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6.3:三姓飞船

一种武器批量性地被敌对方及中立方使用,这情况不多,飞机就更罕见了,Dornier Do 24水上飞机就是其中一种。这战机是德国设计,德国、法国、荷兰制造,在盟国轴心国中立国都有使用,所以称“三姓”是没问题的;而这飞机的种类就是flying boat------飞行的船。

所以叫“三姓飞船”挺合适。

其实俺是想到了三姓家奴吕布。

太平洋海战之6.3:三姓飞船


道尼尔(Claudius Dornier)1884年生于巴伐利亚,1907年毕业于慕尼黑理工。大学毕业之后,他到齐柏林的工厂干活-------就是那个做飞艇的齐柏林,当时也是德国飞机制造业的翘楚。

1914年,道尼尔开了自己的公司,做的当然也是飞机。他的飞机命名挺有意思,用自己的缩写然后按顺序用字母,叫Do A、B、C、D………一直到U,V、W没用,直接用到了X,即Do X。

Do X相当可观。

这是个10米高机长40米翼展48米的大家伙,空重28吨。航程1700公里,载客能力为150人另有19名机组成员-------这时是1929年,这一载人记录保持了20年,直到1950年才被打破。

而且,动力方面也很有特点:背靠背的12台发动机。也就是说,把两台发动机背靠背装在一个发动机舱里,一推一拉的效果。所以,这飞船咋看好像就6发动机似的,这种布局俺还真没见过。

当然了,机体巨大但重量还这么轻,主要材料不可能是金属,大部分是木料。基本上,就是个船壳加翅膀的结构。

太平洋海战之6.3:三姓飞船


Do X之前的J或者叫Do 16是1922年的产品,空重3.6吨载客8~10人,这机型荷兰海军有采购。到了1936年,荷兰人觉得德国货还不错,于是跟道尼尔订了一款新机,不是载人或者运货的,而是一款侦察/轰炸机。

这就是本节的正主,Do 24。

1937年7月,Do 24首飞。这东西也不小,3发动机翼展27米空重10.6吨机组6人,巡航速度264公里/小时,航程2700公里。机体全金属,但外形还是比较像船--------要在水上起降的话,对形状当然有讲究,而船的外形是几千年凝聚的精华。

太平洋海战之6.3:三姓飞船


最终,荷兰订了90架Do 24,其中30架游道尼尔生产,其余60架由道尼尔授权,荷兰Aviolanda公司生产。但荷兰只生产了25架,1940年纳粹德国即入侵荷兰,剩下的当然就归了希特勒。

所以,这飞机有数十架是由盟国的荷兰在用,有百多架是轴心国的德国在用。而到了1944年,荷兰将12架Do 24交给中立国西班牙,主要任务是搜救交战双方的飞行员。

于是三方都用过这飞机

其实前面啰啰嗦嗦也都是过门。

1941年12月16日,日本帝国海军的驱逐舰东云号从越南金兰湾出发,与其他四驱逐舰四巡洋舰前往马来西亚美里,支援那里的2300名陆军登陆。17日清晨,2000吨的东云号在美里附近突然爆炸迅速沉没,舰上219名官兵无一生还。

因为没有任何目击证人/生还者,战后的调查委员会认为东云号是被水雷击沉。但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应该是荷兰的X 32号战机-------一架Do 24击沉了东云号。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当时双方在美里一带都没有布雷,而荷兰有记录是X-32、33、34当天攻击了美里的日舰队。其中,X32的5颗200公斤航弹攻击了一艘巡洋舰,3弹命中,日舰殉爆后迅速沉没。

太平洋海战之6.3:三姓飞船


这记录唯一的错误是战舰类别,但在高空错认类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当天天气不是太好,其他日舰没看见这水上飞机便以为是东云号触雷,很正常。最主要的,是时间能对上:当天清晨0550。

俺觉得,当年的资料相当分散,非专业人员很难看到,而专业人员人数/精力有限。90年代互联网兴起之后,绝大多数的资料已经数字化,绝大多数的交叉查询也相当方便,无聊的业余爱好者都能用多方面的资料对比,这人数/精力是战后初期没法比的。所以俺觉得这说法比较靠谱。

不过,东云号的残骸现在还没找到,这也还只是估计而已。要真相大白的话,得找到残骸分析之后才算数。

题外话就是荷兰的教育体制相当科学,从中学开始根据智商分流,值得借鉴。现在N多人觉得英语学了没用是浪费时间,这其实也不能说不对,但要改的话,就不是学不学英语这么简单,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动。没事俺也许会码一段聊聊这方面

感谢阅读

前文:太平洋海战之6.2:绝地求生

目录:越南战争/太平洋海战之目录1912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