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河南大學教授 張振犁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山海經·中次七經》中記載:中嶽嵩山東北過講山,在密縣、滎陽之間有“浮戲之山”。究竟浮戲山的真實含意是什麼?至今沒有確切可信的解釋。

2001年,我從新密市黃帝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溱洧文化》(第一期)任正經《溱水乃密有,豈能被盜竊》一文中,瞭解到新密市古老乃伏羲女媧開闢創世造人、繁衍華夏子孫的問題。文中特別對“密”字的來歷與“密羲”“伏羲”有關。並進而解釋說新密市西北的浮戲山就是“伏羲山”的音轉所致。與此同時,還舉出新密市來集鎮的浮山嶺上有“伏羲女媧祠”(也叫“娘娘廟”)。如此等等。

這個喜出望外的遠古中原文化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和親身去調查的打算。

從1983年以來,20年的漫長歲月,我長期從事中原神話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但是,競對近在咫尺的故鄉新密市這樣重大的原始神話信息卻不知道。實在心感不安。

2002年春天,新密市的同志約我參加將要在新密市召開的“古都研討會”。我順便提出請他們協助考察新密市浮戲山伏羲女媧神話的希望。他們特別高興,並擬訂了考察的初步設想計劃。這就是我此次赴新密之行的緣起。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2002年4月13日,開始在新密市考察伏羲、女媧神話分佈的情況和各方面的證明材料。具體說,就是了解以嵩山神話體系中浮戲山及新密市其他地方關於中原遠古洪水時期,中華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在洪水(或天塌地陷)之後,如何生存和繁衍的,開闢創世造人的重大神話遺存流傳和保存的情況。

4月13日下午,在與新密市文化界的同志們的座談會上,初步瞭解了新密市伏羲文化的調查和研究,從1992年已經有陳志忠等同志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目前,正策劃新密市“羲皇故里”的文化資源開發的遠景規劃。我聽了之後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密市的領導和文化界的同志們,就對境內的黃帝文化進行研究,舉起了黃帝文化研究的旗子,成立了“黃帝文化研究會”,主辦了《溱洧文化》很有特色的文化刊物。古城寨城址是“中國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項目,另一處是新砦遺址。他們並不停步,今天,新密市的“羲皇故里”文化資源開發工程也正醞釀啟動。這種科學、求實,不慕虛名的以學術事業為重、埋頭苦幹的精神,使我尤為欽佩!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4月14日上午,我就是帶著這樣興奮的心情赴新密市來集鎮“伏羲女媧祠”(也叫“娘娘廟”)考察伏羲女媧文化遺存的。

伏羲女媧祠在來集鎮南三里的浮山嶺上。西望蒼莽的中嶽嵩山,北依嵩山北至密滎交界的浮戲山,南望著名的具茨山,洧水在浮山前流過。這裡正是黃帝“有熊氏故墟”的聖地。這天正是三月陽春天氣,陽光普照,山山嶺嶺的田間麥浪滾滾。站在伏羲女媧祠前放眼望去,一派大好春光,使廟宇顯得分外莊嚴、肅穆。廟宇的規模不大,卻顯得格外緊湊、整飭。照壁與廟門之間面積不大,格局十分得體。廟門頭是“伏羲女媧祠”及“人源之祖”。在過庭的門旁的對聯是:“浮山自成曲千古,廟宇拔地享萬年。”門旁還有一幅對聯:“門臨洧水,戶對南山”,橫額“娉婷懿立”。頓時使人想起中原大地洪荒之世,伏羲女媧補天創世造人的“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萬世,光輝重萬物”的赫赫功業,引起肅然起敬的心情。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張振犁(左二)在採訪中

進到祠內,西配殿是三位送子娘娘塑像,說明女媧在民間繁衍後代的信仰和心態。正殿敬祀伏羲女媧並坐的塑像。二神話中人物的端莊、雄豪的栩栩如生的神態,不禁想起他們如何於大自然洪水災害(天塌地陷)之後,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進行的偉大斗爭的精神,而產生崇敬之情,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先祖流傳至今的民族精神!

在伏羲女媧祠內,我們有幸聽到當地村裡老人張央(82歲,男,本地村民)和張倉(58歲,男,村民)給我們講述了伏羲女媧兄妹在天塌地陷時,保護神是一隻老虎變的老人,幫助二人鑽進老虎肚裡,避過災難,又在災後,做媒讓二人“滾石磨”“測天意”,結為夫妻;又教他們捏泥人,繁衍生息,延續了華夏萬代子孫。這正是浮山嶺上建伏羲女媧祠的來歷。這確實是一篇原始型的神話遺存珍品。

