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在公共場所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有多重要?今年11月4日,一名中年跑者在廣州天河區臨江帶狀公園附近綠道突然倒地;11月20日,一名男子在廣州地鐵車廂因急性心梗暈倒。幾乎每次公共場合心源性猝死事件的發生,都會引起公眾對該話題的熱議。今年10月下旬,廣州地鐵曾表示,正積極做好在站內試點配置AED的準備工作。此舉有望緩解廣州市內公共場所缺乏AED的困境。

為了解廣州市內AED配置現狀,以及公眾對急救設備和急救技能的知曉度,南都民調中心今年再次發起廣州公眾急救知識知曉度調查,同步走訪了市內多處可能配有AED的公共場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未見過AED,過半受訪者表示未掌握心肺復甦(CPR)技能,公眾的急救技能掌握情況較去年未見明顯提升。南都研究員實地走訪76處公共場所,其中40處AED設備正常可用,17處AED設備處於維護狀態,1處場所放有AED但因裝修無法取用,另有18處場所的AED已經撤走。市內多處應急站點的AED處於維護狀態、無法使用;不少機構自行配置的AED也因為企業結業、使用率不高等原因已經撤走。

問卷調查

僅三成受訪者見過AED

繼2019年廣州公眾急救知識知曉度調查後,南都民調中心於今年11月11日-19日再次發起同題調查,希望瞭解公眾對急救設備和急救技能的知曉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對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缺乏瞭解。33.48%的受訪者表示只聽過AED的名字,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子;27.90%只在網上看過相關資料;23.61%見過實物,但沒使用過;僅7.73%表示曾經使用過;還有7.30%從未聽說過AED。其中,男性受訪者對AED的知曉率略高於女性。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問及在哪些地方見過AED時,45.95%的受訪者回憶稱在機場、汽車站等客運樞紐見過,佔比最高;其次是在醫院,佔比36.49%;在商場裡見過AED的受訪者佔比21.62%;寫字樓、公園景區、學校的佔比均不到兩成。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員對受訪者在問卷中填答的AED具體位置進行了逐一走訪,發現部分受訪者提及的位置其實從未配置過AED或其他急救設備。研究員猜測,可能有少數受訪者對AED的外觀或作用存在誤解,以為該位置放有急救設備。因此,該題統計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實際見過AED的受訪者會比問卷數據更少一些。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再追問受訪者認為哪些公共場所最需要配置AED,機場等客運樞紐呼聲最高,佔比達94.85%;其次是公園景區和商場,分別佔比87.98%和87.12%;寫字樓/辦公園區佔比85.41%;學校佔比84.12%;酒店/住宅社區佔比70.39%;只有醫療設備相對充足的醫院佔比稍低,為54.51%。由此可見,受訪者對各類場所配置AED的訴求都非常強烈。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公眾急救技能掌握情況不如人意

如果不知道使用方法,再好的設備擺在面前也只是個擺設。今年11月初,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微博知名博主“急診夜鷹”王西富接受南都健康聯盟採訪時表示:“幾周前,廣州市越秀區全民運動中心有人心臟驟停,一樓大廳角落裡的AED全程都沒有被啟動,結果依然是悲劇,該患者死亡。”

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受訪者對AED使用方法的知曉率偏低。46.78%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如何使用AED;31.76%表示有印象,但不清楚具體流程;僅21.46%答覆稱知道具體使用流程。其中,女性受訪者明確表示不知道如何使用AED的比例達50.62%,顯著高於男性受訪者。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在缺乏AED等急救設備的情況下,人工心肺復甦(CPR)是拯救患者的重要手段。本次問卷調查中,50.21%表示不知道心肺復甦的正確流程;30.04%表示會做,但不敢上手;僅19.74%表示有信心做好或曾成功施救。

相比起去年的同題調查結果,自稱有信心做好心肺復甦的受訪者佔比略有上升;但如果將不敢上手的受訪者也納入統計,會發現知曉心肺復甦技能的受訪者比例反而出現下跌。普通市民對心肺復甦技能的知曉率令人擔憂。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急救知識測試題正確率不足五成

本次問卷調查還分別對心肺復甦步驟、胸外按壓、人工通氣、電擊除顫等內容設計了4道測試題目,瞭解受訪者對急救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

在判斷是否需要對患者實施心肺復甦的流程時,正確的步驟應為:評估現場環境安全;用雙手輕拍病人雙肩、呼喊對方,判斷患者意識;檢查患者呼吸及脈搏;最後才是解開衣服,開始實施心肺復甦操作。本次調查中,能正確排出上述次序的受訪者有36.05%,較去年同題調查的結果有明顯上升。不少受訪者在排序時漏掉了檢查呼吸及脈搏的環節就匆忙開始做心肺復甦,很容易造成誤判,對患者造成更大傷害。

