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之“心”究竟何物?

意宗禪韻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心學包羅萬象,涵蓋萬千,各有千秋,王陽明則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在經歷宦海沉浮、命運坎坷之後悟道,心為萬事之本,既思想力主導行動力。

然則對於心學確是各有所解,佛曰;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心存善念皆是天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論頓悟還是漸悟都是悟心為本。道家則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愛戴天下百姓,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為心。說的是悟己之心,利他之心,返璞歸真,天人合一。而儒家呢,怕是最早的心學鼻祖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等等

各門各派雖然方法各異,卻目的殊同同歸,表達的都是以仁義育人,修身齊家,正人先正己,與人為善,修心養性,這也是當前社會所欠缺的!


朝花夕拾long


心學之心我認為是人的靈魂,自古我國古哲學家都推崇善,老人宣揚的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王陽明的心學為良知,也是讓人進退曉是非。人當有一個美的心靈,與人為善,時時修煉自己的靈魂,真正做到忘我的境界。心學是一門深淵的學問,要跟著時代的節奏而有新的認識,使之利於時代的前行。


農民女詩人崔秀英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中國人習慣的語言,說的是人最本真的思想活動;哲學家叫他本我;心理學叫他意識;宗教管他叫靈魂;迷信叫他鬼魂。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主要是格物,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學規律,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俗稱懂道理講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字面意思,通過格物明白了事物的規律和道理,要按照格物獲得的道理採取行動,內心裡的道理要和行動統一,不能偏離。

我讀王陽明心學,理解他講的道理是融合了儒道學說,借鑑了佛家經典,

王陽明先生說;“聖道其實非常簡單易行,也極其精細微妙。孔子曾說;其如示諸掌乎。人的手掌,哪一天不曾看到呢?但是問他手掌上有多少文理的時候,他就不知道了。就如同我說的這良知二字,講了就能夠明白,誰不曉得呢?但是如果讓他真正理解又有誰能夠做到呢?”


有人便問;“良知恐怕是沒有方向,沒有形體的,因此最難琢磨。”

先生說;良知就如《易》理;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不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良知怎麼可能琢磨的到呢?只要把良知理解透了,就變成了聖人了。

什麼是致良知呢,良知就呈現在人的意識裡。王陽明認為,一個明知自己是小偷的人,在聽到別人喊他“小偷”的時候,也會侷促不安。這種侷促不安心理的出現,在陽明看來,就是“良知”的呈現。


王陽明先生精通儒學;精通道家學說;精通周易;精通佛學。集各家思想精髓,獨創了“心”學,自成一體。

王陽明心學,就是真實的本我;儒家的智慧,道家的清淨心,格物的認知;佛家的不住心;周易的變化無窮。

集各家智慧於一體,用於生活實踐中的一種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