這個神話遺存的特點:伏羲女媧兄妹神話在新密產生、流傳,帶有原始性(不是災難重演型);二人滾磨成親就在浮戲山(或嵩山)一帶;災難是普遍流傳的“天塌地陷”;保護伏羲女媧兄妹的動物是一隻老虎 (這在大量同類神話中是唯一的),可能與山區有關;老虎變成白鬍子老人指點二人避災、結婚、造人,比較特殊,說明此類神話中的龍虎文化的源起,都是很古老的。

這裡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伏羲女媧以夫妻身份,並排同坐殿堂享受人間祭祀的,這座廟內的情況也是罕見的。

據我所知,中原的“洪水後遺民再殖人類”神話,約有一百幾十篇。除主人公是一般姐弟、兄妹之外,僅以伏羲女媧為主人公的也不下三十多篇。這些都見不到實際的證據。即使象供奉伏羲女媧為人祖的,也很少伏羲女媧以夫妻身份,同坐殿堂,同受民間崇祀。例如淮陽太昊陵只敬伏羲,女媧不是伏羲的妻子,只在偏旁小廟裡有她的神位。又如西華、涉縣(原在河南),又都只敬女媧。陝西、甘肅的伏羲、女媧廟內,也多是如此。這個問題證明:伏羲女媧成婚,從此成了“人源之祖”,是比較原始的。其中還看不出後世所說的“族內婚”違反人倫意識。這正是當時公認的正處在婚姻制度從“族內婚”向“族外婚”過渡的階段,也是被“天意”“民意”所認可的。不然,人類在災害後滅絕,還有什麼“人倫”可言。這也是當時特殊時期,人類生存的需要所共同的認識。它符合當時歷史的真實。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此次浮山嶺伏羲女媧祠的考察,取得重大成果的,還在於從歷史的深度和文物考古實證方面,得到了重要佐證:即在400—500多年前,浮山嶺上的伏羲女媧祠就已存在。此類神話也早已在民間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了。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日的廟會一直沿習至今,就說明群眾對伏羲女媧的信仰是神聖的。這便是原始文化的功利作用的體現。此次考察,在廟內共察看了現存的8通碑刻。最早的是明代成化年間(1465—1477年)的石碑,因年久剝蝕,己不可辨認。它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其次是明代萬曆三十四年(1605)的《重修伏羲女媧廟記》,碑文說:“密邑東三十里,浮山嶺上有伏羲女媧祠。……夫,伏羲古之繼天而帝者也。洪荒之世,文明未開,而始畫八卦,造六書;作甲歷,正大婚之禮,制歌詠之樂。非特萬古文明之祖,實開(天)成務之舉也。女媧與之同母而相佐之汩,功業不滅矣。……伏羲女媧之祠建立蓋有年矣。歷以歲月,兼以風雨,頹乎將傾……”

其中對伏羲女媧由兄妹而夫婦,繁衍人類,制訂婚嫁之禮,表述已十分清楚。同時,對該祠之歷史的回顧雖比較含糊,但其建祠修廟時間之久遠,已在其中說的很明白了。伏羲女媧開闢創世之功,乃修建之祠的重要原因。它說明:此祠興建遠在500多年之前,已具相當規模。今天,此祠之所以受到當地民眾如此愛戴,雖幾經破壞,仍以煥然一新的面貌矗立人間,足見先民人類之祖對後世感召之深。這正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經世不衰的體現。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清道光六年的《重修女媧廟碑記》碑文說:“伏羲女媧之為靈昭也。畫卦有文字之始,煉石補造化之穹,載於史,著於傳,雜見於諸子之眾家彰矣。顧吾夫子刪書獨遺之。遺之非謂其人之不是傳信之,或可茲疑,蓋謂遠稽諸洪荒,不如近質諸中天也。然而感人之深,人人之久,雖歷經劫灰、兵燹而精光,不沒,常足以俎豆矣。……密邑浮山之有其祠也。蓋無非欲闡天生廣生之理,……謂諸子等欲邀神佑固非也。謂神之必無所應亦未也。見文教興,生育以遂其士風日趨於文明,芸生日見其繁昌,豈不懿歟後之人,踵事增華,俾廟貌常見其輝煌,禱祀愈助其熙禳。是又不蓍龜而可卜者矣……”

