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石庫門,是上海特有的一種住宅。

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住宅裡度過。儘管歲月老去,儘管容顏變遷,儘管遷入高樓別墅,或者遠居海外,但只要談起石庫門,只要看到石庫門的影像,許多人都會有一種抑止不住的激動。

呵,石庫門,是盛開在流年裡的煙火,雖平淡但美麗,雖遙遠而溫馨。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上海人家石庫門

19世紀五六十年代,石庫門誕生了。

上海小刀會和太平天國造反鬧事,導致江浙一帶大量士紳和難民湧入上海租界,洋行和商人捕捉商機,興建了一批連排木屋,或租或售給他們居住。這種連排建築,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扇以石料箍著的黑漆木質大門,在上海方言中“箍”和“庫”同音,久而久之,這種建築就被稱為“石庫門”。

早期的老式石庫門住宅,進門是一個天井,兩側是左右廂房,正對面是長窗落地的客堂間,客堂一般寬約4米,深約6米,是會客和宴請的地方;有東西兩廂房的石庫門,寬度為三開間,一般為二層,俗稱“三上三下”。客堂後面有通往二層樓的木扶梯;再往後是後天井,其進深僅及前天井的一半,往往有一口水井;後天井後面為單層斜坡的附屋,一般用作廚房、雜屋和儲藏室。整座住宅前後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圍牆、廂房山牆組成,正中即為“石庫門”,以石料做門框,配以黑漆厚木門扇,門上配以一副銅或鐵的門環。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早期石庫門建築圖

時間的長河流入20世紀10年代,早期石庫門逐漸被新式石庫門取代。

新式石庫門住宅建於1919到1930年代。新式石庫門由兩層增加到了三層,大多采用單開間或雙開間,雙開間石庫門僅僅保留一側的前後廂房,單開間則完全取消了廂房。新式石庫門最大的變化,是後面的附屋改坡頂為平頂,上面搭建一間小臥室,人們叫它亭子間。亭子間屋頂採用鋼筋混凝土平板,周圍砌以欄杆牆,作曬臺之用。新式石庫門還縮小了居室的進深,降低了樓層和圍牆的高度。

新式石庫門外牆面多用清水青磚、紅磚或青紅磚混用,石灰勾縫,而不是像老式石庫門那樣用白色石灰粉刷。早期石庫門門楣做成中國傳統磚雕青瓦壓頂門頭式樣,新式石庫門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常用三角形、半圓形、弧形或長方形的花飾,其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是石庫門建築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顯然,新式石庫門更加西方化了。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新式石庫門建築圖

名人給石庫門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少名人或者以後成名的人都曾入住石庫門。

石庫門建築中居住條件最差的是亭子間,很多文學青年來到上海尋求夢想,租用租金最便宜的亭子間。他們在亭子間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人稱“亭子間文學”,而“亭子間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座座讓人仰望的豐碑,其代表人物魯迅、巴金、郁達夫……

魯迅居住過的23號亭子間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巴金居住過的康悌路康益裡4號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郁達夫居住過的霞飛路尚賢坊43號

有一種老上海味道叫“石庫門”

“石庫門的弄堂裡,人們打牌、打康樂球、下棋、抽菸吹牛等,也是裁縫、修鞋匠、剃頭師傅做生意的好地方。下雨天,屋簷下會擠滿躲雨的行人......”一種漸漸遠去的老上海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