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為什麼國號不叫漢?

用戶98047812536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史家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稱。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病逝,終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於初寧陵。

作為漢朝皇族後代,劉裕沒有叫漢而叫宋,因為;其一,劉姓之人建立的皇朝,大都是遵奉劉邦為先祖,自稱復興漢室,或者再建漢朝, 劉裕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他是楚王劉交後裔,楚王劉交是劉邦的弟弟,所以說劉裕並非劉邦的正式子孫,不像劉秀劉備是正宗的劉邦後代,所以他對漢室復興的念頭比較淡薄;其二,劉裕被封宋王,很多皇朝的習慣就是王爵是什麼封號,朝代就是什麼封號,比如劉邦是漢中王,所以國號漢,曹丕是魏王,所以國號魏,司馬炎是晉王,所以國號晉,劉裕是宋王,就國號為宋;其三 ,宋國其實是殷商遺族,原本是商人後代,在周朝滅商後將殷商後人封於此,而劉裕也是漢室遺族,晉國將前朝遺族的劉裕封為宋王不是很合適嗎?而且劉裕看上去也是挺滿意的。故劉裕定國號為宋。


劉文廣


第一,劉裕不是劉邦的直系後裔。他是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雖然劉交和劉邦是親兄弟,但劉交的後裔不是宗嗣。劉裕沒有法理繼承漢朝的法統。

即便劉裕要恢復老祖宗劉交的法統,他的國號也應該是“楚”才合理。

但很悲催的是,劉裕稱帝前,已經有一個楚國了。即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權。這個政權被劉裕所滅。

如果劉裕以“楚”為國號,那就太晦氣了。誰會拿一個偽政權,而且還是被自己滅掉的偽政權的國號為自己的國號?

第二,兩晉交替之際,已經有兩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了。

一是匈奴人建立的“匈奴漢”政權。

二是巴蜀氐人建立的“成漢”政權。

這兩個政權的名聲都不好,尤其是匈奴人在滅亡西晉期間,以“漢”為旗號,在北方各地燒殺劫掠。把“漢”旗搞得很臭,在北方人民心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如果劉裕以“漢”為國號。他不僅不會藉此來收買人心,反而還會受這個國號的牽連。

也就是說。咱們現在的人覺得“漢”這個國號好威風,好大氣。但當時的人不覺得,當時的人覺得“漢”旗很臭,王八蛋才打“漢”旗。

劉裕沒有必要揹負這個負資產。


第三,劉裕崛起之前,北魏已經建立。其統治者為了噁心東晉,拋出了一個“代漢者,當塗高之”的概念。

這個概念簡單點說,就是北魏統治者承認曹魏的法統,以自己是曹魏第二自稱。這等於是抹殺了東晉,否認了兩晉的法統,宣稱晉朝是偽政權。

同時,“代漢者,當塗高之”也隱含了漢朝已經是過去時。魏朝才是正在進行時。

如果劉裕以“漢”為國號。那麼他這就是在自找晦氣。很不吉利。這就好比隔壁老王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王五是我的兒子”,如果你也姓王,你還會給兒子取名“王五”嗎?

這麼晦氣的事,你肯定不會的。

第四。前面三點都還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一點。

劉裕能夠鹹魚翻身,能夠從一個底層人物爬到統治者的位置。是因為他從京口起兵開始就一直以“扶保晉室”為口號,招攬人心。

劉穆之、孟昶、劉毅、何無忌、檀憑之、王仲德、諸葛長民等人,憑什麼擁戴劉裕?

一方面,是劉裕很有本事。

另一方面,是他們也忠於晉朝。劉裕的口號深得他們的心。

這就跟當年荀彧等人心甘情願追隨曹操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曹操當年沒有“奉天子以令不臣”。

不“奉”天子。那麼他與董卓、李傕、郭汜也就沒區別了。很多人必然不會追隨於他。他也不會發展的順利。

所以後來曹丕篡漢時,他要走合法程序,要承認漢朝的正朔,要對天下人宣稱,自己的法統是從漢朝繼承來的。

如不然,他就真的與亂臣賊子無異了。

劉裕也是一樣的情況。他要想最大程度的減輕篡位壓力,樹立自己政權的法統。他就必須要承認晉朝的法統。


換而言之,如果劉裕與黃巢、李自成之流一樣,以起義軍身份起家,然後殺進建康,奪了皇帝鳥位,建立新政權。

那麼他的國號,想取什麼都行。叫“漢”,也不是不行。就算他不是劉邦的直系後人。

但問題在於。劉裕不是起義軍出身,他是官軍出身,當了30幾年晉朝將領,幾乎是一輩子打著忠晉的旗號,最後稱帝走的也是和曹丕、司馬炎一樣的路線。他取代東晉,法統不是從祖宗那裡繼承來的,而是從司馬家手上移交過來的。他接收了原來的東晉朝廷。

如此一來,新政權的國號,他自己就說了不算。他既然是晉朝皇帝冊封的“宋王”,那麼新政權的國號,理所應當就應該是“宋”。


Mer86


國號,在元朝之前,不是隨便取的。這背後有中國政治運行的傳統邏輯:化家為國。先有家,再有國。

中國的“國”,跟外國的“國”,還是有點不一樣的,這首先體現在立國體制。

西方的國家,國土小,人口少,像希臘,就在一個小小的半島上,就已經有100多個國。他們所謂的“國”,僅僅是一個城市,每一個城市的人口也不過是幾萬,他們的領袖就可以由市民選舉。他們在城市中間修建一個廣場,開會的時候叫一個大嗓門的人一通知,所有的人基本上就能都到齊了。


