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盟约,换来百年和平

北宋虽建国,但并没有完成天下的大一统。随后,在宋朝各皇帝征战四方的过程中,有一个始终绕不开的敌人——大辽。不同于后周、南唐,大辽全民皆兵,十分骁勇善战。北伐大辽不是没有机会,但在当时,宋朝建国后完成统一的计划是由南到北征战,而等到大宋征服完南唐,准备转身北伐大辽之时,大辽的统治者早由昏庸的“睡王”变成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萧太后。已然错过了最佳时机的大宋只能与大辽展开了拉锯持久战,而最终让这些零碎的战争告一段落的,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盟约——澶渊之盟。

一纸盟约,换来百年和平

宋太祖错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他的弟弟宋太宗则由于实力不如哥哥,而让北伐处于失败的地位,到了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时,北方的形势更加严峻。这时的大辽,时不时派兵骚扰北方居民,被发现时又快速撤退,这样的骚扰让边境居民无法正常生活,苦不堪言,大家怨天载道,也对朝廷充满了怨言。公元1004年,大辽再次集结大军,向大宋发起进攻,连年战争拖垮了大宋的国力,三朝皇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让本来就不强的军事能力再次大打折扣。此次辽军来势汹汹,由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领,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临近黄河的澶州,直逼北宋都城汴梁。

一纸盟约,换来百年和平

加急文书如雪花般一片一片的呈现在宋真宗面前,不同于前两位皇帝的骁勇善战,宋真宗从小在皇宫里长大,哪里经历过这些风浪,慌了神的他在一时之间失去方向,在上朝时,他向大臣求助。前面曾说过,宋朝由于开国皇帝是兵变夺权,所以对武将极其忌惮,在当上皇帝后,他大肆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此时的朝堂,文官占大部分。朝上无可用之人,辽兵来势汹汹,众多大臣提议迁都。就在宋真宗有所动摇时,一个人站出来制止了迁都的举动,他就是寇准。不同于大多数文官软弱的性格,寇准此人刚直异常。他对于朝堂上下不战而退的做法十分不满。他劝谏宋真宗,若是迁都,将会导致军心涣散,大宋的江山,更不可能保住,但若是皇帝御驾亲征,会起到鼓舞军心的作用,说不定会保住江山。在权衡利弊后,宋真宗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准备御驾亲征。

一纸盟约,换来百年和平

宋真宗御驾亲征,将军事指挥权交于寇准,自己则坐镇营寨,鼓舞军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皇帝的到来对宋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舞。宋军一改低迷姿态,先是打死了在辽国地位不低的军官,随后又死守澶州,让大辽久攻不下。辽军数日毫无进展,情绪低迷,寇准提议乘胜追击,但胆小的宋真宗为了稳妥,决定与辽议和。

一纸盟约,换来百年和平

1005年12月,大宋与辽签订合约。合约规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同时下令,减少边境守卫官员,同时不做抗辽准备。就这样,宋真宗用一时的屈辱,换来了辽宋停战的局面。

一纸盟约,换来百年和平

之后的几年,辽国内部政治统治开始动荡,宋朝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辽国感到难以一举拿下大宋,再加上宋仁宗时期,迫于军事实力的衰弱以及辽兴宗的恐吓,大宋答应每年进贡东西再次增多。就这样,辽国再也没有挥兵南下,宋辽两国战事基本结束,二者在此后一直维持着相对和平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