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說起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講義氣,抱不平,兄弟情,令人為之欽佩,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更是展現出了萬丈豪情,而當宋江豎立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後,直接將劇情推上了高潮,人們的期待更上一層樓了。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但是,或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緣故,骨子裡有一種忠君報國、衣錦還鄉的思維,讓宋江不管艱難險阻,毅然的走上了“招安”的道理上,雖美其名曰,替眾兄弟求個功名,光宗耀祖,實際上,卻從此成為了朝廷的槍手。當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後,便被朝廷派往各地去平叛,討大遼、滅天虎、敗王慶、徵方臘,最終108將,折損十之八九,而最後的宋江,更是一杯毒酒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對於宋江的“招安”政策,很多人都氣得咬牙切齒的,特別是在多次的征伐中,將原本輝煌的一眾梁山好漢弄的死傷大半,心裡更是質疑這宋江昔日所做的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換句話說,要是當時,他不選擇招安,繼續與朝廷對抗,發展自身的勢力,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熟讀《水滸傳》的夥伴都知道,這梁山先後經歷了3位掌門人,第一任是王倫,此人雖然能暫居掌舵人之位,但卻是個沒有遠大理想之人,他只想守著梁山這一畝三分地,有錢花,有肉吃,有酒喝,那麼,便足夠了,其他的不在乎。應該說,王倫目光短淺,缺乏胸襟,更沒有遠大目標,一個“山大王”足夠他安樂一生。

第二任掌舵人晁蓋,此人目光長遠,有很好的規劃,且胸襟廣闊,做事情光明磊落,深得梁山兄弟們的信賴,以他的俠肝義膽和英雄豪氣,加之深得民心,必然會帶領著梁山的108將轟轟烈烈的做出一番事業。但是,最終晁蓋卻意外戰死,一切的美夢破滅,也終改變了梁山的走向。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而宋江作為梁山的第三任掌舵人,在晁蓋死後,他繼任了“大哥”的角色,但是,素有儒家思維的他,不甘心只為“山大王”,甚至有些羞於此,換句話說,要不是當初自己落了難,被逼無奈上了梁山,他永遠不會踏上梁山一步。所以,當他有機會被招安,而朝廷也有意招安的情況下,兩者一拍即合,愉快的牽手了。

但是,我們不免心中產生疑惑,這宋江佔據了梁山一地,手下108名能征善戰的將士,為何還要接受朝廷的招安,難道就不能以此為根據,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嗎?就那麼喜歡屈居人下,受人指點嗎?其實,縱觀《水滸傳》一書,我們可從中窺測一二,這宋江的招安之策,其實是有原因,無外乎就這3點,而最後一點更是致命的!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都知道,108將都是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逼上梁山的,他們有的人是被奸臣所害,與朝廷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有的人原本就是朝廷的將領,但卻被設計拉攏上了梁山,唯有大喊上當,而有的是一些無業遊民,整日無所事事,到處打家劫舍的土匪,因此,看似豪氣沖天,英雄滿屋,實則內部並不團結,甚至個個都有屬於自己的小九九,所以,不管是招安與否,其實,都早已註定了梁山的失敗。現在,我們不妨來分析分析——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一、狹小的梁山,地盤有限

從書中,我們能看出這梁山是個彈丸之地,儘管它景色宜人,易守難攻,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平日裡這些英雄好漢鮮有徵戰,整日在梁山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情義氣不斷,根本沒有向外擴張之意,沉浸在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甘於享樂,重要的是,每個人上梁山的原因不同,各自的想法也不同,因此,想要轟轟烈烈的幹出一番事業,內部的裂痕必然要先解決。

換句話說,如果梁山想要壯大,甚至劍指天下,那麼,勢必要往外面發展,而非佔山為王,宋江的招安之策,其實也體現出了他內心的不安,這麼說吧,如果梁山一眾英雄拒絕了朝廷的招安,那麼,當朝廷大軍壓境,先不說被攻城剿滅,就是以圍困之法便能讓梁山水盡糧絕,最終走向了滅亡。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二、內部並不團結

剛才說了,能上梁山的無外乎那3種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身份也不同,儘管身處梁山,可內心的那份小九九誰也看不透,表面上,個個英雄蓋世,豪情萬丈,實則當各自的需求一旦碰撞,那麼勢必會產生小幫派,互相不服氣,完全被激化。這麼說吧,當那些被昔日朝廷迫害的官場之人,他們勢必會對朝廷懷有仇意,一定拒絕招安;而那些土匪出身的,反而樂意被招安,畢竟搖身一變,有了一官半職,兩種身份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從此走路都帶風。

所以,當獲悉招安時,這兩種人的內心是不一樣的,一個拒絕,一個樂意接受,如此必然產生間隙和摩擦,內部的矛盾瞬間爆發,如此,那用得著朝廷的大軍來剿滅嗎?沒多久的功夫,內部就一拍兩散了,失敗其實早已註定了。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三、缺乏群眾基礎

古語云“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缺乏群眾基礎的隊伍永遠做不大,甚至會被拋棄,而梁山雖然豎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但卻受人質疑,拿攻打祝家莊來說,在攻城的開始並不順利,士兵折損了許多,這激起了好漢們的怒火,最後在拿下祝家莊後,便大肆的屠戮,不管男女老少,刀起刀落,全然沒有的一絲顧忌,這點與土匪相比,又有什麼區別呢?

因此,當老百姓看到了梁山好漢的嗜殺和匪氣後,民心早已消失的一點不剩,而當失去了民心,如同一艘大船失去了航向,是極其危險的,甚至會隨時觸礁而沉船。要知道,歷朝歷代多少開國帝王,在創業之初,無不為得民心而絞盡腦汁,對部下下達了多少個入城後“不可擾民”的命令,所以,梁山看似豪情萬丈,其實都是土匪心態,打家劫舍尚且還行,爭奪天下,想太多了。

宋江為何非要選擇招安?只為這3個原因,而最後一個更是致命弱點

而這第三條,其實是最致命的,也是最大的問題所在,宋江最後選擇了招安,其實他是看出了梁山好漢的內心,根本非一支正常的義軍所持有的心思,每個人身上的匪氣太重,佔山為王顯得更適合大家,而如果想要打天下,爭天下,其實是很難。當然,也許宋江心中仍然渴望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這在古代的傳統思維中,並不為過,畢竟這是幾千年骨子裡所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