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電”的舊時代,農村人有哪些文化娛樂活動?

春日之虎


在沒有電的年代,露天電影大戲臺承載著鄉村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內涵。

我記得八十年代前,農村沒有電,也沒有電視機,更沒有什麼娛樂場所。在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歲月裡,露天電影成了農村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當時,電影放映員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走村串寨,給百姓送去歡樂。

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放的電影。農村一般在曬穀場、學校操場進行,採用7.5-16mm放影機、活動影布。在鄱陽七十年代開始流行,其費用由單位或個人承擔,觀看者不需要買票,可以隨意進場觀看。

露天電影剛出現在農村時,聽到有放影的消息,人們往往成群結隊趕赴幾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以外觀看。 那時候趕著驢車的電影放映員是非常受歡迎的,他們的“行蹤”也是最受大家關注的,一場電影往往會聚集十里八鄉的鄉親。當放映員拿出電影幕布,當看到是寬銀幕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們總是一陣歡呼,因為這意味著會放映“香港武打片”。即便夏天要遭受蚊蟲叮咬,冬天要忍受凍手凍腳,但每次的露天電影都是村子裡一次極隆重的活動。

“今晚放啥電影”,這是在當晚全村甚至鄰村最最主要的話題,每次也總會有“消息靈通人士”提前知道影片名稱。

其實,放映員的驢車車廂裡有用於放置膠片盤的扁扁的鐵盒子,鐵盒子上往往寫著影片的名稱,但也有的由於放映次數太多,上面的字早已模糊不清了。

大多數情況下是一晚放兩部影片,所以車廂裡往往放著兩個鐵盒子。先放哪部後放哪部是有講究的。往往第一部是放映國產片,題材多樣;第二部無一例外是留給香港片或外國片,幾乎全是武打類,也幾乎全是寬銀幕。

不論炎熱的夏天,還是嚴寒的冬天,不管是在本村還是鄰近村莊,只要晚上放映電影,男女老少雲集而至,看的有滋有味。

到了晚上,大家早早吃了飯,便三五成群地奔向放映地,爺爺領著孫子,母親懷裡抱著吃奶的孩子,哥哥姐姐領著弟弟妹妹, 幾乎傾巢而動。

大家各自搶佔有利位置,本村住戶因緊鄰放映場地,近水樓臺先得月,佔據最佳位置,大都自帶板凳,沒帶的就找塊磚頭、石頭坐著,找不到的就站著看,不一會就擠滿了黑壓壓一群人。


來晚擠不進去的,被人擋著,急得踮起腳來看,還有的小孩子騎在父親的脖子上,有的孩子蹲在人家牆頭上,也有的乾脆到銀幕的另一側去看了。

那時候的電影,在那個年代每個人的眼中,真的很精彩。還記得那時的電影大都是樣板戲和戰爭片,也有生活喜劇片。在一片歡呼聲議論聲中,電影放完了,意猶未盡的人們說笑著向自家走去,漸漸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80年代,還沒有開始後來的打工潮,那時農閒期間人真的是無所事事;所以每次村裡面放電影,那是拖家帶口,跟走親戚似的,只要大喇叭一廣播說晚上有電影看,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早早吃完飯,家境不好的往往不吃晚飯,就迅速的湧向了電影放映點;放映點一般都在村委會門前寬闊的土路上,熒幕就用四根粗繩拴在路兩旁的樹上。

今天的我們,可以選擇看電視,讀書看報,可以上網,甚至和朋友、愛人、戀人到電影院裡看電影。

然而在80年代中期落後的農村裡面,這些事情是多麼的奢侈。我們農村連電都沒有的,家中大部分時間是點著煤油燈,因此,在那個年代能夠有一場電影看,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那時的感覺不亞於過春節。


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各種影音設備的普及,鄉村電影逐漸走向沒落。 彈指一揮間,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廣大農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也逐漸向城鎮化邁進,生活水平大為提高。

家家戶戶有電視機,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露天電影幾乎已經消失。但露天電影曾經給人們帶來了節日般的歡樂和美好時光,使那個年代的人們終生難忘。在沒有電的時代,農村的娛樂活動還有很多其它的東西,比如看大戲、串門、趕集,還有各種紅白喜事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贅敘了。


緣在河南


答,在沒有“電”的舊時代,農村人有哪些文化娛樂活動?那是在人民公社的時代有二種文化娛樂活動。

一、縣裡有安排下到每個公社各個大隊,每月一次,輪流放映電影隊。

人民公社時代,農村到處沒有電,當每次電影放映隊來到鄰村時,農民們早早聽到消息,在田地裡幹活時約定好了,吃完夜飯愛好娛樂的大夥人拿起手電筒或是火把有講有笑歡快的趕往放映場地,在去看電影漆黑的夜晚來回的路上人們歡歌笑語,口哨聲,不絕入耳。四面八方都可聽到人們的山歌聲。那時代沒有電的娛樂是依靠電影,人們也很開心。

注:沒有電筒的人就利用留著的向日葵幹莖杆做火把,在沒有電筒的情況下,也很實用。

二,有各大隊安排自編自排自演的文化娛樂節目。

有農村人臨時搭建的方便靈活的人工簡易舞臺,可供文化娛樂演員安心演出,沒有電怎麼辦?就用那時代最先進照明的煤氣燈。

在沒有電的時代裡出現個一個有趣的故事。某村有一個人在縣城走親戚,第一次見那電燈,很是好奇,就一根電線連一個燈泡就亮的如同白天。於是在回家時候偷偷拆走一個電燈泡連燈連線拿回家來,掛在吃飯的地方,可怎麼也弄不亮。當時一陣子人們都笑他不懂電的來源,笑他太無知了,他害羞了好一陣子。回憶沒有電的時代裡,還是記憶猶新。好了不多說。


吳玉香


記得我小時候的農村,在沒有電的情況下,娛樂活動還是不間斷的,那個時候有一種叫氣油燈,很笨重,大概有十來斤吧!名字叫氣油燈,但不是燒汽油的,而是燒煤油的,把這燈具上好油後,然後打氣,燈泡是用紗布做的,使油壺的油淋在紗布上,讓整個紗布溼潤,再點燃紗布會射出很強的光,跟現在的燈泡一樣,恐怕有一千瓦的樣子。記得我們這裡所有的娛樂活動,包括紅白喜事都是用這種燈具,文娛活動就是唱花鼓戲,有大隊幹部組織一班人把愛好文藝的年輕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排演,那時也有一個導演的,把自編的戲,組成為一個故事,跟現在電視劇裡的戲一樣,走來走去都在一個臺上,排演成功後,選定一個場地,搭起舞臺,演員也經過化妝,找幾個會能敲鑼打鼓的人,會拉胡琴的都容納一個樂隊之中去,每次都是晚上演出,喜歡看戲的男女老少都擠在一個大操場上,一看就是半夜,有的人還時常還趕到十幾公里外去看,到了七十年代末,農村也有電影看了,每個月有生產隊派社員到政府去搞電影機,從此人們喜愛上了電影,放一場幾塊錢,不一樣的環境有不一樣選擇,反正都是為了豐富農村的業餘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