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人員正在實驗室內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記者 肖芳 報道
緊緊盯著電腦屏幕,細看最新一批樣本的核酸檢測結果。
當看到每個樣本檢測結果圖表上的擴增曲線都是直線時,趙丹鬆了口氣:都是陰性!
趙丹,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科主管技師,他曾首檢出山東第一例新冠病毒。這個“五一”勞動節,他依然堅守在崗位。
病毒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防治的關鍵一步。雖逢假日,但疫情未除,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科,依然是“換人不換崗”,24小時值守,樣本隨時來隨時做。
這個擁有12人的團隊,承擔著青島市艾滋病、流感等重大傳染病防控的實驗室檢測工作,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檢測任務,比如此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按照相關管理規定,記者無法進入進行樣本處置的負壓P2+實驗室,但卻可以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走進實驗室的PCR儀器室,近距離觀察檢測人員的工作狀態。
“我們最不希望看到圖表上出現兩條S形的擴增曲線,那就意味著又出現了陽性標本。”趙丹說。
此時,就在鄰近的負壓P2+實驗室裡,趙丹的同事張鳳和周彤,正穿著厚厚的三級防護服,對當天凌晨送來的5份入境人員的鼻咽拭子和肛拭子樣本進行處置。
樣本處置的第一步,是病毒滅活。這可以在不影響檢驗結果的情況下,大大降低檢驗人員被感染的風險。但趙丹告訴記者,與醫院、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以直接對病毒進行滅活不同,疾控部門在處置樣本時只能從採樣管中吸出一部分進行滅活。這是因為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疾控部門需將剩餘活性樣本送至上級疾控部門,以供複核、病毒分離、基因測序和疫苗研究等後續工作。這個吸取部分樣本的過程,雖在特定的生物安全櫃內進行,卻也增加了感染風險,因為在此過程中,樣品會產生氣溶膠,一旦防護不到位,就容易造成職業暴露。
樣本滅活之後,便要進行核酸提取,獲取病毒RNA。疫情發生之初,這個過程由人工操作,完成一批次96份樣本的核酸提取需要近6個小時,現在改由機器自動操作,時間縮短至不到3個小時。這一步最關鍵的是防止樣本間交叉汙染,因為樣本間隔是毫米級的,而檢測人員又穿著厚厚的三級防護服,操作必須萬分小心。
核酸提取完成,意味著最危險的環節結束了。接下來,檢測人員便可以使用檢測試劑,配置核酸檢測反應體系。反應體系配製完成後,檢測人員便將樣本放入熒光定量PCR儀中,進行核酸擴增反應檢測。這個過程,就在記者獲准進入的PCR儀器室進行。
外表酷似一臺電腦主機的熒光定量PCR儀,是病毒核酸檢測最關鍵的設備,檢測人員會根據實驗的反應條件來編輯程序設定參數。記者看到,當裝有樣本的試劑槽放入反應倉,點擊開始運行後,PCR儀器顯示屏上便開始顯示檢測進度:先50℃運行30分鐘,再95℃運行1分鐘,再進入PCR檢測階段,在95℃和60℃之間循環往復45次……約1小時40分鐘後,檢測結果便顯示在與儀器相連的電腦屏幕上。
自1月14日青島市疾控中心啟動應急預案以來,截至4月30日,該中心已累計檢測1.4萬餘名不同人員的2.8萬餘份標本。
歷經最初的忙碌緊張,如今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已井然有序。“以前我們進實驗室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趙丹說:“現在隨著技術裝備的不斷升級,檢測樣本量比以前大了,但用時反而少了。”而這其中,凝結著眾多默默付出的勞動者的汗水。
(大眾日報 記者 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