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極簡宏觀經濟學》

相比於前段時間偏向自由市場的通俗讀物,這本更加學院派,內容來自宏觀經濟學的課堂筆記。作者的觀念更緩和,為了追求儘可能正確,得出結論也更謹慎。他圍繞經濟中的基本支柱——產出、貨幣、預期進行介紹,而後又對GDP核算、國際收支、匯率進行專題討論。考慮到我國的經濟政策師從美聯儲,人民幣貶值趨勢也是從15年開始就受到關注,我對匯率有著額外的興趣。

一、產出

產出是經濟中最核心的概念,大量產出才是繁榮的源泉,目前閱讀的經濟學書籍中都這樣認為,這也是政府關心GDP(國民生產總值)的原因。

1.GDP通過支出計算

由於所有國內產出都會被消費掉,計算整個國家在最終產品和勞務上的支出就可以得到國民生產總值。政府計算時把支出分為五類:家庭消費C、生產性資產投資I、政府支出G、出口EX、進口IM,國民生產總值就是前四類減去進口(即,從總消費中除去來自其他國家產出的部分)。

GDP = C + I + G + (EX - IM)

計算一項支出時是按照購買人與用途進行分類,同樣一把茶壺,由家裡喝茶購買的計入家庭消費,茶館購買計入投資,政府機關採購計入政府支出,由日本東京的茶館購入的國產茶壺計入出口;如果由廣州家庭購買了韓國產茶壺,計入投資(加項),同時也計入投資(減項),對於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沒有影響。

2.產出與跨國進出口

貿易順差說明本國賣到國外的商品更多,貿易逆差說明購入外國商品更多。《一課經濟學》裡曾提到貿易逆差的本質是外國對本國經濟存在高度信心,從而決定以商品實物對本國投資;而貿易順差的本質是本國選擇持有將來對外國資產的求償權,以商品實物投資海外。這種說法只有當投資I與進口IM同步增長的時才正確,此時該國有效利用了進口的外國產出,將其投入生產以期望獲得將來的回報。

投資I通常來自於國內儲蓄與國外借款( IM - EX ),國內儲蓄是更可靠的投資來源。如果投資I與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即EX-IM)同步下降,國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產能力卻開始下降,此時該國多消費的產品需要從外國借入。當淨進口(進口減出口,即IM-EX)遠大於0,國家出現很高的淨對外借款,意味著國內支出超過了自身產出,經濟增長不可持續。

90年代的墨西哥曾宣稱資本流入反映了投資者的信心,然而其淨進口占GDP上升至4.8%,投資下降而消費增加。墨西哥只是將進口的國外產出消費掉,沒有有效利用外資進行投資,最終爆發危機並抹去了前幾年全部收益。

3.增長與蕭條

產出的增長來自於勞動增長、資本增長、效率增長,前兩者可以通過增加勞動力、增加投資實現,第三者來自創新。減稅可以激發人們工作積極性來增加勞動力,可以把更多的收入用於儲蓄來增加投資,可以促進創新提高效率。

蕭條與預期有關,將在第三部分涉及。凱恩斯稱這種預期為“動物精神”,物價與工資可能存在黏性,使得市場以失業、破產代替降薪、降價來調節。

二、貨幣

利率、匯率、物價水平是貨幣的三重價格,利率是投資的資金成本,匯率是貨幣相對於其他國家貨幣的價格,物價水平是用貨幣計算的商品平均價格。

簡單來說,貨幣數量增加時,該種貨幣供給增加,國內利率下降,匯率下降,購買力下降使得物價水平上升。但實際上這三重價格相互影響,貨幣數量增加時,短期利率下降物價上漲,但隨著物價的上漲,長期利率會同步上升,最終推動短期利率水平隨之上升。

1.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當你借給對方10頭牛,一年後對方將11頭牛還給你,那麼你獲得了利息。但當你借給對方足以購買10頭牛的資金,一年後對方還給你的資金還是隻能購買10頭牛,那麼作為銀行家你將破產。因此無論物價怎麼變化,無論是銀行還是個人,出借資金的利率總要以“能多收穫一頭牛”為標準。

在借牛的故事裡,銀行期望的一年期貸款實際利率是10%。如果牛價格不變,10%的名義利率可以保證一年後收穫一頭牛的利息。假如通貨膨脹率為10%,牛的價格在一年後上漲了10%,那麼10%的利息被抵消了,實際利率成了0。為了保持10%的實際利率不變,銀行會將名義利率提升至20%。對經濟有影響的實際利率是由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來確定的,增加貨幣供給量的措施,短期會降低貸款利率,而長期將提升貸款利率。《斯坦福極簡經濟學》裡提到,當企業間簽訂合同時開始考慮物價波動並將其寫入價格條款之中,這種“理性預期”行為就是經濟蕭條的徵兆。

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 - 通貨膨脹率

2.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

由於貨幣貶值可以使得出口商品更加便宜,因此往往認為貶值有利於使得外儲增加,平衡國際收支。但是當通貨膨脹率抬頭,情形可能完全相反。因為通貨膨脹使得物價上漲,因此該國的貨幣在物價上漲後獲得了類似於升值的效果,出口下滑。實際上在考慮貨幣匯率時,如果國外通貨膨脹率為0,那麼實際升值率將等於通脹率減去貶值率。本國與外國通脹率的差值如果超過了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名義貶值率,那麼實際利率將上升,使得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儲流失。