上面這篇由當時候選知縣韓維屏所寫的碑文,的確是很有見地的好文章:他客觀地、歷史地評價了中原原始先民創造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的價值,不容置疑。他對儒家聖人孔子刪書時,以“不語怪力亂神”為標準,大量刪除當時的原始神話傳說的作法,表示異議。他不認為這些神話傳說都應該刪除。實際也刪除不了。因為保存在民間的口碑神話是無法使之泯滅的。古代見於經、史、子、集眾書中保存許多這類作品(儘管零散、片斷、方法不科學),就證明民間神話的強大生命力。正因為它反映了群眾的願望,所以才“感人之深,入人之久。雖歷經劫灰、兵燹而精光,不沒,常足以俎豆矣”。可見民間合理信仰是消滅不掉的。作者對後世後人重修伏羲女媧廟,也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繁衍生息(“大生廣生”的樸素心願),不一定為了讓神道庇佑自己。後人來這裡禱告得子,輕便容易,不必去用蓍草、龜卜那樣煩難的形式了。作者對民間信仰“求子”習俗,認為當科學文化昌明之時,人類也繁衍之時,民眾的幼稚信仰,自然會正確對待。因為這是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組成部分。⑥作者還指出,蒐集記錄民間神話傳說,不必遠稽洪荒之世,只要注意從民間(“中天”名山意的延伸)就可以了。試看,碑文產生至今四五百年,甚至可上溯1000多年,在新密流傳的洪水神話真品,今天不是仍保存在人民口頭上,又被我們採錄到了嗎!

這一天,我們是懷著探寶豐收的喜悅,離開浮山嶺伏羲女媧祠的。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2002年4月14日下午,考察組來到新密市西北牛店鄉的補子廟(即伏羲廟)瞭解伏羲女媧活動的情況和遺蹟。

這裡古稱“補國”(“補”“甫”“伏”古音同,通用)。據史書記載,這裡是伏羲、女媧、神農“三皇”時代,唯一封國。(《路史·國名記》:“補,三皇之世封國,炎帝伐補遂。”)其實,這個補國城還是原始古寨堡一類的保護安全建築。和五帝時代還有區別。後來,城址有重大發展、變化。與《遁甲開山圖》中記載的情況相類似。文中說:“女氏、天皇封弟(媧)於汝水陽。後為天子,稱女皇。”由此可知,伏羲、女媧在中嶽嵩山周圍的活動是可信的。

補子廟是補國城址,在發源於浮戲山的綏水河灘上,景色幽美。城址夯土是從鞏義市由人列隊傳遞過來的白土,土質粘性強,耐沖刷(當地是黑土)。這裡可從翻出的城土中,拾到許多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片、器皿等遺物。它說明新密市古老的遠古文化遺存是豐富的。不僅如此,在新密市所發掘出的裴李崗文化就有多處。如馬良溝、莪溝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就在浮戲山周圍一帶。這一距今10000— 7000年的文化正是伏羲女媧時代。尤其是莪溝發掘了全國當時裴李崗文化唯一的一男一女合葬墓穴,證明當時一夫一妻制已經出現。近期,發掘到的補子廟裡的石香爐是明代宣德年間的遺物。文化序列是清楚的。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補子廟的建築已經是多次修過的。後為學校佔用,最近才搬出。據管理人員說:廟裡的伏羲神像早已扒掉。最近先在正殿的北側偏殿塑了女媧神像。這座神像右手託著煉的五色石補天的風姿雖簡樸,卻有鄉土風味。他們說:“等正殿整理好了,再把女媧娘娘的像移往正殿。”女媧補天的遺址就在廟的西北不遠的地方,當地對女媧是很尊崇的。每年3月 18日是女媧的生日,廟會很熱鬧,要唱兩臺大戲。

這裡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始社會的神話信息,即補子廟的神像同來集鎮浮山嶺的“伏羲女媧祠”裡的一樣,都是伏羲與女媧以夫妻身份同坐殿堂享祀的。他告訴我們:遠古洪荒時期,婚姻制度從“族內婚”向“族外婚”過渡的時期。這就使伏羲女媧成為“華夏民族始祖”的原因。這個婚姻觀念在新密市來集民間是普遍流行的。

我們在補子廟還從當地農民李洛民(51歲)聽了洪水後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親,繁衍人類的神話。補國城雖經幾千年的時間,至今仍俱相當規模,足見它是伏羲文化古老的見證。實際它和浮戲山乃至中嶽嵩山文化都屬於一個龐大的整體。補國的存在,是伏羲女媧族系在中原政治活動的遺蹟。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2002年4月15日上午,考察組驅車出城經米村鎮沿山路抵尖山鄉,過敬老院,來到天皇山下。在村民一女同志接待引導下,順著崎嶇小道,慢慢爬向山頂。路上,她介紹說:“這座山就叫天皇山,也叫祖始山。上面有祖始廟。這廟年代久了,曾先後被毀過三次。原來廟裡的鐘都被推到溝裡不見了。因此,這條溝又叫鍾溝。現在山頭上的廟,是群眾自發捐三元二元,塊兒八角湊起來的。幾年時間才蓋了這座三間房大小面積的祖始廟。上面敬的神是開天闢地的人祖伏羲女媧。”在新密尖山鄉羲皇故里籌備組給政府寫的報告中也說到,浮戲山上有“祖始廟”(或“始祖廟”)。雖然群眾有的己因廟毀久了,對廟裡的情況記不太清楚了。但就浮戲山及新密的情況看,不應該只敬伏羲。特別是高力升提供的神話傳說看,也可作證。他說:“祖師廟下面的鐘溝,是女媧補天時煉五色石的地方。火大把溝裡的石崖都燒紅了,因此叫‘紅石溝’(也叫“鍾溝”)。”這就是伏羲女媧共同開闢創世的地方。山上祖始廟自應是伏羲女媧以夫妻(原為兄妹)同殿受崇祀的聖殿。

