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何以为家》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纪录片

,讲述的是黎巴嫩一个底层难民家庭中小男孩赞恩的真实故事。影片里所有的孩子,都是生活在难民营里的真实人物,他们本色的出演了自己的悲惨人生。本片2019年4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票房破3亿,豆瓣评分高达9.1分。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感人的纪录和演员本色的出演,勇夺第71届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并提名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电影版权在全球疯卖。作为一部小众影片,获得了专业评审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实属难能可贵。

这部出产于黎巴嫩的电影,主要聚焦叙利亚难民的日常。这也是一部让我在观影中不断落泪,不断思考的电影。影片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悬念:

在一个法庭上,一名叫赞恩的12岁男孩,以父母生下了他为由,向法庭起诉他的亲身父母。

接下来整部电影按照这个主线娓娓道来。赞恩的父母没有工作,没有身份,以制作毒品为生。在生活极其贫困的情况下还不断的生育,一共生了6名子女。赞恩是家里的长子,他不仅不能上学,还要打长工去照顾弟弟妹妹。生活的苦难和无望让他离家出走,在途中他偶遇同是没有合法身份的拉希尔母子,体会了短暂的母爱。后来拉希尔被警察带走后,赞恩带着她的儿子尤纳斯相互扶持的生活。

大多数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会谴责小男主赞恩的父母。然而,这场悲剧的背后,真的就只是因为父母的贫穷与无知吗?我并不这样认为。本文,我将从三个视角,来深度剖析小男主赞恩童年的喜怒哀乐,并从心理学角度思考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

  • 少年犯与父母都是受害者
  • 赞恩的多重“父亲”身份
  • 赞恩的第一次微笑


带着以上的思考,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电影的悲欢离合与人间惨剧。

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01、无情的父母造就赞恩的人生悲剧,但加害者本人却也始终被碾压在残酷的命运车轮下,背后的渊源让人深受触动

赞恩说:“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母亲却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如果你是我,你根本就活不下去,你早就上吊自杀了。”

1)少年犯境遇:悲剧的根源来源于父母的不作为

影片中的赞恩是家中的长子,除了永无止尽的打工,还要照顾5个弟弟妹妹。每天他拖着比他体重还重的物品,去附近杂货店送货。当满载书包和孩童的校车从他身边经过时,当那些小孩的欢声笑语和同情的眼光在他身上停留时,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的是麻木和隐忍。生活的绝望像病毒,在他的身体里不断的生长。

有一天,当他得知妹妹怀孕大出血,因为没有身份,医院不收治,活活在医院门口流血而死的消息后。那一刻,他积蓄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他将刀捅向了妹妹的丈夫(杂货店老板)的腹部。而后,他被关进了少年监狱。在律师的支持下,他将父母告上了法庭。他说: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已经如此贫穷,却还在不断的生育,加速着一个个毫无意义生命的诞生,上演着一慕慕人间悲剧:

  • 你们这些无良知的父母,只知道生育,却根本没有资格当父母,你们为什么要生下我。
  •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没有身份,不能上学,从来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宠爱。
  •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任何印迹,就好像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来过。
  • 我们的生活不如脚上的鞋,很糟糕,但不得不每天都穿着。

除了应对父母的殴打就是在无尽无望的生命漩涡中翻滚、煎熬,遍体鳞伤,你们为什么要生下我?

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2)母亲的无奈:赞恩的父母看似无情,实则也有无奈的一面

赞恩的父母因为战火,从叙利亚逃亡到黎巴嫩。他们没有合法身份,只能带着六个孩子靠制作毒品苟延残喘的生活。他们依靠不停的生育来缓解着生活的压力:

  • 如果生了男孩,可以打长工贴补家用,
  • 如果生了女孩,可以将其成年后卖掉换钱。

赞恩的父母被起诉后,母亲对着律师说: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因为你活不下去,你连做恶梦都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你早就上吊自杀了。”


如果看到这里,想像你是赞恩的父母,你真的能乐观的活下去吗?那你活下去的勇气又是什么呢?很多人都会谴责赞恩的父母,不负责,没有担当,不停生育,无知而自私。而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们也是悲剧的产物,他们也想像普通的人一样活着,但始终逃不出难民命运的悲惨,他们也是这个惨烈世界里的受害者。

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3)我的思考:母爱缺失对人格的影响

记得电影中有个片段:赞恩无法忍受父母的暴行后,愤然离家出走。他来到了一个游乐园,将旋转木马上女性半身雕像的外衣,费力拉下,露出胸部的镜头。

这个镜头反应了赞恩在内心深处对于母爱的缺失和不满足。他渴望在童年能有母爱的滋养。他无意识的通过这个举动唤醒着在心中沉睡已久的对母爱的向往,他渴望妈妈温暖的拥抱,渴望在妈妈怀里撒娇。

高尔基曾经说过: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

而那些缺乏母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沉迷毒品、暴力犯罪,同时可能面临更多精神疾病或其它健康问题。