羅馬帝國開始的時候也只是一個城市,後來向外征服了,於是就形成了帝國,但是其中央核心還是希臘城邦型的。

中國就不一樣了。

中國的國家疆土太廣了,戶口至少也在幾千萬之上,而且中國的立國規模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結,像之前的秦國、楚國、吳國、越國這些國家的國君,他們在歷史敘事上都下意識地向中原靠攏,他們也自認為黃帝后裔。你想,中國是一個農業國,有幾千萬個農村散落在全國,那怎麼樣才能讓所有的人都來市中心開會呢?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所以,中國人就發明了皇帝制度。皇位世襲可說是中國以往政治條件上一種不得已,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辦法。

那麼問題就來了,皇帝由誰來做呢?

不管是帝道、王道、還是霸道政治,最終的皇帝只能有一個。在封建時代,很多家庭都有他們世襲的特權,這些就是所謂“貴族”。可是從秦漢之後,封建制度就被推翻,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襲的,除了皇帝,可以把皇位傳給他的兒子之外,政府便沒有第二個職位,第二個家庭可以照樣承襲。

皇帝是國家的唯一領袖,但是實際政權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徵著國家統一。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負責政治上一切實際的責任。

(皇帝原本也是貴族)

那宰相是怎麼來的呢?

宰相,在起初的時候是貴族的家臣,幫皇帝處理家族事物的,那個時候叫做“宰”,後來加多了一個象徵輔助意味的“相”,就成了後世最大的官職了。

在封建時代,貴族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祭祀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宰殺牲牛。當時替天子、諸侯、貴族公卿管家的都叫“宰”。後來,一個貴族崛起,做了皇帝,原來一個家,此刻變成了國家,於是他家裡“家宰”就變成了國家的政治領袖。

除了宰相之外,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其實一開始都是皇室的家臣,管理皇帝的事物的,比如光祿勳,原本是皇帝的門房(看大門的),後來就給承擔了皇宮的侍衛工作,再後來還分出了一些人事管理工作。

這即使中國政治特有的“化家為國”,這和西方國家的“加盟商”性質的封建制度是不同的。

所以,你要想當皇帝,首先就要有一個很有規模的家族,而且府中各項事物都有專門的人來管理。這樣,一旦你做了皇帝,這些家臣也就隨之轉變為國家的行政班子,政府運作不會出問題。一個孤家寡人,是沒有辦法管理國家的。這一個情況,起碼在職業官僚集團形成的北宋之前,都是一個客觀現實存在的問題。

所以,要想形成政治集團,或者說勢力,首先就要有自己的一套班底。

為什麼古代的大臣,一旦開府治事,就很讓皇帝忌憚了?開府,就意味著他可以自己招攬人才,形成政治班底了。不過,開府這件事,本質上還是王朝的臣子,家臣雖然有,不過那都是私臣。

一般情況下,貴族要想有自己的家臣,總要有自己的“國”。皇帝是可以封“國王”的,皇帝總要比國王在規格禮制上大一格。可一旦開國了,就會有很大的自主權,皇權只及國王。“國”內的各種僚屬,都是直接聽命於國王了。曹操建立的魏國,司馬炎建立的晉國,都是如此。

彼時魏國和晉國的僚屬,已經不歸中央皇帝管了,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體系,甚至是服色、價值觀、朝堂禮儀等等,都是另行一套。魏國和晉國的僚屬,也和皇室一樣,從貴族家臣慢慢轉向國家政要。

劉裕建立宋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他們本身已經有自己的封地,是貴族,按照《白虎通論》的經文說法,他們也是有資格做皇帝的。那作為爵位封號或者國王封號,自然也就成了新國家的國號了。

(大器晚成的劉裕)

說到底,這還是中國古代“化家為國”政治傳統的傳承。

南朝宋之後,如隋、唐等也都是以爵位號,也即家族榮譽稱號來做“國號”的。這當中,也有一些以發跡地來做國號,像齊、梁、北宋等,這也為了向天下傳達“貴族承天之運”的意思,我在那個地方已經是貴族了,也有了自己的執政班底,所以就能順天應民,來做皇帝。

元明清時代,這樣的政治傳統就被打破了,也不再提“化家為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實現,職業官僚團隊的出現以及君主專制的加強,做皇帝已經不需要“貴族承天”的加持了。

當然,劉裕沒有選擇“漢”作為國號,也可能有“忌諱”的原因。為什麼呢?東漢以儒家為指導思想,讖緯之學大行其道。當時有一個讖語這麼說的,“代漢者,當塗高。”

(劉宋北邊就是強大一時的北魏)

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 當時,在南朝宋的北邊,正是從五胡十六國的亂戰中殺出開的北魏帝國。

一個大魏國橫在頭上,劉裕就算再敢自詡劉氏子孫,天潢貴胄,他也不敢犯這忌諱,畢竟曹魏代漢就已經真實發生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