大家來到山頂祖始廟,山高望遠,四周群山聳立,林木豐茂,鬱鬱蔥蔥,十分壯觀。西南方的巍巍嵩嶽,矗立在莽蒼的薄霧之中,西面是登封、新密、鞏義、滎陽、汜水等五縣交接地帶的五指嶺。從腳下的20里長的浮戲山、鄭州的西太山,形成新密市的北部天然屏障。遠望縣南的具茨山,更是雄姿迷人。新密市北、西、南三面環山,東鄰平原沃野,市內溱、洧橫貫其間。這片古老的土地,正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帶。伏羲時代的文化淵源在於此。浮戲山北面正是鞏義市河洛交匯處的洛汭。伏羲在這裡依“河圖洛書”,製出先天八卦。在浮戲山發明、創造了蠶桑文化。後來,新密市又是軒轅黃帝“有熊氏之墟”。這些都是由得天獨厚的發展華夏文明的優越生態環境。也正因為如此,新密市的民間才傳留下來了大量的伏羲、女媧開闢創世造人的神話遺存珍品,這是一大部分研究中原原始文化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天皇山祖始廟的門聯是:“開天闢地始祖先,香火興盛黎民安。”橫額“祖始爺殿”。還有“祖始神通廣大,百姓誠心敬仰”。祖始殿正方神牌位上寫著:“開天祖始爺尊神之位。”對聯是:“金鼎呈祥香結綵,銀臺報喜燭生光。”百姓尊祖、崇敬伏羲、女蝸創世之功,其信仰和虔誠之心態已延續近萬年之久了。這種心態正是一直到今天民族凝聚力量的體現,為什麼祖始廟歷年來曾多次被毀,但群眾從來沒有停止過重修的決心。令人感動的是,田種灣的群眾,有的把祖始廟毀後房基下的陶片、器皿、祭器都抱到家裡保存起來,把廟裡的香爐也抱回家藏起來,今天重修祖始廟時,又貢獻了出來。新密市文物考古專家魏殿臣先生還把這些文物珍品拍了照片。經他的鑑定,這些文物有的是宋代的瓷片,多半是明清時代的。它是浮戲山祖始廟歷經古老滄桑歲月的佐證。

我們站在天皇山(也叫“祖始山”)上,聽著村民的介紹:天皇山在新密浮戲山東面的小頂山,也有祖始廟是人皇山,西面不遠的鞏義五指嶺一帶的一座高山叫地皇山。頓時,新密市是我國遠古“三皇”時代的祖地的觀念形成了。這是何等令人驚喜的發現!

在廟內和山頭上,還聽了村民田種灣村的郭淑芳(48歲,無文化),講了天塌地陷,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親,繁衍華夏子孫的神話珍品。他們還說:鞏義地皇山洪荒溝就有兄妹在災害到來時,由石獅子幫助兄妹躲過災難,滾陰陽石成親。二人生兒育女,蓋石屋,自造石斧、石鏟生產。這也是伏羲女媧兄妹神話的同類神話遺存。他們還說:周家寨也有娘娘廟,裡面有人祖爺、人祖奶。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伏羲故里在哪裡?伏羲山下是故鄉

這一次調查,基本上弄清了新密市的伏羲女媧開闢創世造人分佈的情況。他標誌著新密市不僅是黃帝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而且是三皇時代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是伏羲女媧神話早年活動創世的主要地區,就目前的情況看,敬祀伏羲女媧人祖的地方有:天爺洞的三皇殿、來集鎮的伏羲女蝸廟、牛店鎮補子廟、浮戲山天皇山的祖始廟、周家寨的娘娘廟等多處。這不是偶然的事。他是以浮戲山為主區的伏羲女媧文化圈的典型標誌。結合新密市的考古、文物、碑刻、史事,地名的演變,廟會文化,信仰,以及“蠶桑”經濟發展情況等綜合研究,說新密市是“羲皇故里”是有說服力的。

這裡有一個應特別提出的問題,那就是:大量伏羲女媧神話,不僅口頭傳承的量大,更重要的是,這些神話遺存流傳的歷史時間的文獻依據。這應該是中原神話研究的又一大突破。流傳在中原地區的一百幾十篇的“洪水後遺民再殖人類”神話遺存中,涉及伏羲女媧為主人公的也不下二三十篇。但文獻上卻找不到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