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結婚是4個家庭的事兒

記得高中時候,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老師和家長常常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加油好好拼兩年,等考上大學就輕鬆了”,那語氣好像考上大學,就可以放飛自我,為所欲為了一樣。殊不知,大學還要考試寫論文,畢業了還要工作。人生啊就好像小時候的家庭作業一樣,可能改變了作業要求,但作業從未停止過,更沒什麼絕對輕鬆那一說。不過好笑的,很多“聽話的孩子”真的那樣做了,大學幾年沒有寬闊胸襟卻寬闊了體魄,沒有提升技能卻提升了段位,走出校門的那一刻發現,我滴娘啊,我都23 4了,卻還像個孩子。

尤其作為一個年過25,開始闖蕩社會的大齡青年,催收作業的課代表再也不是同桌的王小芳後桌的李小鬧了,改成了家裡的老張老李;批作業的也再也不是王老師,而變成了七大姑八大姨三姑六舅二大爺。就這樣很多人隔一段時間就收到一份催交通知,只感覺自己很急也很累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急。而其中最迫切的作業大概就是結婚生子了。


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結婚是4個家庭的事兒


我試圖解答這個為什麼,忍不住翻開了發展心理方面的書:

(一)

在18歲以後的成人階段,首先是成年的早期,大概到25歲左右,我們的發展任務大體是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成年的中期,就是25到50左右,發展的任務是獲得繁衍感而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成年晚期就是50歲以後,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厭倦感,體驗著智慧的實現。這大體就是成人的內在世界,涵蓋了我們的一生,很多人可能並不理解,但人生就是這樣,對外而言是事件與故事,對自己而言是體驗與感受。因為自己希望獲得親密感繁衍感避免孤獨感和停滯感所以自己會很著急也很努力;而父母長輩需要獲得繁衍感完善感避免停滯感和失望,而這份獲得要通過子女來達成,所以催的很緊。

年過25,結婚成了課代表催的最緊的作業,那我們是不是過了25就要抓緊結婚呢?這裡沒有答案,因為那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體驗也是要自己獨自享受的感受,所以不要依賴任何人。不過我們可以聊一聊,因為我發現,她和我們很多人想的並不一樣,她好像是四個家庭的事兒,甚至更多……

(二)

說到這裡就要說到原生家庭了,在說原生家庭之前我們說說我們的成長與發展。

我們從出生開始,並不只有身體的成長還伴隨著腦和神經的發育,還有心理的構建。身體的發育有營養和睡眠可能就夠了,身體發育好的孩子看起來會長得比較快比較大;腦和神經的發育不只要有營養,還要有刺激,刺激到了會達成腦部開發訓練的目的,腦部開發好的孩子看起來會比較聰明,學東西也會比較快;最琢磨不透的就是心理的構建了,是圍繞著需要和滿足進行的,很抽象但影響我們一生當中的很多事。

在嬰兒期也就是從出生大概到1,2歲的時候,孩子會產生生理需要,在飢餓或者受驚時會哭鬧,需要媽媽餵養和懷抱,這時的孩子會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沒有獲得滿足,就會對環境產生不信任感。小時候會很害怕被遺棄,拼命尋找依賴的對象。成人後可能會竭力維持毀滅性的感情關係,而表現出偏執狂症的傾向,可能會暴飲暴食,過分的需要別人誇獎。

在兒童早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孩子會適當的養成大小便的習慣而開始控制自己的生理機能,注意到能力和限制開始有探索欲,孩子因此而產生自主感和羞愧感。如果獲得尊重和支持會產生自主能力的感覺,若沒有獲得滿足受到惡意的信號(批評或嘲笑)就會產生害羞和羞愧感。成長中可能會自卑,不相信自己有存在的理由,經常做一些不恰當的道歉。成人後可能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害怕面對別人的憤怒。

在學前期也就是4~6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親子依戀意識,會有依戀異性父母情結產生。與媽媽搶爸爸的女孩兒和與爸爸搶媽媽的男孩兒大家應該都見過,就是這個階段。不過此階段孩子主要的是獲取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這是一個熊孩子愛惹禍的年齡,孩子會喜歡幻想,創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若得到家長支持則會經常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發展出健康的好奇心。若未獲得滿足和支持,則會有內疚感因而停止主動性或者秘密進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害怕犯錯,感到無助和內疚,迴避風險。成人後可能不能認識和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害怕說出內心的事情,對感情關係負上過分的責任,不斷地去討好別人。

在此之前也是腦神經開發的關鍵時期,經過刺激,大腦的神經連接都會更多,孩子會更聰明

在學齡期也就是7~12歲,這個時候孩子的成長任務主要是獲得勤奮感和克服自卑感,孩子會開始和別人競爭比較。若獲得滿足,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可與鼓勵,孩子會受到激勵而變得有活力。若經常遭受批評或者被忽略孩子則會不信任自己,不會自覺地去做事或產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如別人的感覺。成長中孩子會避免參與競賽或極度喜歡和別人競賽,覺得自己不安全和不如別人。成人後可能凡事要求完美,經常拖延及耽擱。

在青春期也就是12~18歲,孩子需要找出適應世界的方法,接受自己生理上的變化,界定自己對於異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輩裡的身份,確定人生應該怎樣過。此時若得到父母允許探索自己的夢想和感覺,嘗試新的想法,就會成長為一個接受自己的人;若未被滿足,父母不支持,不引導他去探索而只是過早的逼他進入某個角色,他會形成反叛的個性或變成一個輕浮的人。成長中會對自己的人生角色矛盾,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依靠情感關係和事業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成人後可能不斷地談戀愛,需要憑擁有的財物,認識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確定自己的人生定位。

說完發展階段那什麼叫做原生家庭呢,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成為一家之主以前生活的那個家庭,就是我們作為孩子成長的那個家庭。我們的人生當中,在這個家庭裡生活的時間整體可能並不多,但是她在我門的人生中就像是最持久的肥料,不管肥力充不充足都可能一生消化不盡。從原生家庭的角度簡潔的劃分,6歲以前叫做印記期,是心理基礎的構建,構建的一磚一瓦都是父母給的;6~12歲叫模仿期,是認知和行為的學習,一招一式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12~18歲叫做社交期,此時,放出去比關起來要重要的多。


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結婚是4個家庭的事兒


說到這,我們便更清晰了,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養成,人格養成和思維方式的養成都是從原生家庭當中獲取和成長的。我們不僅獲取了父母的基因,而且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帶著些許原生家庭中或來自父親或來自母親的影子。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處事方式,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教養方式,爸爸媽媽是怎樣相處的,都影響著我們和我們的家庭。這樣,結婚不僅成了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原生家庭的結合,而這兩個人組建的新家庭,也成了下一代的原生家庭,影響著他以後的人格和親密關係。結婚就這樣擔負起了兩個家庭的融合,一個家庭組建和一個乃至多個家庭的奠基這樣的責任。

婚姻,雖然是很重大的一件事,但不要有壓力,要知道做好自己最重要,沒有好的自己難有好的婚姻更難有好的家庭。

願已婚的朋友們開心快樂,願還未結婚的朋友們也開心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