貨幣實際升值率 = 該國通貨膨脹率 - 貨幣名義貶值率

90年代初的墨西哥比索錨定了美元,而其國內通脹率遠高於美國,最終結果就是比索實際匯率劇烈攀升。這使得未來貿易形勢急劇惡化,加劇了墨西哥對於流入外資的依賴,而投資者發現實際匯率的攀升最終將預示名義匯率的暴跌,以比索計價的資產的美元價格將銳減。墨西哥在匯率波動中被“割羊毛”,無論從哪種經濟學看,都是墨西哥自身政策的問題。

3.銀行創造貨幣

貨幣供給量是由流通中的貨幣與活期存款構成的,由於信貸的存在,銀行吸收存款後將大部分資金貸出,實際上放大了貨幣供給量,使其超過了實際流通貨幣的數量。

當你將100塊存入銀行,你擁有100元的活期賬戶,可以簽發支票、使用信用卡。而銀行將你的90元借給了某個借款人,使得市場上流通的錢增加了90元。這個過程沒有終止,而是循環往復進行,最終創造出的貨幣數量與初始100元的比值,被稱為“貨幣乘數”。

4.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可以創造貨幣,也可以銷燬貨幣,它通過貼現率、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市場。中央銀行以貼現率印發新貨幣貸款給商業銀行,當貼現率下降時,央行提高貨幣乘數,增加了貨幣供給量。存款準備金是商業銀行不能貸出的存款比例,央行要求商業銀行為防範風險保持一定比率,當存款準備金率下降時,貨幣乘數上升。最常用的工具是公開市場業務,央行購買政府債券或其他資產,向經濟注入現金。

儘管各國的央行都面臨保增長、保就業、保匯率、保投資(利率)、保民生(通脹率)多重目標,但是以往認為最重要的是穩定物價水平,使得通脹率處較低水平。而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穩定金融體系超過了穩定物價,只有在穩定通脹率2%以下後,央行才會考慮保證就業率。

三、預期

在某個時刻由於發現各類投資都存在高風險,或者出於對未來的憂慮,人們突然決定將資產變現,對貨幣的需求上升了,這時儘管央行增加了貨幣供給量,利率也將持續攀升。這是預期的力量,管理預期是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職能。

1.管理通脹

中央銀行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大眾確信通貨膨脹水平將會很低。這種公信力很難獲得,它需要緊縮的貨幣政策,容忍削減消費與投資,容忍失業人數上升。正因為如此,央行需要相對獨立,至少不受政治干預,也不用被民眾短期情緒影響。

預期是比央行投放貨幣更能影響貨幣供應量與物價變動的因素,多數人對經濟緊縮的預期能變成現實,這就是預期自我實現的特性。

2.“流動性陷阱”:降息無用

在經濟出現風險時,所有資產都出現了損失的可能,此時融資利率上升。央行採取投放貨幣的方式試圖降低實際貸款利率,但是卻不可能將利率降低到期望水平。緊縮政策如同“拉繩子”,而寬鬆政策如同“推繩子”。當人們認為持有貨幣遠遠比投資有利時,對貨幣的需求隨著央行投放貨幣數量同步上升,利率也就不再下降。

通貨緊縮發生時,即使是零利率也不能促進投資與消費。從“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 - 通貨膨脹率”可以看出,當人期望通貨緊縮(物價下降)時,即使名義利率為0,實際利率也為正。

3.“理性預期”:赤字投資無用

政府的財政政策分為三種,包括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凱恩斯認為,政府赤字支出的變動乘以收入乘數可以得到放大的GDP的增長,收入乘數是通過支出循環中未被消費比例的倒數計算而來。即,政府支出100元,A收入100元並將80元用於消費,B收入80元並將64元用於消費,C收入64元並將51.2元用於消費....直至消費數可以忽略。

凱恩斯認為儲蓄是支出循環中唯一的漏損,儲蓄率20%時,收入乘數為5,事實上稅收與進口都是一種漏損,收入乘數達不到期望的數值。而且當政府增加投資時,個人存在“理性預期”,瞭解到赤字預算將使得未來提高稅收,從而提高自身儲蓄率,將政府赤字支出帶來的收入增長全部儲蓄,漏損比例達到100%,收入乘數下降為1。赤字支出時,政府每投資100元只帶來100元增長,這時候政府投資再也無力拉動經濟了。

四、“大緩和”時代

08年金融危機前夕,經濟學家把這二十年稱為“大緩和”時代,他們認為宏觀經濟波動率已經下降,經濟運行進入平穩期。大緩和時代的GDP增長穩定,通貨膨脹率疲軟,都是經濟運行良好的跡象。但是危機前的諸多隱患,極低的利率、房價急速上漲、垃圾債理財的擴散以及債務率的上升都預示著絕不會有平穩的增長。

宏觀經濟學是個卑微的學科,經濟危機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陡然降臨了。

掃碼關注,每週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