羽的

關於"漢壽亭侯"這簡單的四個字,自古以來卻有著很多種說法和爭議,在討論這些之前,我們不妨先將漢朝時的"侯"搞清楚。"侯"作為爵位,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在《禮記·王制》中就記載道:"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可見,在五種榮譽爵位中,侯僅次於公,屬於比較尊貴的一種。

關羽的

秦一統六國後,設立了二十級軍功爵,其中的最高級被稱作"徹侯",到了漢武帝時,徹侯為了避諱而改稱通侯、列侯。西漢時,列侯是王之下的最高爵位,可以說是很有地位,而每個列侯都有或多或少的"食邑",也就是封地。最初,列侯不論食邑的大小都屬於"縣侯",區別只在縣的大小,到東漢時期,縣侯之外又增設了都鄉侯、鄉侯、都亭侯、亭侯等爵位。在細化等級的同時,這些名稱也帶來了問題。


關羽的

舉例來說,同為著名三國人物的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這就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封號為"武"的鄉侯;其二,是封地在"武鄉"這個地方的侯,因為武鄉是縣,所以武鄉侯按爵位是縣侯。如今,因為人們難以證明當時是否有武鄉縣這個地方,所以爭議始終沒有停止過。這一現象,也發生在關羽的身上。

對於"漢壽亭侯"四個字,人們也大致有著三種解釋:第一種認為應該斷句為漢/壽亭/侯,也就是漢朝所封的食邑在壽亭的侯;第二種則認為,正確的斷句方式是漢壽/亭侯,也就是說關羽是被封於漢壽這個地方的亭侯;至於第三種,則認為應該將其唸作漢壽亭/侯,認為漢壽亭是一個整體的地名,它可能全名是"漢壽亭鄉"關羽便是被封在那裡的侯。

關羽的

因為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有著"屯土山約三事",和曹操商定"降漢不降曹"的故事,人們大多佩服於關羽對漢室的忠誠,從而想當然地認為漢壽亭侯是因為首字為漢才讓關羽如此珍視。不過,如果縱觀漢朝封爵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漢朝廷並沒有在爵位前掛一個"漢"字的習慣。另外,曹操帳下名將於禁被封為"益壽亭侯",這和關羽的爵位名僅有一字之差,如果"漢"是代表漢朝,那"益"又代表什麼呢?

筆者認為,關羽的漢壽亭侯封號其實就是被封在漢壽的亭侯之意,當時武陵郡正好有一個漢壽縣,也印證了這一點。可能有人會說,漢壽縣不是縣嗎,為什麼會被作為亭侯的封地呢?其實,漢朝時縣、鄉、亭重名的情況不在少數,如著名的長安按照行政單位是縣,但是其中又有長安亭、長安鄉,因此也曾經有人被封過長安鄉侯。


關羽的


那麼,如果關羽真的是被封在漢壽的亭侯,他的爵位有多大呢?事實上,按照漢朝時縣侯、鄉侯、亭侯的大小順序,亭侯名義上是三者中最小的爵位,其實也很合理,因為關羽當時才剛剛進入曹營不久,功勞也僅限一個誅殺顏良,如果曹操直接給他一個很高的官職,勢必會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

關羽的

當然,正所謂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以實物為準,爵位其實也是如此。就拿三國時期來說,曹魏重臣荀彧被封萬歲亭侯,享有食邑兩千戶,而武將文聘被封為新野縣侯,實際上的食邑數卻沒有前者多。

筆者認為,之所以關羽對漢壽亭侯的爵位十分珍惜,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是以漢獻帝的名義賞賜,代表著漢室的嘉獎,這對忠誠、熱愛漢室的關羽深受感動,對他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