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访茶闻兰香

第一次听到芦花里山这个地方是在一次市茶文化研究会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老同志回忆解放后的茶叶历史时,说到了里山。我只知是一个小山村,是普陀比较早种茶的地方。

前些日子,东一文化的沙女士在群里发了几张用柴灶手工炒茶的照片,老黄看到后甚感兴趣,于是邀请了市茶文化技术组部分成员去看看。当老黄告诉我去里山时,里山过去种茶的印象就浮现了出来。在这个暮春时节,去一个在我眼里具有历史感的山村,去体验具有时代感的茶自然是值得期待。

里山访茶闻兰香

里山村中三棵大树

28号的下午风和日暖。里山位于芦东水库的上游,汽车沿观张线进入山区,在一个立有古接待寺牌名的路口转入去左边的道路,顺着水库的边缘一里往里,最后来到了里山村的停车场,抬头上望,能够看到不远处的古接待寺。

里山访茶闻兰香

古接待寺

里山确实名如其实,二边的山夹着一个小村,东边是山谷,山谷的远处依然是高高山,而西面是我们进来时的山路与水库。山里的环境很好,满目的嫩绿,村中还有几株大树。里山村有几户住户,有个私人的静养所,有一户民宿,还有一户已经装饰一新,不少的老房子已经漏了屋顶,或者被绿色藤蔓占领的房子,还有古接待寺,本想去看看,被门口的一只黑狗警告了二声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里山访茶闻兰香

​民宿:乡里山舍

然而当我们赞叹这里的幽静之时,却被告之今天之行的目的地并不是这个地方,而是里山村的另一个山岙,坐落有“美丽山庄”的一个山岙。

里山访茶闻兰香

大树底,阳光下,品茶、闻香

炒茶的地方是一幢老的农房,时间古老而又点荒废,感觉是最近二年重新打理过的,房子的道地比较大,门口的石墙上长着二株大的树,一株是楠树,我忘了叫什么楠;还有一株是沙朴树,其果实已如绿豆大,这是小时候玩打竹枪的子弹。树下放了一张小桌子,沙女士请我们喝前些天用柴灶炒的茶。泡茶的水用的是山水,虽然是后期的茶,苦味较重,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吃酽茶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味,特别是其茶中所隐含的花香味。


里山访茶闻兰香

制作茶叶的竹器具有年代感


在正屋前,上午采的茶青已经摊放在那里,虽然感觉摊青还不够,特别是用手工杀青炒制的话还是要求摊放失水稍多一些。当王文斌同志到的时候,老黄就开始戴上手套,把外套也脱了,装好鲜叶,准备开始体验手工斜锅炒茶了。


里山访茶闻兰香

主人家亲自烧火


点火烧锅,原来炒茶的师傅亲自烧火,围观的人也很多,我自然也是其中一个,在鲜叶下锅前还伸下手去感觉下锅温的热度。当茶叶倒入锅中的一刹那,如同烧菜刚下锅时“吱”的声音响起,但很快这种声音就弱了很多,我知道随着鲜叶的投入,原来能够感受到的锅的高温已经降低了,柴火烧得比较旺,很快锅温又可以回升。老黄用二只手快速的翻,团、磨、抖,手法谐熟。正如边上拍视频的一位朋友所言,你能想象这是一位79岁的老先生在炒茶吗?当然杀青是体力活,老黄让我看时间,当四分钟后,我去抓了把杀青叶,感觉差不多了,老黄把锅里的茶交给了王文斌,火退了下去,锅温低了很多,杀青环节结束。后续选择了直接锅中热揉一次性炒干,热揉由王文斌在炒,因为手大劲大,效率高。工艺依然是典型的手工卷曲形茶的做法,边翻边揉,随着茶叶干度的提升,在揉团时加重力度,最后小火翻烘足干出锅。

里山访茶闻兰香

老黄在杀青,这样的锅可以随意的抛抖,是电炒锅所不能比的,而且锅温上来比较快

里山访茶闻兰香

后续热揉炒制


新炒的茶自然要品尝一下,我较为贪心的多放了点茶,冲泡后竟然有大半杯的茶,虽然有些味苦,不过加快速度喝感觉却也是浓强爽口,热时新茶香加一丝的烟火味,温时透着淡雅的兰花香。


里山访茶闻兰香

老先生拍的茶的照片,杀青到位,叶形完整,味浓显花香

沙女士告诉我,选择里山的这片茶山,是因为这片茶园具有一种特质,原生态,有花香。

我曾经在一篇关于卷曲形茶的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名茶因为具有历史的承载,往往不能改变其形态,而对于具有某些特质的小众茶来说,如何去呈现一些特质,去满足消费和品质的需求可以尝试的方式是我认为是可以灵活的。比如斜锅的手工炒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是先进的方式,然而在未来,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一种优势。

当夜晚降临,王文斌说:“我的手还很香。”

我还是期待明年有机会能够上手炒上一锅​。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专家 高级农艺师 二级评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