實施心肺復甦時,胸外按壓每次中斷時間不應超過10秒,否則會影響復甦效果。本次調查中,能正確回答此題的受訪者只有20.17%,雖然同樣較去年同題調查結果有所上升,但比例依然偏低。

成人心肺復甦時,口對口人工通氣的按壓通氣比應是30:2,即每30次胸外心臟按壓後,要人工呼吸兩次。本次調查的4道測試題中,此題的受訪者正確率最高,達40.77%,但較去年同題調查結果略有下降。

使用AED進行除顫後,施救者應該馬上再做5組(約2分鐘)心肺復甦,原因是即使除顫成功,患者心臟仍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建立起有效循環,所以除顫成功以後很少能立即觸摸到脈搏;而且把時間耽誤在觸摸脈搏上還會造成除顫不成功時心肌血液供應的減少。本題有28.76%的受訪者回答正確,與去年同題調查結果大致持平。

從測試題目的結果來看,公眾急救技能及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如人意,沒有任何一題的正確率能超過50%。進一步對不同類型受訪者的填答情況作交互分析發現,即使是自稱有信心做好心肺復甦操作的受訪者,這幾道題目也做不到百分百正確,其中有41.86%選擇在除顫放電後停下來觀察心率是否恢復,僅51.16%能作出馬上繼續實施CPR的判斷。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七成受訪者擔憂後續糾紛,“好人條款”知曉率低

另一方面,問及受訪者為何對自己的CPR技能沒有信心或不敢上手時,缺乏科學複訓和擔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或承擔法律責任是主要原因,兩個選項均佔比70.42%;也有60.56%擔憂技能掌握不佳;53.52%認為自己缺乏應急能力;還有15.49%擔心疾病傳播。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針對擔心引起不必要糾紛或承擔法律責任的受訪者,本次調查還問及是否知曉我國法律中針對施救者的“好人條款”,即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問卷結果顯示,31.37%的受訪者對此表示知道,68.63%表示不知道。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超九成受訪者認為有必要普及急救知識

問及受訪者認為是否有必要對公眾普及急救知識並進行急救培訓時,高達99.57%認為有必要。但問及有沒有參與過培訓時,僅19.31%的受訪者表示有培訓經歷且效果良好;另有19.31%表示參與過培訓但效果一般;還有61.38%表示沒有接受過急救培訓。與去年相比,受訪者的急救培訓參與率大致持平。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實地走訪

省應急協會站點:缺錢維護,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據南都研究員瞭解,由於廣州尚未有職能部門牽頭在市內公共場所統一投放AED,過去數年,市內的AED主要依靠企業或社會組織捐建。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只有約三成受訪者在廣州市內見過AED,其中客運樞紐、醫療機構的配置率相對較高。

為了更全面地瞭解廣州市內AED的分佈情況,南都民調中心從互聯網上抓取了近五年來廣州配置AED的新聞資訊,結合問卷調查中受訪者提供的AED配置場所,梳理出一份廣州可能配有AED的場所名單,並抽取部分地點作實地走訪。

自2015年起,廣東省應急協會陸續在廣州投放了一批應急站點,且每個站點均配備了AED,是目前廣州市內投放AED數量最多的社會組織之一。

11月14日,研究員按照省應急協會網站上公示的站點名單,走訪了天河區的長湴優託邦、長湴地鐵站、長湴公園、天河客運站四個應急站點。現場可見,上述四處地點確實均建有橙色外觀的應急站點,站內放有輪椅、滅火器、防毒面具等多項設備,唯獨本應放置在站點右上角櫃中的AED不見蹤影。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天河客運站地鐵站D出口附近的應急站點,找不到AED的蹤影

對此,研究員嘗試聯繫站點所在地的天河區長興街道辦事處瞭解情況。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員表示暫時不清楚具體情況,建議直接聯繫對應站點的維護人員。

研究員又根據長湴公園站點門外張貼的維護記錄表,撥通了其中一名維護人員的電話。對方回應稱,應急站點內的設備均由省應急協會提供,他們也不清楚AED的具體去向,但根據維護記錄表,截至上一次巡檢維護(2020年10月20日)時,站內設備均齊全可用。

為了解這些站點的AED具體去向,南都研究員採訪了廣東省應急協會秘書處的徐先生。據他介紹,省應急協會目前在廣州已投放了約200個應急站點。其中確實有部分站點的AED由於電量不足、配件更換等原因,正處於維護狀態,但暫時無法確定維護時長。

