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育而不教,何以为家

疫情当下,在中国,所有人都感受到温暖,条件只有一个:中国国籍。现在的中国之外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下,即便这样,他们也被中国善待着。

“愿世界和平,愿所有人都被温柔以待”,这正是【左拐】看完《何以为家》最深的感触。

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中,12岁男主角小赞恩与法官的这段对话触及许多人内心最软的那一处: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真难民”赞恩电影中饰演的是一名12岁的黎巴嫩男孩儿赞恩。家庭困难、“没有计划生育”之下的兄弟姐妹们,他承担生活重担去赚钱。当11岁的妹妹被卖与房东儿子为妻时,他极力阻止,只是过于年幼而失败,对这个家庭失望的他,怒而离家,遇上了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与他们一起生活。

在经历种种困难后,他决定通过非法中介逃离黎巴嫩前往瑞士,却得知自己并无身份证明文件,与此同时赞恩得知11岁出嫁的妹妹意外死亡,压倒赞恩最后一根稻草的贫穷,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愤怒的“哥哥”赞恩拿着刀刺伤了房东儿子,最终被送上法庭。法庭上,赞恩开始控诉所有难民地区都会遭遇的经历,他也控告父母:后男主角那一抹微笑,【左拐】在看完电影后留下的感想:愿世界和平,愿所有人都被温柔以待。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育而不教,何以为家

最后的结局很美好,赞恩胜诉了,获得了“身份证”,被送往国外求学。

赞恩无疑也是幸运的。他本人的真实经历被改编成了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感动了亿万观众。他逃离了叙利亚战火,又从黎巴嫩破败的街头,走向了各大电影节的红毯。在电影获得众多关注后,赞恩及其家人前往北欧国家挪威。如今,赞恩正在那里上学,过着梦寐以求的平静生活。

据该片导演娜丁·拉巴基介绍,赞恩是一名叙利亚难民,2016年她发现这个男孩儿时,他已经与家人在黎巴嫩生活了8年。当时,12岁的赞恩与影片中的男主角一般,是个送货工,且常常在街头打架。“在我们开始拍摄时,赞恩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拼写他的名字”,拉巴基称。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光是实际调查就进行了三年的时间,在这其间剧本逐渐形成,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

它所带给我们的不是美国大片那样视觉上的亮眼和神乎其技的特效,也不是励志电影那样单纯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对于命运的抗争,而是真正能够让你感触颇多、实实在在的复杂情感。

赞恩在离开黎巴嫩前往挪威的前一夜表示,“我很开心也很难过。我会想念留在这儿的亲戚们的,但到了挪威,我可以去上学,可以学习如何阅读、如何写字”。

可是更多的难民们依然还在挣扎求生,生活依然在继续。

看完这样的电影,其实会很压抑,也许你会为生活的不公而愤怒不已,可能你会为生活在和平的社会而暗自庆幸。

正如最后男主角那一抹微笑,【左拐】在看完电影后留下的感想:愿世界和平,愿所有人都被温柔以待。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育而不教,何以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