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這是史書對宋仁宗的評價,“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這是北宋民間對宋仁宗的評價。自己能力不強,卻能夠在當政期間人才濟濟、人各其用、人盡其用,不能不說他的管理水平是非常高的。猶如《西遊記》唐僧什麼都不會,卻能夠把團隊帶好是一個道理。

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宋朝時期人才選拔機制還是比較廣泛的,核心方式主要是來自科舉考試,其他的諸如國子監和太學的學習考試和推薦、前朝遺留的舉薦制度、以及王公大臣的恩蔭制度等等。《宋史》稱:“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宋仁宗時期文人薈萃能人輩出,想要了解宋仁宗的人才脈絡,就必須從晏殊這個人開始。

宋仁宗時期人才濟濟,晏殊下了好大一盤棋

晏殊在宋仁宗時代是非常重要和特殊的一個人物,號稱“詞人宰相”、“太平宰相”、“富貴宰相”,也是宋仁宗的老師,他的一生主要的時間都是在仁宗朝度過的。這位5歲創作神童,14歲賜同進士出身,“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年紀輕輕的就被委派去當太子(宋仁宗)的老師。正是因為他,至少幫宋仁宗舉薦了6個正副宰相。

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晏殊最大的身份就是天子老師了,從“太子舍人”到“侍讀學士”,對於宋仁宗來說,晏殊算是亦師亦兄亦臣,陪伴宋仁宗走過青少年的時光。《清平樂》第一集就出現了晏殊規勸宋仁宗不要輕易的和生母見面,足可見他們倆的關係有多好。而在晏殊的一生中,雖然有貶(《清平樂》中晏殊皆是自請貶謫)有升,整體上來說宋仁宗對他都是及其友好的。

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除了宋仁宗是晏殊的學生,范仲淹、王安石、孔道輔等人也是晏殊的學生。宋朝時期,科舉考試時當科入仕的學子都要拜主考官為師,自稱學生的。范仲淹和孔道輔等人是從朋友到學生的轉變,兩個人都是在晏殊的幫助下實現了教育的目標。

晏殊在應天府的時候,推薦范仲淹擔任應天府書院教學總監,並對書院進行了整體的改革,使得書院最終成為了“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商丘),成為了北宋最高學府。應天府書院扛起了北宋教育的旗幟,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如王堯臣、張方平、孫復等人,孫復還是文彥博的老師。孔道輔到兗州任知府後,在晏殊的支持下,對於孔孟之道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推廣,使得儒學文化在宋仁宗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王安石和歐陽修等人則是晏殊的學生(門生),是在晏殊擔任科舉主考官的時候高中狀元。王安石一舉中第,後因為句詞原因從榜首滑到了第四名,而歐陽修兩次不第在晏殊的主考下終於出頭。對於科舉入仕的這些學子,包括韓琦等非晏殊門生,但凡有才的(品行不是最主要的),都能夠讓晏殊另眼相看並且竭力提攜。

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晏殊對於子女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其子基本上也都是朝廷的官員,除了第七子晏幾道,因為官場不如意,但是詞場和情場卻是非常的如意的。晏幾道和父親合稱“二晏”,同樣是婉約派詞人的重要代表,連蘇軾也是他的粉絲。近水樓臺先得月,晏殊看到優秀的青年才子也會採取嫁女兒的方式來拉攏,最出名的女婿就是宰相富弼了。

綜述,晏殊的人才籠絡手段,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北宋人才進階的重要方式了。除了人才舉薦促進朝廷發展以外,晏殊最大的貢獻就是推動了北宋教育體系的建立,其人才觀和教育觀到現在仍有非常大的影響。

時代的選擇,晏殊成就了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再深挖晏殊的人才脈絡,我們就會發現,宋仁宗時期的人才或多或少都和他有關係。比如狄青、蘇洵一家等人是范仲淹提拔的,而范仲淹是晏殊的學生,而范仲淹在韓琦的推薦下到陝西抵抗西夏。而其創辦推廣的應天府書院就更厲害了,培養出無數的學生,最終升格為國子監。北宋重文的時代選擇了晏殊,晏殊也充分的發揮了挖掘人才的作用,成就了宋仁宗時期的人才格局。

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晏殊的人才推薦機制確實成就了宋仁宗,在那個時期的人才你數都數不過來,也算是中國文人彙集的巔峰時期。然而,某種程度上他也為北宋的沒落奠定了基礎:其一,他只重文人沒有尋找到合適的軍事人才;其二,他參與並的“慶曆新政”草草收尾;其三,他的學生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以失敗告終。

宋仁宗時期最大的戰爭就是抵抗西夏李元昊的入侵了,這一戰也充分的揭露了宋朝軍事無才的狀況。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之戰等重大戰役上宋朝基本上是輸多贏少,如果不是李元昊後方經濟跟不上,北宋的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面對西夏的戰役中,范仲淹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是也是以防為主,算不上真正的主帥。

1043年,由於文人太多官僚隊伍龐大,和西夏的戰爭摧殘著民生,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改革已經勢在必行。由范仲淹、富弼、韓琦共同發起的“慶曆新政”正式登上舞臺,這三個人都是晏殊的學生。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新政是晏殊在背後支持下進行的,而這次新政最終因“朋黨之論”導致失敗,宋朝失去了第一個機會。

宋朝的體制在日積月累的臃腫下,終於在宋神宗時期全面爆發,於是宋朝不得不進行了第二次變革,史稱“熙寧變法”(中國古代三大變法之一),王安石也是晏殊的學生。作為神人的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得到了全面的信任,為何改革還是失敗了?晏殊對王安石的評價就兩句:“鄉人他日名位如殊坐處”“能容於物,物亦容矣”

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人生總要經過挫折了才能成長,“當時我大不以為然,我在政府,平生交友,人人與之為敵,不能保其終。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當王安石失敗之後回想起晏殊的評價時大為感慨。然而,晏殊之前就已經看出王安石的問題所在,為什麼不自己在任的時候給王安石多一些磨礪和挫折?告知他為人處世的道理和中庸之道的真諦?經歷過多次起伏的王安石在變法的時候成功的機會是否會大一些?

綜述,晏殊為宋仁宗聚集了天下太多的文人才子,卻沒有去尋找合適的軍事人才。在變法初期沒有做好鋪墊導致“慶曆新政”的失敗,沒有對王安石進行足夠的磨礪導致了“熙寧變法”的曇花一現。

結語

喜歡“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晏殊,作為婉約派詞人的發起和代表人物,我們從他的詞裡面就能感受到其為人中庸而實誠,是典型的儒家學子。他挖掘人才、重視人才、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他是一個構建者,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好的踐行者。

“吾重修文章,不重他為人” 雖然是在說歐陽修,其實更在說明他的態度,我認可,但是不會培養,王安石亦是如此。

從《清平樂》看古代人才脈絡,晏殊成就宋仁宗卻毀了北宋

歷史不能假設,只從史實看待。晏殊為宋仁宗推薦了大量的人才,打造了宋仁宗時期完整的人才體系,使得宋仁宗美名揚天下。但是他只是推薦文人,且沒有進行培養和完善,最終導致了兩次改革失敗和軍事上沒有人才可用。按照王國維先生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重境界”,晏殊只是生活在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的,只能獨自,不能兼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