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處巴依大院 今日戶戶小康人家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17日電題:過去一處巴依大院 今日戶戶小康人家

新華社記者陳曉虎、張鍾凱、顧煜

4月,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微風漸暖,當地旅遊網紅打卡地喀贊其春色正濃。

喀贊其民俗旅遊區是以維吾爾族民族風情為主體的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區,素有“南有喀什高臺民居、北有伊犁喀贊其”的說法。近23平方公里的旅遊區內住著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等多個民族,人口約12萬。

走進景區,第一站就是吐達洪巴依大院。院裡櫻花盛開,廊道兩側的葡萄藤剛剛抽芽。20世紀30年代,這座大院由維吾爾族富商吐達洪建造,後來幾經易主。建築整體外觀呈淡藍色,風格融合了多元文化。

“巴依”在維吾爾語中意為“富裕的人”。大院裡有兩排屋子,青磚照壁、筒式壁爐、水晶吊燈、民族地毯等相互映襯,和諧別緻,留聲機、電話等當時較先進的生活用品也隨處可見。當記者驚歎這一“豪宅”時,一旁講解的伊寧市卡山其民俗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海力曼·阿吾提笑了。

“這個巴依大院確實是當年最為富貴的標誌,但現在喀贊其的每戶人家都比‘巴依’還‘巴依’!”海力曼打趣地說。

看到記者一臉懵懂,海力曼招呼大家坐上觀光車,駛進街區巷道。

街區乾淨整潔,沿路蘋果花、海棠花和梨花爭奇鬥豔。在“伊犁藍”為主的民居中穿插著黃色、粉色等色調的房屋,時不時可見雕刻精美華麗的大門、氣派的兩層小樓和穿行而過的家用轎車。

觀光車停在新路街1巷25號。61歲的維吾爾族戶主肖開提·木沙正在門口看鄰居裝修。拱形雕花葡萄架覆蓋著他家磚紅色的大院。300多平方米的家共有7間房,客廳的桌上擺著紋飾精美的果盤,家裡雙開門的大冰箱等現代家電一應俱全,其中一間屋子售賣羊毛披肩等旅遊紀念品。

肖開提和妻子經營特色民宿,一年收入就有7萬多元。“拱形葡萄架是去年剛換的,這些年喀贊其民居遊讓我們錢袋子鼓了,為了更好地吸引遊客,每年都會整修大院。”

記者注意到,大院裡靠近廚房的地面上有一個用水泥封住的圓形大坑。“以前沒有下水道,很多人家裡都有倒廚餘雜物的髒水坑,又髒又臭又危險,還有汙染,有時候娃娃不小心都會掉下去。現在政府統一修建了下水道系統,髒水坑都被填上了。”海力曼說。

來到新路街2巷,幾個遊客手裡拿著冰激凌從一戶人家走出來。34歲的賽杜拉·艾比布拉憑藉祖傳的冰激凌製作手藝在家一年可掙5萬多元,妻子同時製作糕點售賣。6間屋子寬敞明亮,藍白相間的大院別具風情。當地旅遊局還專門為他建造了一個加工房,供遊客參觀加工過程。“你們嚐嚐伊犁的冰激凌,味道不輸國外牌子。”賽杜拉自豪地說。

阿瓦古麗·卡地爾的房子離賽杜拉家不遠。她的院子不算大,但屋裡別有洞天,用特殊材料粉刷的牆壁顏色如牛奶般柔和,還散發著淡淡香氣。最裡面的兩間屋子售賣皮毛製品和特色旅遊紀念品,其中她自己製作的“手搖扇”非常熱銷。

“帶你們看的這幾戶維吾爾族人家院落,巴依大院能比嗎?”海力曼笑著問記者。

在維吾爾語中,“喀贊其”是指鑄鍋為業的匠人,歷史上這裡曾是伊犁手工藝品製作銷售中心。包括喀贊其在內,這裡還有甜品、皮革、花帽、釘馬掌匠人等9個“其”。如今,旅遊業發展讓各種手工藝有了更好更廣的傳承,很多民眾變成了旅遊“其”。2019年,喀贊其民俗旅遊區旅遊人次超過8萬,旅遊收入約443萬元。

海力曼告訴記者,一些居民起初對民俗旅遊服務有疑慮,但後來嚐到致富的甜頭,越來越積極。很多家庭單獨設有出售紀念品或接待遊客的房間,足不出戶就可以賺錢,家家過上了小康生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