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無義戰”!講著吳儂軟語的夫差是個“狠角色”!

原創作品 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春秋無義戰”!講著吳儂軟語的夫差是個“狠角色”!

圖片來自網絡

一、夫差繼位,開鑿邗溝南征北伐報父仇

夫差(?-公元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春秋時期吳國第25任國王,在位時期為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73年。

年輕好勝的夫差繼位吳王后,時刻不忘越國殺父之仇,不斷為攻打越國做著軍事上的準備。公元前494年,夫差終於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打敗越王,並著手備戰北伐齊國,圖謀中原。

吳相國伍子胥極力反對戰爭。諫曰:“不可!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語言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能使。夫吳之與越也,接土臨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語言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吳越之勢不兩立。越之於吳地,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內也;夫其之於吳也,疥癬之疾也,不若其己也,且其無傷也。”

此時,已逐漸恢復國力,虎視眈眈,勢在必得的吳王夫差,哪裡還聽得見這等諫言!為爭霸中原,他已經先後兩次發動民眾,舉全國之力開鑿運河。因此,國家機器一旦運轉起來,豈是說停就停!

吳王夫差進行了兩次開鑿運河運動。

第一次於公元前486年從邗城(今江都)開鑿邗溝至末口。夫差利用長江三角洲天然便利的河湖港汊,疏通了由蘇州經無錫、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與邗溝相連。

第二次於公元前482年由末口再向北挖深溝連接沂水和濟水的開鑿運河的工程。在今山東菏澤一帶開鑿菏水,使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四大水系相聯互通。

深溝又稱菏水。深溝的起點在今天的山東濟寧,終點則在山東菏澤。作為一條具有軍事戰略用途的運河,深溝是為了讓吳國水軍能夠開赴黃池,與晉國會盟。深溝連接了濟水和泗水、沂水;在宋國境內,深溝又連通了宋、魯兩國邊界,以及山東荷澤與山東曲阜,即可從淮河經過泗水,再從泗水經過深溝到達濟水,然後從濟水進入黃河。

當代史學家高度評價了夫差開鑿邗溝、深溝的重要意義,認為長江與黃河、長江與淮河的聯通,等於將中華民族的兩條大河用邗溝和深溝接成一體,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功勳十分巨大,特別是對後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以及中原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影響至深。

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記載:“吳夫差戰勝後,一心要北進爭霸,前486年(魯哀公9年)夫差準備攻齊,築邗城(江蘇江都縣,《太平寰宇記》稱邗溝城)。邗城下挖深溝,通過射陽湖(江蘇寶應縣東)至末口(江蘇淮安縣)入淮,貫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前485年,吳將軍徐承率水師自海上攻齊。前484年,大敗齊軍於艾陵(山東泰安縣)。前482年夫差為北上爭霸業,挖深溝北連沂水,西接濟水。自吳都乘舟出發,一路可以入海北上,一路可以逾長江入淮河,又逾淮達泗、沂、濟三水。夫差耗竭民力,經營霸業,因而亡國,但南北水上交通卻從此創出新局面。”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說:“夫差認為擊敗越國,已無後顧之憂,乃北上爭霸中原,兩次大敗齊國。”夫差兩次開鑿運河就是為的“兩次大敗齊國。”朱紹侯主編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分兩次說夫差:一次,“為了爭霸中原,他組織民力,溝通江淮,修築邗溝城(江蘇揚州),挖深溝,自邗溝穿過射陽湖(江蘇寶應)至末口(江蘇淮安)入淮”;又一次“再北連沂水和濟水,基本上建成了從長江至黃河的一段運河,然後揮師北上。”

二、四國結盟,吳魯邾郯征討中原霸主

“春秋無義戰”!講著吳儂軟語的夫差是個“狠角色”!

圖片來自網絡

齊國原為中原霸主,與魯國同在今山東半島及其以西地區,齊在泰山以北,魯在泰山之南。經過多年征戰,到春秋末期,齊國國勢開始衰落。

公元前485年,齊國發生內亂,齊悼公被鮑牧的宗黨殺掉,另立簡公,國內出現混亂局面。看到有機可乘,吳王夫差決定於當年與魯、邾、郯三個小國軍隊一道,共同攻打齊國。

公元前482年,夫差通過深溝運河在黃池與晉國會盟。

黃池位於河濟平原的東側,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位於河濟相交之處。當年最早搞會盟的鄭莊公,也正是在黃池西面的“惡曹”確立了他春秋“小霸”的歷史地位。

春秋之時的會盟,必需要有很強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作後盾。這也是為什麼吳國一定要挖通深溝運河的一個重要原因。否則,面對北方諸國強悍的兵戈戰車,如果沒有深溝運河將吳軍強大的舟師運至濟水,泊駐黃池,吳國數萬陸戰精英的氣勢也難免大打折扣。

參加黃池會盟的諸侯都是王者之王,雖然各懷心思,卻也被吳國這等陣勢唬住了!吳軍色彩豔麗的鎧甲與戰袍,在獵獵軍旗的映襯下,宛如一道道彩虹,似乎宣示著戰爭的勝利天平早已倒向不可一世的吳王夫差。也因此為後世留下了一句“如火如荼”的成語典故。

登上春秋爭霸的首席,這是吳王夫差的人生頂峰。《國語卷十九-吳語》記載:“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即吳王先歃血,晉侯排在他後面。

夫差成為又一個揮斥方遒的一代盟主。

三、黃海海戰,夫差窮兵黷武爭霸敗北

“春秋無義戰”!講著吳儂軟語的夫差是個“狠角色”!

圖片來自網絡

北上伐齊,在此一搏。

混沌的黃海,毫不吝嗇地容納了這段歷史。

吳王夫差採取水陸並進的戰術,他親自率領軍隊經淮水北上,利用齊國悼公被殺,簡公新立的機會,攻打齊國南部邊境。

吳王夫差還派徐承率領舟師,配合吳王的陸上進攻。徐承接到命令後,馬上集中舟師,從長江駛出東海,劈波斬浪,轉向駛往黃海,尋找齊國水師交戰,實施試探性的海上進攻。

齊國得到消息後,從齊國(今山東半島一帶)出兵南下,在海上迎戰。吳齊兩國舟師在黃海海面遭遇,隨即展開海戰。

這是一次短兵相接的戰鬥,雙方使用刀槍弓箭等陸戰兵器,互相接舷廝殺,船與船撞擊,用力苦鬥,互不相讓。海戰結果,“齊人敗之,吳師乃還”。齊國舟師打敗吳國舟師,吳國徐承的舟師在海上受到一定的損失,從海上撤回。齊國舟師勝利班師。

黃海海戰是中國史籍記載的第一次海戰,也是一次海陸配合的戰爭。這次海戰,比希臘與波斯的薩拉米斯海戰(公元前480年)還要早五年。吳軍在這次海戰中失利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發揮陸海協同進攻的作用。後來,吳軍在進攻齊國的艾陵之戰中,放棄了用舟師從海上進軍的打算,完全靠新開鑿的江淮之間水路征討。

黃海海戰也向我們表明,瀕臨大海的吳、齊等諸侯國,在春秋後期已擁有相當規模的水上兵力,已能離開江河湖泊,進入大海作戰。可見,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文/大國海疆

參考文獻:1.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81年。2.張鐵牛、高曉星著《中國古代海軍史》,八一出版社,1993年。3.李傑、蘇讀史編著《藍劍春秋》,海潮出版社,2004年。4.趙振愚、馬正德編撰《中外海戰大全》,海潮出版社,199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