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國第八!

安徽,全國第八!

11月14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佈。《報告》顯示,2020年度區域創新能力排在前10位的依次為廣東、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山東、湖北、安徽、陝西、重慶。安徽省排名第8,比2019年上升2位,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榜單前十如下:

安徽,全國第八!

該《報告》是以中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主題的綜合性、連續性權威發佈的年度研究報告,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中心研究編寫,已連續發佈21年。

《報告》顯示,安徽省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整體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氛圍日趨濃厚,特別在知識創造和企業創新方面進步顯著。同時,安徽創新能力發展存在不均衡現象,知識獲取和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安徽,全國第八!

安徽創新館。

如何科學、權威評價一個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太山介紹說,《報告》建立了四級指標體系作為主要評價方法,其中一級指標5個(“企業創新”“創新績效”“知識創造”“知識獲取”“創新環境”)、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40個、四級指標138個,反映著企業創新、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成果轉化、創新格局等方方面面。

“從創新綜合排名來看,廣東一枝獨秀,但省內各地不平衡問題突出。天津下降6位,連續2年下滑,跌至15位。一系列數據表明,天津在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和創新環境等方面的發展遇到瓶頸。”報告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說。

安徽,全國第八!

中國科大先研院。

“另外,從歷史數據比較東、中、西,過去20年,東中西部的創新能力的差距幾乎處於固化的狀態。南北差距呈現階段性擴大的特點:擴大——穩定——擴大——穩定的演化規律,總體呈現擴大態勢。”

柳卸林介紹說,從歷史數據比較典型區域,區域協同問題依然突出。京津冀從20年的長視角看,尤其是近5年來看,基本沒有變化;長三角正穩步發展,差距在穩步縮小,一體化程度逐步提升;東三省成為同構性最相近的一個區域。

安徽,全國第八!

江淮蔚來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另外,其他影響區域創新格局的一些因素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圈將形成多個區域創新增長極,要素集聚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了創新型國家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動力源,匯聚了全國30%的R&D經費投入、35%的地方財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發明專利以及43%的高新技術企業。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以10.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39.2%的全國人口,創造了54.7%的生產總值。

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打破區域創新的地理侷限性,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創新模式、創新活動的特點、創新投入與產出都發在發生變化,反過來,也將影響政策制定。

安徽,全國第八!

中國聲谷。

大國競爭、貿易摩擦與技術封鎖,從“加徵關稅”到“實體名單”,逐漸延伸到科技領域,對華FDI呈現大幅下降,東部地區對貿易額下降,部分地區面臨著脫離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風險,對自主創新戰略提出新的要求,將對區域創新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柳卸林總結說,此次的評價報告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方面,區域創新範式在發生變化,單純的科技驅動、市場驅動已失去主導地位,對制度創新、生態型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圈將形成多個區域創新增長極,創新要素集聚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另外,過去20年來領先地區與落後地區創新能力差距沒有明顯縮小,領先地區的創新投入與產出呈現“極化”現象,區域間的差距又近乎固化, “兩極化”趨勢對解決區域協調發展提出挑戰。

安徽,全國第八!

在安徽創新館內展示的使用柔性屏的360度全屏幕手機。

同時, 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驅動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創新、創新環境的要求帶來新變化,不斷湧現的創新模式對創新的測評體系提出新要求,其對科技政策制定的引導作用有待加強。

“要重視國際競爭、大國博弈,對自主創新戰略以及區域創新格局的影響。”柳卸林最後強調。

安徽,全國第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