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疫情當前,在各大實體書店紛紛“自救”與“轉型”之際,大隱書局卻選擇在“世界讀書日”的前一天開出了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題的書店——海派書房,成為疫情期間滬上第一家開業的新書店。

在疫情期間開新的實體書店,對提振文化行業信心有重要意義。”

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告訴周到君,隨著春天的到來,人們不僅對疫情的緩解更有信心,對迴歸正常生活秩序也更有信心。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選擇在四月這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開張,是想給喜愛讀書的人走出室內的信心,去慢慢地讀一本書。“希望實體書店從歷史上的冰點,慢慢回升到原先自信心的起點。”

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首家海派文化書店誕生

“開一家書店真的挺難的。”劉軍坦言,書店本身就是一個利潤微薄的行業,想要打造一個多業態融合的書店更是不易。從主題確定、空間改造到業態佈局,海派書房歷經了兩年才成功落地。

2016年,大隱書局在武康大樓開出了第一家實體書店,四年後,海派書房又選擇了徐彙區這片上海海派文化的積澱發祥地,來表達海派文化的精神,同時也是大隱文化的一種複製和延續。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更新與改造必不可少。面積700多平米的海派書房前身是十餘家業態傳統、空間簡陋、經營粗放的傳統型商鋪。劉軍認為,海派書房不只是一個單一的項目,更是提升街區建築品質、活化社區人文風貌和激發周邊活力的表現。

作為大隱書局旗下第10家書店,海派書房聚焦“海派文化”主題,覆蓋海派藝術、海派戲劇、海派建築等類別圖書,是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題的書店。“我們希望透過建築元素、內容選品以及細節設計,更好地傳遞海派文化大氣、謙和、包容的特徵。”劉軍表示,如果想要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就一定要來海派書房坐一坐。

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當然了,如果我們只是沉醉於自己對海派文化的理解,而不去尋求與周邊居民之間的互動,顯然那只是一廂情願。”

劉軍表示,為了契合社區居民的需求,未來書店將聚焦海派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開展文化講堂、文創秀場等活動,成為透過海派書籍和滬版圖書去展示海派文化魅力,為周邊社區民眾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海派書房會努力成為社區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業態融合上,海派書房也明顯有別於傳統書店,作為全國第一家開闢出音樂售賣和演藝專區的書店,海派書房與雅馬哈聯合打造了一個“音樂空間”,定期邀請上海音樂學院以及業界的音樂家為海派書房舉辦交流活動,增加了更多聆聽的藝術。或許你會不經意邂逅一位明星,或是朗朗,或是宋思衡,他們都會走進這個空間來和大家見面。

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實體書店的困局與自救

線上網購、電子閱讀、電商折扣……一直以來,實體書店和電商的鏖戰就從未停止過,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實體書店盈利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據開卷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國內實體書店零售市場同比下降54.79%,實體書店2月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86.36%,其中,一二線大城市所受影響更為嚴重。

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從2016年第一家書店在武康路開業以來,大隱書局在短短的四年內已有了10家滬上書店和圖書館,在經歷了兩個月的暫停休業後,上海大隱書局的10家實體店於3月1日起陸續復工。作為大隱書局的創始人,劉軍坦言,疫情對實體書店的衝擊在所難免,大隱書局復工後的客流量不及疫情前的1/3,對經營者信心的恢復確有一定影響。

儘管如此,劉軍卻沒有特別擔心,他透露,大隱書局不限於單一的圖書售賣,而是引進了複合、跨界、多元的各種業態,這些業態不是簡單的1+1的關係,而是互相交融。“我們不僅是一個實體書店的零售商,還是文化內容的提供商,更是公共場館的運營商和大型活動的策劃者。”

由此可見,大隱書局的盈利模式是相對比較多元化的,實體書店零售收入只佔四成左右比重,還有六成來自於線下沙龍、文創產品、文藝演出等多業態融合。他表示,要是隻以圖書零售為生,可能第一家店都走不出去,更別說現在10家書店的規模。

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近日,儘管疫情慢慢好轉,但人們還不敢毫無顧忌地回到公共場所去購物或閱讀。因此,大隱書局、新華書店、三聯書店、言幾又等知名實體書店紛紛入駐餓了麼外賣平臺,提供了最快半小時即可送達的服務。

對於這種尚不清晰的新興商業模式,劉軍表示還在繼續探索中,他透露,目前銷量最好的書籍是工具書,這對書店的選品有了一定啟發,那就是要滿足人們的即時需求。當然,讀者也是需要引導和培養的,需要給讀者一點時間來適應這種改變。

雖然進行了諸多“擁抱互聯網”的新嘗試,但劉軍對於實體書店的明天依然充滿信心:線下實體書店的體驗感和浸泡感,是互聯網無法提供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優化和提升實體書店的體驗感。”

疫情之後,一起靜下心來讀本書吧

每當提到書店這個話題,總是很容易撩撥大家的神經,因為每個人都對閱讀懷著一種美好的願望。然而,快節奏的生活讓每個人都變得焦慮,變得狂躁,變得渴望迅速成功。據2019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遠遠低於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

疫情期間,這一切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隔離在家讓人們的空閒時間增加,也讓人們能夠做一些需要靜心才能做的事情,比如閱讀一本好書。劉軍透露,疫情期間,那些曾被認為枯燥無味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反而銷量領先。“過去忙的時候可能很難把一部長篇小說讀下去,但疫情給了人們這樣的機會,閱讀時間更長了,閱讀深度也更深了。這對作者、出版社和實體書店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世界上多一座圖書館,就少一座監獄。”

在劉軍看來,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象徵和靈魂棲息地。據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實體書店數量最多的五個城市分別為成都、南京、瀋陽、西安、重慶,作為經濟龍頭的上海卻缺席,實體書店發展任重而道遠。在去過的全球所有書店裡,劉軍最喜歡巴黎的書店,無論是充滿文人氣質的莎士比亞書店,還是塞納河邊的小書攤,巴黎街頭最不缺的就是書店。隨意拐過一個街角,也許就能與一家別樣的書店相遇。

“巴黎之所以能產生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這座城市的閱讀史是有關的。”劉軍認為,通過這次疫情,國人們有了更多自我面對的時間。如果未來大家都能繼續保持這種狀態,上海實體書店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劉軍希望未來社會各界能共同打造上海書香社會,讓實體書店的數量多起來,讓知識的力量走得更遠。

撐老闆丨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迴歸信心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