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1861年改革是如何實現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的?

四十五度歷史


自上而下的改革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權力在中央手裡。

為什麼有的改革時改革,有的改革是革命的,這就是國情的不同了。

俄國沙皇的權力一直很大,所以俄國要進行資產階級改革,首先是沙皇一定要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

(圖為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是如何認識到的呢?

很簡單,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大敗。

這是一場比較現代化的戰爭,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差距一目瞭然。明明是在俄國家門口,英法勞師遠征,偏偏是英法勝了,俄國敗了。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國內知識分子要求進行改革,但是他們手中沒有權力,也推翻不了沙皇。

不過,亞歷山大二世失敗後,也認識到俄國現在又落後了,便起了改革的念頭。

為什麼說“又”呢?

彼得一世的改革也是在彼得一世見識到西歐國家的先進性以後才開始的。

俄國畢竟是位於東方,和西歐的交流並不是那麼方便,中間又隔著蘇聯德國這些封建國家,除非是有意,否則很難接收到西歐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

在亞歷山大二世意識到俄國的落後以後,便開始準備進行改革。

此次改革和彼得一世的改革的不同之處在於,亞歷山大二世需要更多的照顧貴族的利益。

(圖為彼得一世↓)

雖然俄國是君主專制國家,沙皇權利巨大,但改革觸動了掌權派的利益以後,沙皇也堅持不下去。彼得一世為什麼不在乎呢?因為當時的貴族勢力並不強大,比亞歷山大二世時期要弱的多,也更好掌控。

這就是為什麼俄國的資產階級改革如此不徹底的緣故了。

而且,這次改革雖然增強了俄國的國力,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其前進的阻礙其實一點都沒有消失。

若是再有一個雄才大略的沙皇,在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俄國也不會既落後又腐朽。

不過話說回來,封建專制國家反應遲鈍也是正常的事。清朝被打了那麼多次,小農經濟仍然頑固的存在,100年的時間都沒有消失;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持續了半個世紀;日本變革較快,不過其落後的思想文化日後仍然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只有徹底的革命,才能在短時間內一定程度上打破阻礙社會發展的枷鎖,比如法國大革命。


飛奔而來的橙子


俄國在彼得大帝繼位時,就開始了向近代化邁進的步伐,學習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科學文化,構建西方式的教學制度體系。但是,俄國長期存在的專制封建主義,深深地禁錮著人民的思想,無法脫離地主階級壟斷的農民,一生都要生活在被地主壓榨的勞動下生存,農民無法獲得自由,沙俄的生產力不能解放,這大大阻礙了俄國資產階級的發展,觸動資產階級的利益,農民的人身自由無法獲得解放,這就迫使準備向近代化邁進的沙俄統治者開始了新的革命。

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沙俄統治者看到了國內落後的生產力和庸腐制度的片面性,力圖聯合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使沙俄進入近代化的發展當中,但必須保留沙俄政府的存在。面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倡導,無數的諫言以書信的形式送到沙皇的眼前。在通過查看這些信封內容的時候,一個關於革命民族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以自下而上推翻沙皇統治的諫言被屢次提到,亞歷山大二世感覺到,實行一場以解放農奴為目的,並維護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迫在眉睫,為了混淆視線,沙俄故意將以維護地主階級等目的的條文刪去,騙取大眾的信任。其實,在農奴制改革進行的時候,沙皇就對那些地主階級暗送秋波,裡外勾合,所以,這場農奴制改革在最後並沒有使農奴獲得徹底的自由,相反,使農奴背上了以無盡的義務勞動來換取解放的債務,這種無盡的剝削深深的體現出地主階級勾結沙皇榨取農奴的本質。

俄國資產階級的迫切要求

俄國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看到了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和發達的機器,為了在俄國龐大的市場賺得更大的利潤,資產家們在西歐購買了一大批先進機器,但是,由於俄國農奴制的影響,一大批農民並沒有實現人身自由,他們在巨大的土地負債下為地主工作,對於這一巨大人力資源的浪費,資產階級向沙皇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沙皇專制懼怕農奴起義

十九世紀,由於西方的民主思想潮流席捲整個歐洲,歐洲人民反對君主制、實現民主的思想日趨彼伏,無論是君主立憲整體下的英國,還是民主共和制下的法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預防著君主聯合下的捲土重來所帶來的威脅。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瞭解英國將皇帝查理處死、法國路易十六命喪斷頭臺,民主的“陰霾”一刻都纏繞在他的心裡,為了應對這種不利局面的發生,俄國沙皇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換取他不願看到的自下而上的起義。

農奴強烈要求獲得人身自由、土地

俄國封建制社會下,農民們長期在給地主耕種勞作,他們的人身利益以及財產安全被地主無情剝削。在西方思想啟蒙運動,國內思想家的倡導下,他們開始反對沙皇專制,反對地主剝削,大肆向政府施壓以獲取自由和土地。

