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術的怎麼樣訓練自己對生活的敏感性?

鄧凌毅


先說結論:無法訓練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對這個世界的感知的進化的邏輯是有跡可循。但是感知的能力卻是寫在我們基因裡面,我們無法讓它消減掉一部分,也沒有辦法通過人為的方法再增加一分。從簡單的能感覺到溫度的冷暖。到慢慢去感受天的藍。火的紅。油菜花的黃。這一系列的感知進化,我們何曾使用過一絲訓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社會次數的增多。生活當中的險惡與誠善逐漸的提醒我們,我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存在的人。我們開始認為自己是有思想的,有情緒的,世界與眾不同而我們是萬物靈長,而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沒有主動的訓練。

正如在凜冽的寒冬裡,一碗媽媽做的熱氣騰騰的餃子,讓我們既感受到了母愛,也感受到了溫暖。而在自己生活當中遇到挫折和失敗之後我們不由自主的懊惱和悔恨,甚至流下眼淚。看到那些英雄們,我們會難掩景仰之情。我們能感受到舞蹈者身體的美。也能夠感覺到農民兄弟勞動中沉重的美感。南方小橋流水的美。北方粗獷大氣的美。這一系列的感受。我們需要機緣巧合。和我們設身處地的參與。所以作為藝術類的學生,在我們的創作中需要帶有更多的情感色彩,我們能做的是多去感受,盡力的去感受。把套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層蛹剝離開。走入現實生活,走進人民群眾。

雖然根本無法訓練,但在我們內心深處,基因代碼最深的那一行,我們天生是帶有這樣的敏感性的,我們要做的是將自己原本就有。能夠做到的部分去誘導。激發出來。


周學良老師


敏感來自用心

新聞名記者,幾乎天天有新聞報道,他靠什麼?當然是靠敏感!他的敏感從何而來?一從敬業心,二從專業水準。記者以其專業能力和素養,早已定好新聞可能發生的N多個點,並設定量變因素和變化數值,每天觀察統計,一旦某個點發生的異常巨大的變化,新聞就出現了。你說,他的敏感怎麼得來?

對生活的敏感,其實同理,即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曾銳教授


非常非常的容易,就三步:

觀察——思考——表達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這確實是一句值我們所有學習、從事、喜好藝術的朋友們奉為經典的語錄!

無論你是學習什麼藝術,繪畫、舞蹈、戲劇、音樂、文學都好,這些藝術種類的創作靈感來源皆來自於我們各自不同的生活。

達芬奇為了創作《最後的晚餐》,在貧民窟中生活了5年;正因為命運對貝多芬身體的無情摧殘,讓其彈奏出了與命運抗爭的《命運交響曲》;莫言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深刻而真實,難道能跟他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對農民,農務生活的真情實感分的開嗎?

所有史上的藝術家,都是在生活中攝取營養,來服務於各自的創作,日積月累方有機會走向神壇。如果沒有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考,如何能創作出打動心靈的藝術作品?

沒有日常觀察思考後的次次表達、次次記錄、次次默唸,又怎能積少成多,以量變完成質變,蛻變昇華呢!

所以,朋友!

如果想要提高對生活的敏感性從而完成自我在藝術之路上的蛻變,最簡單地方法就是:

細緻的觀察——全面的思考——準確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