徐先生還告訴研究員,這批應急站點均由省應急協會自行投資建設。他們此前也曾嘗試爭取政府資金支持,但未能落實,因此目前協會資金壓力較大,後續的站點新建計劃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只能優先保障已有站點的維護。同時,他們組建了專門團隊每天在市內各個應急站點之間巡檢,確保站點設備可用。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海珠區生物工程大廈樓下的應急站點,右上角櫃中擺有AED

按照徐先生的指引,研究員從廣東省應急協會開發的“微應急”APP上梳理出一份廣州市內178處應急站點名單。根據這份名單,研究員又再選取了天河、海珠、越秀、白雲區共22個應急站點進行實地走訪。結果發現,走訪的這批站點中,只有省汽車客運站、大沙頭碼頭、海珠客運站、羅衝圍客運站以及生物工程大廈站點的AED仍然在崗,其餘17個站點均未見有AED。

部分企業配建AED已撤走

據微信小程序“救命地圖”顯示,市內多家民營體檢/醫療機構配有AED;部分高校、企業也曾獲得第三方組織捐建AED。南都研究員嘗試對這部分場所作實地走訪。

11月11日下午,研究員來到海珠區南豐匯。“救命地圖”小程序顯示此處某品牌體檢中心配有一臺AED。但研究員在現場看到,該體檢中心已結業,大門被物管圍蔽起來,周邊看不到AED設備或相關標識牌。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黃埔優託邦某體檢中心、以及番禺區奧園城市天地某民營醫療機構。受疫情、經營不善等因素影響,部分民營醫療機構已經結業,其AED也一同撤走,但微信小程序上的數據遲遲得不到更新。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海珠區南豐匯,“救命地圖”小程序顯示配有AED的某品牌體檢中心已經結業

即使是仍在正常經營的機構,其AED也未必能隨時候命。在海珠區琶洲某體檢中心,研究員諮詢前臺工作人員是否有AED,對方先是回答稱有該設備,隨後進入辦公區找了一段時間,出來時又改稱沒找到設備,可能已經被搬走。

在獵德優託邦某體檢中心,工作人員表示AED只在每天上班時間擺出來,下午就會收回去。研究員下午4點到訪時,現場只剩下一個壁架,顯示此處有時會放置一臺AED。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獵德優託邦某體檢中心,AED每天下午都會被收回

除了體檢中心,按照“救命地圖”小程序的名單,中山大學南校區和東校區也分別在校內體育館配置了一臺AED。但研究員根據指示來到校內,兩個校區都找不到任何關於AED的標誌或提醒。據中大南校區的體育館管理人員表示,此處確實曾經有過一臺AED,但後來又被捐建的公司收回;中大東校區也有學生反饋,2018年還曾在體育館內見過AED,但設備似乎在疫情期間被收了回去。

此外,研究員還根據網絡搜索結果,查詢到荔灣區多寶路某舊址陳列館曾於2018年獲捐建一臺AED。11月13日下午,研究員來到該陳列館,現場工作人員卻明確表示館內沒有AED設備。

有機構以使用成本高昂為由,不願外借AED

走訪過程中,研究員還遇到部分機構不同意公開自己的AED配置情況,理由是設備單次使用成本高昂,無力負擔外借成本。

研究員按照問卷調查中受訪者提供的信息,在越秀區某機構找到了一臺AED。但該機構負責人表示,他們的AED僅供內部使用,不打算對外公開。負責人解釋,AED的電極片屬於消耗品,每用一次都要花幾千塊錢更換;其他放在公共場所的AED,日常充電、電極片更換都有配置單位買單,但自己的這臺AED屬於私有財產,需要自行承擔消耗費用,所以這臺設備只供內部使用,不會放在公共場所。

之後,研究員在天河區某醫療機構也遇到同類情況,機構負責人以使用成本為理由拒絕公開AED配置情況,表示該設備僅供院內職工和病人使用。

關於AED的使用成本問題,省應急協會的徐先生向研究員介紹:他們曾購買過幾款不同的AED,其中國外品牌相對較貴,每臺需要約四萬元;國內品牌便宜一些,大約兩萬元一臺;後續維護則主要是使用後需要重新充電、更換電極片,成本較低,不至於一次花幾千塊錢。

研究員也查詢了市面上AED及其配件價格。在國內某電商平臺,目前一臺AED的價格大約在25000-38000元之間,電極片的價格則從800-3000元不等。綜合來看,不同品牌的AED設備本體和電極片價格存在較大差距,如果選購價格較便宜的國產品牌,AED的單次使用成本可以控制在千元左右。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電商平臺上,一臺AED售價大約在25000-38000元之間