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02、年龄稚嫩的赞恩却承担多重“父亲”身份,过早成熟让赞恩内心失去安全感,两者极端反差引发戏外观众深思

异常成熟的赞恩,过早的接替了“父亲”的角色。他是妹妹萨哈的“父亲”,尤纳斯的“父亲”,也是自己亲生母亲的“父亲”。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赞恩稚嫩的脸庞上并没有孩童的天真烂漫,而是超出想象的成熟和冷静。而赞恩的父母,却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孩子像“父母”,父母像“巨婴”。

接下来,我将一一呈现这个影片中,身份转换的经典镜头。

  • 萨哈的“父亲”:赞恩照顾妹妹,长兄如父

当赞恩发现妹妹萨哈初潮来时,他反应极快的将妹妹带到厕所,脱下自己的衣服递给妹妹,并让她垫在私处,帮她瘾藏这件事情。并且叮嘱她,千万不要让父母知道。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如果父母知晓后,妹妹即将被强制性的卖给别人做老婆。

在赞恩的心中,他早就知道了自己和5个弟弟妹妹的命运:男孩的出生,就意味着打工、赚钱养家。而女孩的出生,就意味着成年后被卖掉换钱。沉着冷静,成熟机智的他,作为家中的长子,在照顾弟弟妹妹的同时,他不断的和父母对抗着。他哥哥身份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父母”的角色,那就是保护着自己的妹妹不被亲生父母抛弃。

  • 尤纳斯的“父亲”赞恩:照顾婴儿尤纳斯,与他相依为命

赞恩离家出走后偶遇同是难民的拉希尔,拉希尔也是黑户,同时还带着一个1岁的小男孩尤纳斯。拉希尔收留了赞恩,他们一起生活着。白天拉希尔外出打黑工,赞恩就帮着她照顾1岁的孩子。后来拉希尔因为身份问题被警察带走后,

赞恩与尤纳斯相依为命,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赞恩用抢来的滑板车和一口破锅做了一个小车,让尤纳斯坐在上面,他们一起寻找生计。他冒充叙利亚难民领救济品、奶粉和尿片给尤纳斯。他用止痛药制成毒品饮料卖钱维持生计。他像一名“父亲”一样,对抗着接踵而来的灾难。

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 母亲的“父亲”赞恩

妹妹萨哈死后,赞恩因杀人入狱。母亲去监狱探视赞恩,希望获得他的原谅,她说:“真主拿回一样东西,就会赐给你另一样东西,我又怀孕了,如果她生下来是一个女孩,我就叫她萨哈。“告诉他,虽然妹妹死了,但她又怀孕的消息时。赞恩听后异常激动说:“你们根本没有能力养孩子,为什么还要生?你肚子里的孩子会像我一样。”之后他决定起诉他的父母。

在母亲的观点里,人命是可以用来换的,死一个就再生一个。没有人告诉她该如何生活,因为她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她将这本能的耳濡目染一代代传下去,她从不觉得生儿育女是件错误的事情。而儿子赞恩却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母亲肚子里的婴儿出生后意味着什么。他像一名“父亲”痛斥着自己的母亲。他憎恨这个不听话的“女儿”,这个无力照顾孩子的“女儿”,却要一次次的带给孩子们生命。

他渴望生命被尊重,他不希望他这个还没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再一次像他一样无尊严的活着。

  • 我的思考:孩子过早成熟到底有什么危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通常这些过早成熟的孩子,他们并不是顺应自然成长起来的。他们通常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或尖锐的竞争与冲突。他们的幼小心理势必不堪重负,但他们被迫承受着。

这就好比是被催熟的水果或是拔苗助长的水稻,表面上看起来成熟了,其实内心里还是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这些阴影很容易形成孩子胆小、自我封闭的性格。等他们成年后,也会在选择伴侣、亲密关系上会出现重大问题。

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03、命运的坎坷磨灭了赞恩的心性,但在母爱面前赞恩放下心理防设,为全片阴郁氛围注入一丝温情和美好

赞恩离家出走后,被同是难民的拉希尔收留。拉希尔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和赞恩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赞恩从来没有感受过母爱,从小他都是在恶言相加、拳打脚踢的环境里长大的,妈妈经常对他说的话就是,“滚蛋,你这个垃圾”。

可是拉希尔每天看到儿子都是面带微笑的,她不停的亲吻着儿子,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在这个破旧的小房间里,显得温暖而幸福。一块客人吃剩下的蛋糕,被拉希尔偷偷带回家,插上蜡烛给儿子过第一次生日。在吃生日蛋糕的时候,我第一次在这部剧中,看到了赞恩的微笑。

聚焦难民日常的《何以为家》,沉重道出父母与孩子生命关系本质

在我看来,这个微笑让他体会到,母爱温暖的微笑;这个微笑让他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母爱的美好;这个微笑,让感同深受,在母亲陪伴下生命的滋养。无论在什么背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都渴望被父母宠爱,他们不想被迫长大,他们都憧憬美好的童年。

写在最后: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童年的点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希望我们能通过这部电影反思自己的亲子教育。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