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春谈老百姓爱储蓄:要保持风险意识,但也不要过得太苦|上海会客厅

大河财立方·上海会客厅 第15期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丘眉

“咱老百姓要继续保持风险意识,但也不要过得太苦。”4月14日下午,孙明春在香港那头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

以“国内外疫情新变化,其对全球和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主题的第158期上海发展沙龙于3月30日下午通过网络会议方式举行,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主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全国新冠肺炎专家组经济学家代表刘国恩博士和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先生作题为“国内外疫情新变化,其对全球和我国经济的影响”的演讲。

4月14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就孙明春先生当日演讲做了摘要整理,并围绕“再谈咱老百姓爱储蓄”,对其做了补充专访。

孙明春谈老百姓爱储蓄:要保持风险意识,但也不要过得太苦|上海会客厅

孙明春博士,现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博士,兼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兼任客座教授。

孙明春:

咱们国民储蓄率是最高的,所以应对危机的能力也比较强。咱们老百姓的储蓄现在有80多万亿元,另有20几万亿元在理财上,还有资金在基金上。总之,咱们老百姓至少兜里还是有钱的。

美国不是这样。美国实际上一半的家庭,是没有任何净资产的,是净负债。大部分美国老百姓要靠每两周发一次工资维持。一旦工资没有了,真的会陷入很大的困境。当然中国也有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有这个问题。总体来说,中国百姓积蓄比较丰厚,比较容易度过危机。

另外从货币政策来讲。2016年开始,我们就开始降杠杆,防风险,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当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到了眼下疫情危机发生之前,我们信贷与GDP缺口已经收拢了不少。这个缺口如果长时间超过9%,这个国家很容易出现金融危机。过去三年,这个缺口很快压下来了,在疫情爆发之前,已经降到了负数。当前的冲击下,相对其他的经济体来讲,中国的风险相对是比较低一点。所以整体来讲,整体来讲,中国相对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策空间比较大,而且,咱们的老百姓、政府的家底都更厚,我们要有信心。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冲击还是很大的。即便没有疫情爆发,我们此前判断2020年经济增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信心,一方面也要保持警惕,平衡好稳定经济和防范风险这两件事。

大河财立方·上海会客厅:您似乎很早就特别关注中国国民储蓄率高企。截止2018年的统计,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但这期间有没有在减弱的迹象?您在2009年时曾经说:“过去十年,贷款的70%基本上在1-2年的时间里转化成老百姓的储蓄存款,这是很令人吃惊的现象。”请问之后截至目前,这种转化速度有怎样发生改变吗?

孙明春:这些年我们国家在转型,扩大消费,提升内需,总体来说,国民储蓄率是有所下降的,但下降幅度有限,至今,我们仍然是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2009年我们做储蓄率的研究,是因为当时的4万亿计划。我们想知道钱都会到哪里去。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很快就转化为老百姓的储蓄。现在这个转换数据很难掌握,因为出现了各种理财产品的分流,大概有20多万亿人民币的规模,所以不太容易算清楚了。

大河财立方·上海会客厅:您认为咱们老百姓为何这么爱储蓄?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的老百姓也相对爱储蓄?

孙明春:咱老百姓为什么爱储蓄呢?我觉得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现象吧。整体来讲,东亚的国家或者地区,包括中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是比较重储蓄的,可能都是较重视长期的经济安全。当然,前些年大家也在争论“是不是因为社会保障网络还不够广泛充足”,可能也有一定的原因吧。

大河财立方·上海会客厅:眼下,咱们老百姓兜里有钱会更好渡过危机。这是否告诉我们,以后应该更爱储蓄?

孙明春:我觉得储蓄本身也是一个美德,在不影响基本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储蓄,不是一个坏事。要继续有防风险的意识。另一方面,过度储蓄也没必要。没必要过得太苦,适度增加消费也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老百姓福利的提升。

责编: 李震 | 总监:万军伟

End

孙明春谈老百姓爱储蓄:要保持风险意识,但也不要过得太苦|上海会客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