(售價極低的訓練機不具醫療效果)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AED電極片的售價在600-3000元之間

(訓練機用片不具醫療效果)

職能部門可從三方面著手提升公眾急救技能水平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雖然絕大部分受訪者認可急救培訓的必要性,但超過六成受訪者至今沒參與過相關培訓。與去年相比,公眾對公共場所急救設備和急救知識的知曉度沒有明顯提升,依然徘徊在較低水平。部分受訪者還對AED設備、心肺復甦術存在錯誤認知,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可能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此外,不少受訪者對相關法規知曉度不高,救助他人仍心存疑慮,影響實施救助行為的積極性。

如果只看紙面上的數據,廣州全市現有178個應急站點,再加上部分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商場、醫療機構配置的AED設備,數量雖算不上多,但至少可以覆蓋中心城區。可實地走訪發現,大量應急站點的AED處於維護狀態,不少機構配建的AED也難確保維護情況,隨時可能因機構搬遷、結業等原因撤走。多因素影響下,廣州目前實際可用的AED遠低於理論值。

對此,研究員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從設備投放、技能培訓和法規宣傳三方面入手,推進公眾急救技能水平的提升。

在設備投放方面,作為一款維護成本相對較高的設備,AED要實現短期內大規模投放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職能部門或許可以考慮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提供補貼的形式,對自行購置AED的第三方機構提供適當的補貼,鼓勵機構將AED放置在公共空間,並確保現有設備得到及時維護與更新。日後,再逐步在地鐵、客運樞紐、公園景區等公共場所增設AED,填補第三方機構覆蓋範圍的空白。

技能培訓方面,職能部門可以通過定期舉辦急救知識講座、急救技能培訓班等形式,提升公眾急救技能掌握水平。其中,急救技能培訓班應組織定期複訓,讓公眾及時回顧自身技能掌握情況,提升自信心。

法規宣傳方面,職能部門應該考慮加大有關緊急救助的相關法律法規宣傳,通過政策宣講、正面案例宣傳等方式減少公眾憂慮,鼓勵市民遇到緊急情況時積極協助救治患者。

城市生活地圖

哪裡有AED?廣州城市生活地圖帶你一鍵查詢

為了方便公眾快速查詢廣州市內AED的分佈情況,南都民調中心整理了此次走訪採集的數據,製作成廣州AED分佈地圖。市民只需掃描下方二維碼,打開城市生活地圖,點擊AED專題,即可瀏覽全市各區的AED具體位置。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在使用過程中,市民可以通過地圖搜索的方式,快速瀏覽距離自己最近的AED分佈點,或通過搜索框輸入關鍵詞,查找周邊建築或社區有沒有配置AED。

目前,該地圖已收錄南都民調中心本次走訪核實的40個AED分佈點,其中12個位於醫療機構內,7個位於商業場所,6個位於寫字樓/辦公園區,5個位於公園景區,5個為應急站點,6個屬於其他公共場所。此外,部分地點的詳情頁還上傳了該AED的周邊環境照片,便於用戶快速找到AED所在位置。

公眾急救技能沒有進步,維護資金缺乏不少應急站點AED下崗

受疫情防控、訪問限制等因素影響,本次調查未能對市內全部應急站點的AED配置情況作逐一實地確認。南都民調中心後續還將繼續走訪市內其他應急站點和可能配有AED的公共場所,持續更新地圖信息。如果市民對地圖內收錄的AED分佈點有疑問,或希望提供市內更多AED位置信息,也可以通過地圖頁面內的“反饋”按鈕提交信息,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後及時更新頁面內容。

調查說明

南都民調中心於11月11日-19日開展本次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問卷受訪者中73.39%為廣州常住居民,17.60%居住在省內其他城市,9.01%居住在廣東省外。從年齡段來看,受訪者中90後佔比最高,為46.78%;其次為80後,佔比24.89%;70後佔比11.59%;其餘年齡段佔比16.74%。從受教育程度來看,8.15%的受訪者為碩士或以上學歷;66.09%為本科學歷;17.60%為大專學歷;6.87%為高中/中專學歷。從專業背景來看,8.15%的受訪者從事職業或就讀專業與醫學/急救相關。

廣州公共服務監測榜第48期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製:謝斌 張純

項目主持:南都研究員 李偉鋒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李偉鋒 塗長芳 麥潔瑩 實習生 李爽 餘卓朋 劉昕辰 張芷怡 蕭詠棋

數據採集技術支持:柯家寧 鄭汶祥

生活地圖技術運營:周炳文 謝錦恆 丁淳浩

生活地圖美術設計:吳俊澤

問卷支持平臺:南方都市報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