在俄國地主階級的影響下,農奴們結婚都要經過地主的允許,否則將會受到更加殘酷的剝削。在改革進行時,農民們發現,沙皇不僅繼續維護地主階級利益,並且這種改革十分不徹底,他們要揹負巨大的贖金來為自己贖得自由。由於自由階級人士的背叛,沙皇的武力鎮壓,使得俄國1861農奴制改革最終敲板。

總結

通過俄國1861年改革的最終實現,我們會發現,這種改革完全是沙皇為穩定地主階級的不滿,以及國內資產階級的施壓和農民們自下而上起義的擔憂,進而進行的一種改革。經過改革後,農民們必須接著為地主工作從而贖取自己的人身自由,這讓農民背上了更加沉重的負擔。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改革,使俄國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邁進前進了一大步,俄國大量的手工業被機器工業取代,大量的農民在解放後轉到工廠裡做了工人,俄國的煤炭量、鋼鐵量以及重金屬的冶煉量在半個世紀後翻了幾十倍,國內的教育資金大量投入,這就使得俄國成為日後可以與英法美德並列齊驅的大國。


國際探聞


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其實是因為對外作戰的失利,這是俄國改革的最初動力。在19世紀前期,歐洲的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自己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順利的走上了資產階級道路,每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都很發達,至少對於本國對外擴張和對內加強政權統治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俄國依然處於落後的封建制農奴體制之下,限制了俄國自身的發展,也限制俄國的對外擴張,在克里米亞戰爭以後,俄國內部的矛盾再一次爆發,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相應的宣言,使農奴脫離衣服關係,進行農奴制改革,以適應時代要求。

這當然也有現實基礎,畢竟俄國在改革之前,雖然處於農奴制社會體制之下,但資本主義的因素也逐漸發展,大工廠代替手工工場機械生產也得到普及,僱傭勞動也逐漸代替了農奴的無償義務,勞動商品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這都為進一步打破固有的農奴體制奠定了固有的生產基礎,而且再次發展之下,農奴剝削變得無利可圖,商品貿易開始繁榮,俄國的改革也提上日程來。

一些簡單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1804年,俄國有1200家手工工場,到了中葉就有2800家而且工人數量也不斷增加,城市工薪團體也開始形成,更重要的是,俄國是當時的資源出口大國這種貿易上的順差和逆差是俄國淪為西歐原材料供應地,俄國的國家領導人也希望可以通過改革流轉俄國在各國經濟競爭中的被動地位,當時的現實條件是俄國的農奴佔總人口的90%,除了生產力束縛之外,一旦農奴暴動,那麼國家就會被迫消耗大量的資源,這也不利於俄國的對外擴張,更主要的是在改革之前,俄國經歷30年高達1000多次的農民起義燒燬莊園,殺死地主,這些暴動甚至直指沙皇政府動搖了統治基礎。

而沙皇俄國也並非直到1861年才有人想起要改革,在很早以前,俄國的一些貴族軍官希望效法西歐進行農奴制改革,畢竟在當時啟蒙思想已經傳入俄國,而俄國現實發展受制與濃濃制和沙皇專制,使得整個社會變得戾氣很重,尤其是在克里木戰爭,俄國戰敗,俄國為此失去了在黑海保留艦隊以及在黑海建立要塞的權利,並且還要將曾經的國土歸還土耳其地位,一落千丈,這更給俄國內部的高級軍官以沉重打擊。他們真正意識到俄國有必要從固有的農農民體制中解放出來發展資本主義。

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認識到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已經成為當時國內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所以必須要以此挽救統治危機,鞏固貴族階層的利益,防止資產積極革命的爆發,與其被推翻,還不如主動接納資產階級,階級資產階級革革新緩解社會矛盾,1861年的俄國改革就是在此時開始的。

但是1861年的俄國改革並不徹底,只是在維護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之上,廢除農奴制釋放生產力,其本質依然是維護封建沙皇專制統治的。所以這一場改革也僅是資本主義發展與舊有的封建生產關係之間的一種妥協。在國內生產發展基本穩定以後,如果再一次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對外擴張上,並且積極的進入歐洲事務爭奪勢力範圍,農奴制改革剛剛解放的一點生產力,又逐漸被消耗殆盡。

而且與其說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改革,倒不如說是一場封建改革,因為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時候,俄國依然有9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只不過他們不再是農奴,而是農民,資產階級即便在1861年改革之後的半個世紀在整個國家的佔比也不到7%。所以我們很難直接定義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資產階級改革,1861年的改革,最直接想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俄國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的原因,所謂的也僅是為了釋放農奴,使其成為自由勞動力,並進入工廠,而俄國的工業雖然有起色,但也並沒有任何可圈可點之處,否則在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後,斯大林也不會瘋狂的進行工業化進程和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